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⑵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
⑴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⑵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⑶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⑴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
吮取()气氛()满载而归()喑哑()()
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cuàn()夺rǎo()乱
更胜一chóu()gōu()火zhōng()斯
xī()sū()作响wōjù()()
⑶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明确:
⑴xiāojiémìkùshǔnfēnzàiyīnyǎ
⑵狩篡扰筹篝螽窸窣莴苣
⑶弱肉强食庞然大物惊慌失措津津有味
2、听朗读录音,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提示: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精彩的语句示例:
⑴“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⑵“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⑶“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⑷“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3、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
⑴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⑵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⑵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讨:
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⑵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⑶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⑷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⑸“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⑹《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⑵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⑶“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⑷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⑸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⑹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⑴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⑶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⑷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共居——()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边默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情感态价值观: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边默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难点
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教法
默读对比阅读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从字音、字形、词义三方面预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适当引导。
一.导入:
(1)(配着夜晚田野的图片,多媒体播放蝈蝈的叫声)
师:听,夜晚的田野上正进行着一场音乐会,你知道这位夜晚的艺术家是谁吗?
(2)(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你能将这位夜晚艺术家找出来吗?
师:今天让我们跟着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走进蝈蝈的世界吧。
(板书课题)
二.走近法布尔。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和导读提示,了解法布尔和《昆虫记》。教师稍作补充。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法布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蝈蝈)
四.蝈蝈的自我介绍。
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绿色的蝈蝈,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情况吧。
1.学生默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蝈蝈,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3.教师引导:从外形、叫声、食性、生活习性来介绍蝈蝈。
五.我来作比较。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辞海》)
师:同样是对蝈蝈的介绍,你喜欢法布尔的方式还是《辞海》上的介绍,并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六.这个音我来配。
观看《屎壳郎推粪球》的视频。
师:你能学习本文的笔法试着为这段有趣的视频配音吗?
七.(作业)我来试一试。
课外阅读《昆虫记》的其他篇目,学习法布尔的方式,用文字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昆虫或小动物的特点。
个性设计
板书设计
外形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叫声抓住特点形象细致
食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生活习性对比的运用
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的其他篇目,模仿法布尔的方式,用文字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昆虫或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制定的三个目标:边默读、边概括内容要点;体会本文文学的笔法;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这三个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对本节课比较感兴趣,但思考不够深入。参与没有平时教学那么令人满意,反应也没有平时机敏,所以就限制了课堂的生成。
要说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每一个环节的设置上有精心去揣摩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虽然这三个目标基本实现,但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很失望。
首先对学情的分析不够细致准确。对初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估计有些高。“蝈蝈的自我介绍”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对文本的信息提取是有难度的,文章有些长,而且它的这种文学手法也给学生的理解把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我这次环节又将难度提升了一下,需要转换人称之后再组织语言,而且要全面地加以介绍。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不太容易。所以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费时较多。而我又在此环节纠结时间太长,总想让学生给出理想满意的答案,导致后面时间有些紧,小练笔比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另一点没有充分考虑到下午上课的问题。
不该在有些环节上纠缠时间太长。具体有三处:一在“走进法布尔”时学生通过参考课下注释结合导读提示就可实现,没必要落实。第二处“蝈蝈的自我介绍”总想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全面概括内容要点这三方面的能力做进一步的训练。第三处对比体会本文的文学手法时学生体会到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这一处纠结时间过长,没必要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这也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会有所舍弃。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充分考虑学情。其次不在某些环节纠结时间太长。通过这节课认识到有些问题无法在一节课上得到彻底的解决,循序渐进地来加以训练。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猜猜看:
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
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
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
三、检查预习:
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
喧嚣 劫掠 静谧 酷爱 吮吸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óu gōu火
zhōng 斯 wōjù xīsū作响
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四、阅读全文,概括要点: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②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③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2.出示“快速阅读指导”:
a.思维集中,扫描跳跃阅读。
b.勾划出关键词句,概括每段中心。
c.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全文内容。
示范:
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师生共同概括每段段意,显示:
第2段:蝉被蝈蝈捉住发出绝望哀叫。
第3段:绿色蝈蝈在夜里歌唱。
第4段:我喂养蝈蝈:外貌,食物问题.
