《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具文化及家具造型的基本结构,尝试通过设计制作,体验纸盒变家具的全过程。2、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设计与应用之间紧密联系的设计理念。3、利用传统文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要重视合作学习等。
教学重点:学习依据纸盒特点将其变成家具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巧妙利用材料特点设计制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做好学习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一)、师吟诵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生活中各种废旧的纸盒,其实都有它们的潜在利用价值,正等待你的发现和创造。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对家具的认识并简单汇报。
(二)、师吟诵《礼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欣赏书中学生作品,小组讨论:这些家具的各部分都是由什么形组成的?它们是使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做出来的?
(四)、师总结设计方法:1、减法:剪掉纸盒一部分,其余部分作为家具的造型。2、加法:往纸盒上添加纸张或组合几个纸盒变成一个家具的方法。3、补充的设计方法:不加也不减,只运用剪、折,就可以将纸盒设计成家具。
(五)、师引领学生吟诵《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六)、小组讨论:根据所准备的材料分析如何将纸盒变成家具?用到哪些制作方法?
(七)、制作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为房间设计制作家具,看哪一组的家具设计合理、美观、牢固。
设计意图:了解家具文化和家具造型的基本结构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能力,明确纸盒变家具的设计方法,形成设计思路。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重视合作学习,学以致用。
四、课堂练习:
(一)、学生艺术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二)、渗透《弟子规》中的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课堂总结:
(一)、展评优秀小组的作品。
(二)、师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六、板书设计:
课题
制作方法:
折 剪 贴
《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空间、笔墨特点,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2.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简单的山水画。
3.增强对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幅画是什么画?”“是谁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同学们想不想通过中国画的形式画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二)直观感知
1.简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括。
2.展示《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都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总结:山石、树木、房屋;郁郁葱葱,巍峨雄伟。
(三)形式分析
1.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并思考问题:作品中山有什么特点?
学:近山、远山
总结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三远法,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近山与远山有什么区别?树木又有什么不同?
总结:干湿浓淡的变化、繁简的变化、虚实的变化等
3.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国画作品并总结中国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
(四)示范练习
1.教师示范
树的画法:点、横、个字形、介字形等
山的画法:近景-中景-远景
2.练习要求: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风景画,大胆的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山水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开展美术展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2.鼓励学生谈谈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六)小结作业
1.总结中国画的画法。
2.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色,并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3
《画》这篇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语的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刚入学的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首谜语诗,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进行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分析。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见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句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朗诵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漫画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审美价值,使学生能用简练的线条对事物进行夸张,提炼,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简练的线条将生活当中的事物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难点:怎样使学生通过联想将素材加工提炼,用漫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上讲台讲一个笑话,教师提出问题∶除了用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笑话,还会有哪些形式?
同学们:你们喜欢漫画吗?你们都看过哪些漫画?(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2、教师小结:漫画是一种让人开心,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揭示本课课题:《漫画》。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漫画作品。
2、让学生分组讨论漫画的社会价值、漫画的特点及漫画的分类。
(1)漫画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和娱乐性(搞笑型和人物创造型)。
(2)漫画的特点: 令人发笑;具有多种表现方法(比喻法、对比法、误会法等);夸张的构思和夸张的造型。
(3)漫画的分类: 讽刺漫画,幽默漫画,卡通漫画。从篇幅上还可分:独幅漫画,四格漫画,系列漫画,长篇故事漫画等。
三、课堂实践。
1、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针对每题进行创作。
2、让学生在黑板上分组进行夸张法、比喻法、对比法等的练习。
四、教学评价。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评出优秀的合作。
3、师生共同探讨漫画的表现方法。
五、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漫画的创作练习。
2、教师小结:漫画的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法、夸张法、象征法、对比法、误会法等。
六、课后拓展。
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创作一幅或一组漫画(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集体创作)。
《画》教学设计5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具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图片 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
吗?(板书:杨桃)
2、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杨桃?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
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
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3)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结合词句和生活实际了解字义、词义。
3、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词语(带音节),重点强调
叮嘱: 词义,近义词。
严肃:肃的.笔顺,做出严肃的表情。
审视:读句子,结合句子理解词义。给“审”选字义。
教诲:近义词“诲”右边的“每”还可以加上什么偏旁?
是什么字,怎样组词?
“确、度”还可以组什么词?
(2)抢读不带音节的新词。
(3) 认读词
三、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一句话说一说。(学生说)
3、选出你认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1)“我”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3)“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星。
(4)“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却
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课堂练习,课后质疑。
1、比一比,组词。
晌( ) 诲( ) 幅( )
响( ) 梅( ) 福( )
2、先组词,再照样子写几组。
丁( ) 角( ) 申( )
叮( ) 确( ) 审( )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6、画杨桃
zhǔ
叮 嘱
严肃 审视 教诲
作业:
1、抄写生字。
2、继续读课文。
3、按课后练习继续预习课文。
《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
教学难点
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到大山游玩常常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使我们很想用笔把它表现下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水墨风景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34页认真欣赏。
(板书)水墨风景画
二、欣赏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幻灯片中的作品)
1、 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水墨画。(出示课件)
师(提问):大家觉得它美吗,美在何处?
