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1.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
2. 列方程时未知数的选择
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日历中的方程》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wgguo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教学活动2[wgguo2]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方案之教学思想
1、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的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内容,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作的思路。
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意义建构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等。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5、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6、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术,将书本上的、教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7、差异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任务和不同层级的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和课外拓展资料。
8、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设计性、开放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会写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供展示台,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雨的词语、诗句,师归结,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自学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3、出示生字,认读生字,重点检查并纠正以下字的读音:品尝播种血脉
4、指导学生记住以下生字的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边的四画不要写成三画。
密:下部的山不要写成虫。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结:
同学们,春雨到底有多美,美在哪,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3、预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春天美在哪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看图理解图意,并能发挥想像说请图意
2。能按时间顺序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二、重点:
按时间顺序写一段意思通顺连贯的话
三、难点:
能根据画面发挥想像,把一段话的'意思写具体
四、过程:
1。导入新课
说说你每天是几点钟起床,起床以后会做些什么
出示课题《起床以后》
2。看图简述
出示三幅图,用几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图意
3。逐幅观察、想象、说话
a)第一幅图
想象扩展丁丁怎么知道6:30已经到,该起床了?听见闹钟铃声或妈妈的招呼声,丁丁会想些什么?怎么说?又是怎样叠被子的?
b)第二幅图
讨论:丁丁起床后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c)第三幅
合理想像,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具体
4。连贯叙述
d)用上表示时间顺序的词(6点30分,7点20分)
e)自由说、指名说
5。写话训练
f)把这段话写下来
g)讲评修改◆[20xx年11月11日]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0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0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3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9-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八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