第5段:我观察到蝈蝈捕捉蝉的一次战斗。
第6段:蝈蝈爱吃蝉肉。
第7段:蝈蝈酷爱甜食
第8段:蝈蝈吃其他昆虫。
第9段:蝈蝈还吃青草。
第10段:蝈蝈因贪婪也同类相食。
第11段:蝈蝈们和睦相处:从不争吵,吃饱便让位
4.思考: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作者主要写了蝈蝈哪些方面的习性?课文哪些段落可以合并?试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部分:(1—2)引出蝈蝈
第二部分:(3—11)具体介绍了蝈蝈的外表、声音、食物习性
五、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用了修辞的句子大声朗读,细细品味其好处,然后说出你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2.合作探究: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写作特点归纳:
(1)抓住声音、外表、食性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内容上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语言上
六、作业:
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表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6
绿 色 蝈 蝈
法布尔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会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了解法布尔其人其事,拓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介绍法布尔及其代表性著作《昆虫记》,导入文章内容。
相关资料:
法布尔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生在法国一个贫困的山乡农户家中,幼年时被父母送到祖父母家生活,因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成年后,谋了份教职,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从教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引发了他的`兴趣,他开始学习自然科学,于31岁开始发表昆虫学文章。他出色的观察能力得到人们的认同,达尔文称之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1859年《物种起源》)。
他的宏篇巨制《昆虫记》的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之后他的余生在荒石园中度过,出版了《昆虫记》十卷二百二十余篇。
他对昆虫的观察,是在自然界中完成的:“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二、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蝈蝈具有哪些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2、文章写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叫声柔和
捕蝉为食
三、文章的语言优美,是科学小品文中的上佳之作。请同学谈谈最喜欢的句子。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了之后,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chong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四、口语训练:请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或饲养过的小动物。要求说出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五、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 叫声柔和
捕蝉为食
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
2、生动传神的语言。
3、拟人手法的运用。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
2、片段练习: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7
【简介】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体感重点研读课堂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⑴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绿色蝈蝈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口语表达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篝火 狩猎 扰乱 喑哑 喧嚣 静谧 篡夺 劫掠
喙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2、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喜欢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
对蝈蝈的称呼上作者运用了狂热的狩猎者 我笼里的囚犯 这蝉的屠夫等。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这些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蝉的叫声与蝈蝈比较,食性与螽斯比较,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师小结:《绿色蝈蝈》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叫声、特征与习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叫声 比喻、拟人、对比
食性
【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这节课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且也懂得了应该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1、 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 尖锐 急促 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相比显得柔和。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接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5、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科学小品文)
法布尔
外形特征:漂亮 嫩绿 苗条 匀称 生动的描述(比喻 拟人 对比)
生活习性:叫声——柔和 喜爱的情感 客观的评价
主食——蝉 科学的精神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 变换人称的好处。
课 时:一节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书中图片,观察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征。请学生就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介绍蝈蝈的习性。
二.学习课文。
(一)教师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研读赏析:
(1)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2.蝉的哀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
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交流。
1.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 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出理由。
(五)体验拓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三.作业: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叫,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观察过小动物吗对哪些小动物比较熟悉是观察它们的外形呢,还是习性?还是倾听它们的叫声?下面我放一段录音,请同学们听听都是哪些小动物。
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法布尔及《昆虫记》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共十卷二百二十余篇,是法布尔一生的心血。在他生命的最后35年里,他一直呆在自己建的荒石园内不知疲倦的研究昆虫,写出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三、快速默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思考下列问题
(默读课文时画出生字词)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看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蝈蝈吗?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四、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写作特色:
⑴文艺笔调。本文不仅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且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
⑶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5、蝈蝈: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善于跳跃,吃植物的嫩叶和花。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现代汉语词典》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他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他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绿色蝈蝈》法布尔
(通过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不同)
五、读写链接
模仿课文对蝈蝈的描写,用类似的写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某一特征。(外形,习性等)
文艺笔调,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生动说明。
可以用第一人称。
150字左右。
六、小节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昆虫记》曾被鲁迅称为“讲昆虫故事”,“将昆虫生活”的楷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穿梭于这个城市,忙于紧张学习的日子里,是否还能记起,小时候,我们常听到知了唱歌、蟋蟀鸣叫,看到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丰富美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作者,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把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作为他毕生最大的爱好,对昆虫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小镇荒地上开辟了一处旧宅,取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栽花、种草,为昆虫营造一个美满的大家庭,日复一日地在园子里观察各种昆虫,并写下了不朽的科学巨著——《昆虫记》。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位作者与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有着相同的特点?——对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童趣》的作者沈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大自然。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位作者要向我们推出的是大自然的哪位主角呢?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师:今天要带领我们学习的这位作者有些特殊,他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但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草。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中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观察昆虫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被称为“昆虫学家”。
2、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正音正字
三、课文研讨
师:观察图片,绿色蝈蝈有怎样的外貌特征?
生:
师:来看看,作者所描绘的蝈蝈具有怎样的特征?在文中找出说明蝈蝈特征的一句话。
生: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师:这么漂亮的主角是怎样隆重登场的?
