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1 20:20: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2、为何不归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就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读课题。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再来一遍;读得慢一点,悠一点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走进他如画的诗词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们一个一个的说,有——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这九种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美在哪儿呢?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按照词的顺序,走进这画卷——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1)看过了远山,让我们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A鳜鱼

  江南是一水乡,下几场春雨,溪满河溢,于是鱼群便多起来了。春天的鳜鱼最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鳜鱼正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还有些——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鳜鱼,生活在这片水域你觉得——那就幸福地读读吧,指名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一二两句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远景,那这一句则是近景。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宁静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你觉得这斜斜的细雨像什么?我们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针、细丝)。看来无论是800年前的古代,还是几十年前的现代,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大家对美的感受还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4)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张志和的确像一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板书:写景如画)让我们带上赞美之情,再读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我们再来读读其中的两首,看看它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两首都写到了哪些景?我们一起按顺序去圈一圈。借这些景到底要抒发什么情?流连景中。何以见得?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4、从这三首词,我们知道诗人秋不归,冬不归,春不归,猜测一下,他夏天归不归?是的,夏也不归。此刻难道你没问题要问吗?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流连山水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自由自在、幸福、无拘无束等。是啊,享受到内心的一份闲适安然。(板书:享受闲适)难怪他说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难怪哥哥张松龄声声呼唤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板书:渔歌子

  写如画:

  景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渔歌子》课件;学生用巜写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二、初读《渔歌子》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 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 检查停顿

  c 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 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 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 独立写一写

  d 师生评价

  三、再读《渔歌子》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 鱼肥(色美味美)

  c 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 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 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a 在古诗《乡村四月》中乡亲们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你觉得两首诗词中不须归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b 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7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采桑子(重阳)》)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教学)》、《忆江南(家乡美)》。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mp3)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渔歌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渔歌子(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词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冬天已经逐渐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你想用哪个词?

  (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大地、春光无限、……)

  除了用词我们也可以用诗句,比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可以用词,比如:

  江南好——

  2、你觉得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了解词吗?(交流词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有些词牌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说:《渔歌子》,看到之后你会想到什么?

  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考考你们,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天)

  桃花 “你见过桃花盛开吗?(学生描述)

  流水 想象小溪

  斜风细雨 “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人们常把春雨比作什么? 下这样的绵绵细雨的时候,你会躲起来吗?

  白鹭 “见过白鹭吗?”出示白鹭图片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他评价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幕聆听,你的眼前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配乐范读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笔画出来

  学生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 斜风细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颜色呢?

  3、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演示,

  再读读这首词,词你理解了吗?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用心倾听,补充完善

  5、好美的景色: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溪水上涨、鳜鱼肥美、怪不得诗人深深的陶醉了呢。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6、让我们猜测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是啊,带着这份悠闲自在,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词吧,(自由读)

  谁还想在当一回词人?(指名读)

  4、小结:目前为止,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短短几句词想象成了那么丰富的画面,这也是读好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体会钓中情

  1、读出词中画、词中人就会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大的发现交流作者资料

  2、词人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曾作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自由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得懂它吗?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要他回家)。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诗中“狂风浪起且须还”和《渔歌子》中哪句相对应?

  师生合作:整诗对读

  整句对读

  “且须还” “不须归”

  因何不归?

  你钓鱼不放鱼饵,你又得到了什么?

  3、张志和垂钓,调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飘逸的心才会有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齐读。

  4、有许多诗人都是仕途不利后寄情山水之间,除了《渔歌子》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的诗?(《江雪》、《乐游园》)

  板书:

  渔歌子

  景色美

  不须归

  自由乐

渔歌子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二)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三)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四)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

  词人张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钓着的是一份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15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12-13

《成数》教学设计05-08

童话教学设计05-21

《倒数》教学设计05-22

匆匆教学设计05-28

《秋天》教学设计05-17

前后教学设计05-18

《早操》教学设计05-24

篮球教学设计05-25

孝经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