生答师总结:它若影若现
2、 出示课件:这三幅大师作品,描绘的是同样的'内容,概括的说画的是风景,详细的说它画的是什么吗?
生答师总结:树和石头
师(提问):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什么呢?
生答师总结:就是云和水,这种画法叫做计白当黑,所以我们只要画好树和石头。同时你也表现出了云和水
三、学画松树
画好树和石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松树(出示课件)这就是松树。
1、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松树有哪些基本特征
(1) 树的枝干从粗到细(其实这是所有树的基本特征,如果从细到粗,那么这
棵树就倒了)
(2) 树皮一圈一圈,像鱼鳞。(这种画法叫鱼鳞法,出示课件)
2、 经过观察,大家已经掌握了松树的基本特征,可以开始画它了。
需要如下
(1) 画松树从树干开始,从上往下画,松树枝干形态各异,树干朝下(示范)
(2) 画宽树干画树皮,鱼鳞画法,其实就是半圈半圈
(3) 树叶画法:松树的树叶叫松针,松针的形状很多,有马尾形的,有扇形的
画松针要一丛一丛的画,将大量的松针进行堆侧,注意聚散。
(4) 最后加些细节,这叫点苔,主要代表断了的枝干,同时也代表苔藓(松针
示范)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道书信的一般格式。
2.用图加文的形式给朋友或亲人写以封信。
教学重、难点:
1.是否知道书信得一般格式。
2.是否能用图加文的形式写信。
3、是否对用图加文的形式感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各种信封和图加文的儿童读物。
(2)学生准备纸、水彩笔、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个信封。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根据以下话题进行交流:你写过信吗?收到过信吗?看到过信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写信?你会写信吗?
师生一起概括写信得基本格式。
学生思考:你现在最想给谁写信,想告诉他什么?交流。
活动二: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种信件、信封、土加文的儿童读物及教材上的作品、文字,请学生讨论:用画写的'信与单纯的用文字写成的信有什么不同,你希望收到怎样的信,为什么?然后交流。
在你的信中,你打算用画来写哪些部分?用文字来写哪些部分?
最后应鼓励学生将与众不同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
活动三:
学生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书信基本格式展现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作业速度较快的学生,可要求他再美化一下信封。
收拾与整理:
将信叠好,有信封的装进信封。
课后扩展
做一个信封,美化一下,把信放在里面,送给朋友。
写一封信,使用标准信封,写上准确地址以及邮政编码(可以请家长帮助核实),贴上邮票,邮寄。
札记:
上这一课时,正好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迟老师要参加一个省级的赛教课,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而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一点都没耽误。学生对于迟老师也深怀感激,对于迟老师因为“上火”而哑了嗓子深表担忧。于是我鼓励孩子用字加话的形式写一封信给迟老师。孩子们饱蘸深情地完成了这项作业。当迟老师读完了这一封封充满了真情实意的信时,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对孩子们说:“这是我获得的最高的奖项!”我对这次作业的布置很满意,因为它确实达到了“以美育人”的目的。
《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认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能表现出对世界名画的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课件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
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附:可简介下凡高生平及作品风格)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探索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刚才的练习作业抽取作业位置的编号)。
2、临摹涂色。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
《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运用点、线、面以及其他的材料创作装饰性的人物作品。
操作领域:根把图片资料和自己的写生画变成装饰性的人物作品。
情感领域:欣赏研究民间艺术家和画家的作品,借鉴他们的表现手法,设计装饰性的人物画,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点、线、面和色彩的搭配设计人物装饰画。
教学难点:突出作品的`装饰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图片资料、绘画工具、勾线笔。
学生:写生作品、绘画工具、勾线笔。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一幅学生的写生人物作品。
问题一:请你描述一下,这幅人物写生作品的外貌和动态特征。
问题二:你能不能在这幅画上加一些东西,使它变个样?
展示写生作品添加后的作品,两者进行比较,讨论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小结:变化方法:添加
问题三: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作品变变行,看看会有什么意想不到到的变化?
展示变形的作品。
小结:变化方法:夸张、变形
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变化后的作品更具装饰性。
二、通过我们的加工和变形,使这幅单一的写生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更富于装饰美感。
引入课题———《人物装饰画》
三、欣赏。
1、古老岩画:细部分解图感受点、线、面结合之美。
2、民间刺绣
3、剪纸
4、皮影
5、大师作品:感受点、线、面与色彩的搭配;人物几何形的变形,开扩学生眼界。
6、学生作品
四、看了这么多富有装饰性的作品,你想动手画一画吗?
教师演示绘画过程:
1、先用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
2、添加人物结构细节。
3、运用点、线、面装饰。
提问:除了用笔画以外还能使用什么材料装饰画面呢?