生:蝉在夜里不再鸣叫,要休息,但却突然传来一声哀鸣,引出主人公。(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
师:主角登场了,它将尽力展现最具特色的一面。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绿色蝈蝈哪些习性?
生:叫声(3)、食物(4~11)
师:其中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文章主体)
生:食物
师:有很多同学对蝈蝈的叫声感兴趣,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生: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尖锐、短促、清脆、非常柔和
师: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拟人,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作者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喜欢吃蝉的肚子。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师:作者不厌其烦地为绿色蝈蝈寻找食物并不断探究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的原因,可见他对绿色蝈蝈的热爱之情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作者的喜爱之情不仅表现于此,还在于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生: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师:面对这么可爱的一种昆虫,作者倾其所能地在爱着它。所以作者笔下的文字和一般的说明文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呢,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文段是平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客观。课文的语言生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绘,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喜爱之情。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作者在写蝈蝈时,为什么还写到了蝉、螽斯、鹰、螳螂这些小动物?
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四、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了如指掌。
五、布置作业
去户外静听各种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书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寻找这类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片断描写。
教学目标:
1、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2、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并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
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快速而准确的抓住课文内容。
2、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动物世界《园丁鸟》片断,学生发言:你对园丁鸟有了那些了解?你喜欢他吗?你了解哪一动物?它有什么特点?
师述: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进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与他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1、 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右手。
2、 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经验。
3、 媒体展示快速阅读的技巧:请看专家归纳的快速阅读法(一生朗读)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
(1)去粗取精、
(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
(4)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展示:内容:
(1)形态特征
(2)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
(3)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4、 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那些方面?个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 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展示: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语言、行为、个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动、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分组讨论,品味语言: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喜欢那些语句?为什么?
3、 一组推举一人介绍。
4、 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传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为贵妇人。
例2: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死周的绿叶从中,蝈蝈在窃窃私语。哪象滑轮的相声,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当下业余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哇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四、拓展延伸,巩固效果:
独立快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片断,概括其内容,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多媒体展示内容)
五、联系生活,自主表达:
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看谁抓住特点讲得又具体又生动。并回答,怎样才能让你的讲述生动又吸引力。
结余: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了解绿色蝈蝈的形态、习性。
2、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小动物。
3、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
见自测。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揭示目标:
⑴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⑵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自学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法布尔简介:(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靠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著名著作有:《昆虫记》,该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2、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狩 shòu、猎哀号 háo、 号 hào 角、喧嚣 xiāo
喑 yīn、哑 yǎ、静谧 mì、篡 cuàn 夺、劫 jié 掠
窸 xī 窣 sū、 更胜一筹 chóu、篝 gōu火、喙 huì
妒 dù忌 jì、大颚 è、钳 qián 子、 酷 kù 爱
盔 kuī 甲 莴 wō 苣 jù螽 zhōng 斯 素囊 nǎng
姊 zǐ妹、扰 rǎo 乱、吮 shǔn 吸、贪婪 lán
低劣 liè
3、解释下列词语: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4、感知内容:
⑴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
三、讨论
1、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衬托、对比,表现了我对事业执著的追求。
2、绿色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柔和、喑哑、尖锐、短促、清脆、窃窃私语、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像是滑轮声、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3、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的。
4、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夜晚的艺术家、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等。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五、自测
1、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2、辨别下面短文,各属于什么说明风格。
⑴调皮长得可有意思了,圆圆的头上一双凶猛而冷血的眼睛,身上的花纹一道黑、一道白,还有一条竟然从脸上一斜而过,粗壮的胳膊像是日本相扑大力士,那一寸照片一样的腿脚更显出了猫老大的权威。
⑵蛐蛐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她的身长大约20毫米,全身都是黑褐色。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腿,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蛐蛐有两只又小又细的尾巴;母蛐蛐却有三只尾巴,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真是有趣。
⑶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描写突出特征。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5
一、简介
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体感—重点研读—课堂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绿色蝈蝈”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口语表达”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三)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篝火狩猎扰乱喑哑喧嚣静谧篡夺劫掠喙更胜一筹惊慌失措莴苣和睦唾液撇开梧桐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b.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c.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喜欢“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
对蝈蝈的称呼上作者运用了““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这些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蝉的叫声与蝈蝈比较,食性与螽斯比较,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师小结:《绿色蝈蝈》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叫声、特征与习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叫声比喻、拟人、对比
食性
教学反思:《绿色蝈蝈》这节课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且也懂得了应该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12-2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1-16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琥珀》教学设计06-09
《画风》教学设计06-09
松鼠教学设计06-09
《秋天》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