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6 18:07: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

  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习。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3. 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已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而且本班学生比较上进,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已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与辨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起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作好铺垫,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B=90°,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它。

  反思:

  教学设计主要是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索问题的设计上有点难,第二个问题应加个3,3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割或者补全,这样过度,降低3,4为直角边的探索探索;在2,6为直角边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设计进去,就为后面的练习留足时间。探索时间较长,整个课程推行进度较慢,练习较少。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及时想出来,没有及时很好的引导,启发,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及时交给思考的方法。学生反应不是太好,能力差,也或许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较难,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探究。

  预期的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勾股定理,但探索热情没有点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证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

  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画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给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同时让学生总结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关系,并举例指出哪些为互逆定理。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两个例题。(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不仅判断是否为直接三角形,还绕了一个弯,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这样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例题讲解后安排了三个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让学生知道勾股逆定理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

  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题作业。第一题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具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固体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涂鸦,引入情景

  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今天想请大家帮老师完成一幅涂鸦,你能按要求完成吗?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向三角形外作3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画法,最后班级展示。

  (二)小组探究,大胆猜想

  教师:观察自己所涂鸦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请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再说说这些面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图中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请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写出边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b,c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方法提炼:这种利用面积相等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等量关系的方法叫做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班级展示。

  (三)趣味拼图,验证猜想

  教师:请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1、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正方形和直角梯形吗?

  2、能否就你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说明a2+b2=c2的合理性?如果可以,请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拼图,并思考如何利用图形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再在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请完成下列问题,并上台进行展示。

  1.在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6,b=8.求c.

  已知c=25,b=15.求a.

  已知c=9,a=3.求b.(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问题,再组内交流解题心得,最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教师: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运用等方向进行总结。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2.熟记一些勾股数。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对Rt△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属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联想到用三边的关系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发现反思问题的能力。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回忆,总结前面学过的旧知识;②能否“温故知新”。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

  (1)有一个角是直角;

  (2)两个锐角互余;

  (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如何做?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5cm,6cm,6.5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出“如果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免三角形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师生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手完成此活动。教师参与此活动,并给学生以提示、启发。在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动手参与;②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用数学语言归纳、猜想出结论;③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2.5cm,6cm,6.5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

  再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的三角形,目标可以发现8.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也有42+7.52=8.52.

  是不是三角形的三边只要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活动3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7,24,25;8,15,17。

  (1)这三组效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按已知数据作出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来进一步获得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边的条件。

  师生行为:学生进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按给出的三组数作出三角形,从而更加坚信前面猜想出的结论。

  教师对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应给予解释,我们将在下一节给出证明.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对猜想出的结论是否还有疑虑;②能否积极主动的操作,并且很有耐心。

  生:(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2)以每组数为边作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

  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了古埃及人那样做的道理.实际上,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相似的方法得到直角,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12-13

《成数》教学设计05-08

童话教学设计05-21

《倒数》教学设计05-22

匆匆教学设计05-28

《秋天》教学设计05-17

前后教学设计05-18

《早操》教学设计05-24

篮球教学设计05-25

孝经教学设计06-1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

  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习。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3. 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已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而且本班学生比较上进,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已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与辨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起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作好铺垫,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B=90°,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它。

  反思:

  教学设计主要是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索问题的设计上有点难,第二个问题应加个3,3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割或者补全,这样过度,降低3,4为直角边的探索探索;在2,6为直角边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设计进去,就为后面的练习留足时间。探索时间较长,整个课程推行进度较慢,练习较少。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及时想出来,没有及时很好的引导,启发,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及时交给思考的方法。学生反应不是太好,能力差,也或许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较难,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探究。

  预期的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勾股定理,但探索热情没有点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证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

  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画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给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同时让学生总结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关系,并举例指出哪些为互逆定理。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两个例题。(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不仅判断是否为直接三角形,还绕了一个弯,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这样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例题讲解后安排了三个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让学生知道勾股逆定理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

  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题作业。第一题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具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固体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涂鸦,引入情景

  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今天想请大家帮老师完成一幅涂鸦,你能按要求完成吗?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向三角形外作3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画法,最后班级展示。

  (二)小组探究,大胆猜想

  教师:观察自己所涂鸦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请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再说说这些面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图中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请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写出边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b,c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方法提炼:这种利用面积相等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等量关系的方法叫做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班级展示。

  (三)趣味拼图,验证猜想

  教师:请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1、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正方形和直角梯形吗?

  2、能否就你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说明a2+b2=c2的合理性?如果可以,请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拼图,并思考如何利用图形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再在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请完成下列问题,并上台进行展示。

  1.在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6,b=8.求c.

  已知c=25,b=15.求a.

  已知c=9,a=3.求b.(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问题,再组内交流解题心得,最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教师: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运用等方向进行总结。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2.熟记一些勾股数。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对Rt△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属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联想到用三边的关系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发现反思问题的能力。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回忆,总结前面学过的旧知识;②能否“温故知新”。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

  (1)有一个角是直角;

  (2)两个锐角互余;

  (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如何做?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5cm,6cm,6.5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出“如果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免三角形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师生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手完成此活动。教师参与此活动,并给学生以提示、启发。在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动手参与;②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用数学语言归纳、猜想出结论;③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2.5cm,6cm,6.5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

  再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的三角形,目标可以发现8.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也有42+7.52=8.52.

  是不是三角形的三边只要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活动3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7,24,25;8,15,17。

  (1)这三组效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按已知数据作出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来进一步获得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边的条件。

  师生行为:学生进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按给出的三组数作出三角形,从而更加坚信前面猜想出的结论。

  教师对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应给予解释,我们将在下一节给出证明.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对猜想出的结论是否还有疑虑;②能否积极主动的操作,并且很有耐心。

  生:(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2)以每组数为边作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

  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了古埃及人那样做的道理.实际上,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相似的方法得到直角,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