五、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
1、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
2、添加人物细部特征。
3、运用点、线、面装饰人物。
4、色彩可以使用黑白两色或彩色。
5、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装饰画面。
六、展示作业。
七、课后拓展。
1、给自己的作品添加边框,装饰自己的家。
2、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人物装饰画。
《画》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画》教学设计12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对已学过命令的组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已学的命令的正确使用学会如何画车轮。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学过的命令进行熟练的语言编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及正十边形的命令吗?大家再来复习下怎么画。生动手,师讲解。
师:要是我们画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正多边形就接近圆了,通常我们就用正36边形来代替画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画圆。
二、新授
活动一:画一个边长为10步的正36边形
师:大家动手画个边长为10的正36边形
生动手,展示:
大家看看象不象圆了(很接近圆了)
试一试:
1、大家来画下书P63图2,想一想可以怎么画?
师:除了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外,还可以用其他边数更多的正多边形来表示圆,如360边,边数越多这“圆”就越光滑越接近。
2、让我们来试试画边长为10的.正360边形吧。
师:象圆吗?(不太圆)要是把步数改成1呢?再试试。(象)
活动二:用重复命令画直径为80步的车轮(P64图3)
师:这车轮的辐条长度就是半径。我们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前进命令后就是正36边形的边长,已经知道圆的半径,那么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174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0174
思考下这车轮怎么分解?(分解为米字形和圆形)
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大家看看上面的命令画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不好有偏差)知道原因吗?(不够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能?(画360边的)怎么修改?
试一试:
1、同学们看看书P65图5怎么画,这个太阳的半径为80步,光芒长20步,二者间相距10步。
提示:先想想分几步,每步画什么?
(第一步:画一个圆;第二步:将海龟抬笔移到圆心;第三步:画类似“米”字形的空心光芒。)
2、大家从书P66图6中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用LOGO命令画出来,大小可以自己决定。
[教学反思]
……
《画》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设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六、材料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课
(1)画线游戏。
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
(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
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
(4)想象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
(5)看书第4页、第5页,讨论:
①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
②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③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辅导要点:
①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5、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材料,通过绘画、拼贴、拼画等方法进行旧汗衫的再造设计活动,体验再造过程。
2、运用视觉、听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3、尝试大胆的运用各种方法和材料制作表现,并且大胆的展现自己。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旧汗衫的颜色、图案和款式,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再造设计。
难点:
尝试用大胆的手法去创作表现。
教学思路:
情景导入——教学新课——分组合作——汗衫展示——小结——课后延伸。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课前交流,观看上节课的画汗衫课件。
2、 情景导入:欣赏白汗衫的时装表演,(白色的汗衫简单大方,但是不够特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够性格),因而,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的《画汗衫》上一节汗衫装饰课,引出课题《画汗衫之制作篇》。把不够特别的汗衫,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变的特别有趣,同学们看我装饰我的黑裙子。
3、 设疑:要对旧汗衫进行装饰,你有几种方法?能说说吗?(学生说方法)
4、 方法的展示:先看课件展示的学生所说的几种方法,除了那些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说后)老师再示范几种方法:喷洒法、流淌法、揉纸法、压印法(用树叶、苹果的一半、卡纸)
5、 分小组进行制作:
A、 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材料,根据自己所带衣服的色彩、图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旧汗衫的再造。
B、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能否以合作的方式,对旧汗衫进行创作,再这过程中,是否有认真的制作态度。
6、 制作过程,老师参与其中指导 。
7、 小结
A、汗衫展示(莎啦啦音乐、时装表演),每小组派一个代表解说你们组的汗衫设计;(每出一个同学就介绍一个,独自设计的`的就自己解说你为什么要那样设计,那样美吗?特别吗?同学们认为美的话旧鼓掌吧。)
B、你在本课中学到了什么?
课后延伸:
每一片空白,都是我们展现自己的舞台,等同学们的能力再提高些的时候,还可以用刺绣、丙稀颜料画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花布装饰(展示衣物),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美。
《画》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并能用拓印、压印、拼贴等方法制作叶子画。
2、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叶子。
2、制作材料:白纸、颜料、铅笔、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起幼儿兴趣。
师:秋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请幼儿说说、唱唱、表演一下树叶飘落的情景)
〔运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方式,将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便采用问答、音乐、律动等融合引导幼儿进入主题,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叶子的认识。〕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进行合理想象。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银杏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而且也为下一个制作环节打下的基础。〕
3、幼儿制作叶子画。
(老师观察幼儿选用的树叶与表现的事物是否相符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合理构图,表现事物特征。)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4、展示幼儿作品,幼儿自评。
(倾听幼儿介绍,提出恰当意见。)
〔针对幼儿喜欢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我让小朋友相互介绍作品或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也促进了老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的评价绝不局限于幼儿的操作结果,而应包括幼儿各种能力、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状况。活动最后,师生共同与作品合影留念,让幼儿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以后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创作精神。〕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7-30
画手教学设计01-31
画杨桃教学设计01-24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03-17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及反思12-11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06-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
实用教学设计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