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1 02:56: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

生物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难懂,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易懂。但本节的课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轻松列举出植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知识的基础位置: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生物,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

  2、初步体会分类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利用分组探究活动,在组内互相帮助、体验与人合作学习;

  4、锻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四、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探究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七年级上册书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相信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进行分类活动,我在cai课件中把讨论探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如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区别,网状叶脉与平行叶脉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交流。

  (二)、课前准备:预习、调查生活中分类应用的例子,以及利用互联网查阅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制作cai课件。

  (三)、教学步骤:

  课前游戏活动引入:找缺失扑克牌了解身边的分类现象旧知识回顾: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组讨论探究: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交流评价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题巩固活动小结:分类依据练习总结拓展: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1.游戏:查找缺失的扑克牌;

  2.举例说明身边的分类现象;

  3.也来当一回分类学家,分类植物。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分类的好处以及身边的分类现象。

  二、分类活动1.知识准备: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植物类群以及种子结构和叶脉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2.认真观察,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3.交流评价探究结果(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4.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问题1-5:

  ①六种植物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②各类植物是否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③有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④无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⑤能把六种植物所属类群按顺序排列?回顾旧知识,为植物分类活动作准备。

  分组讨论完成分类探究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个别回答问题。

  三、巩固活动(课件)展示多种植物,让学生分组竞赛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准。(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先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不太熟悉的植物的有关资料。)分组观察、分析、讨论,对十种植物进行分类。

  四、小结根据二次分类活动和“讨论”中的第6题得出植物分类的依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子叶和叶脉)通过分类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归纳。

  五、练习根据要求完成填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六、总结1、植物主要类群;

  2、分类的基本方法;

  3、生物分类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

  七、拓展1、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注意观察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中药房、超市中的分类方法,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运用你掌握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架、旅行袋、书包等。回家之后,利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技能,把家里整理干净,以及在学习上的利用等。

  八、补充练习

  (备用)选择、填空

  (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大家一起回答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了解涡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理解日本血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4、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5、教具准备:

  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6、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2课时。

  7、巩固练习

  (可提示详细出处或加附页)

  同步练习第一节

  第一节

  8、

  一、腔肠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

  (三)华枝睾吸虫

  (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9、课后反思

  这两类动物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是陌生的,所以结合生动的课件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1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3)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 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五、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关知识在初一中学过,所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周观察几种身边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2.准备课件

  3.收集关于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以及无性生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在上课前观察几种身边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七、课时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 3

  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注:教师出示挂图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如下:

  (春天,草长莺飞,鲜花开放的景象。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特写映于画面,紧接着是花骨朵徐徐开放,辛勤的蜜蜂在花中采蜜、传粉,花瓣纷纷凋谢等一系列画面的`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却往往伴随着伤感,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那我们应该真的伤感吗?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传粉受精作用 4

  完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桃花的结构(大屏幕展示桃花的结构,学生先复习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各部分名称。出示子房结构,复习子房结构。)。

  教师: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热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得过程,就完成了传粉,(屏幕展示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学生复习。)传粉完成后,花粉粒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屏幕展示受精过程)

  教师追问:谁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看课本p2的图表,并填写。

  教师:课后问题:1、桃子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种子)

  2、种子中的那部分结构发育成新个体?(胚)

生物教学设计 4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应予以重点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顺、笔画,注意结构安排。“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的笔顺,以及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

  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预设2: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引导: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

  预设3: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

  教师引导: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设计意图: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

  预设4: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

  教师引导:“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

  预设5: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

  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

  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字抄写两遍,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如果有成语的,可以再组一个成语。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

  (1)“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请同学们注意笔画和笔顺,同时看一下每个字的结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2)“脆”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3)“璃”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紧凑,注意“离”的笔顺,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写三遍,注意关键笔画和字的笔顺。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中的“我”和我们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课下再读书,并写上批注。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并记录在书上。

  五、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解答新的疑问。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生物教学设计 5

  教学设计说明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谁与谁共栖,有那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文中找到答案。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后,“什么是共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其它生物共栖的`现象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文后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以及激发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

  2、板书质疑

  3、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生物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常识第九册《生物间的食物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着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

  4.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头饰。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始让学生唱《数蛤蟆》。

  2.你们刚才唱的歌的歌名叫什么?如果我要你们带我到现实中去数蛤蟆,那你们会带我到哪里去数?为什么?(因为田野里有蛤蟆吃的食物——害虫,所以那里蛤蟆特别多。)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课文《生物间的食物联系》。

  (二)探究新课

  1.再现生活

  (1)今天的天气特别好,我们一起到野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怎么样?(课件展示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画上有玉米、狗尾草、水稻、大树、池塘以及蓝天等。)

  (2)我们的家在农村,大家能根据自己的见闻说说田野里会有哪些动物,它们一般喜欢在什么地方?请知道的同学上来点给大家看。(课件中链接了老鼠、青蛙、蛇、老鹰、蝗虫、麻雀等动物,当学生在课件上点击时,画面中会出现相应的动物。)

  (3)你们为什么要在这些位置上点击?(因为这里有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2.深入研究

  (1)借助游戏简化知识点

  ①让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水稻、青蛙、蛇、小昆虫、老鹰等动物。然后让他们去找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并且用手抓住“它”。

  ②当每位同学都抓住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时,让其余学生观察他们所组成的形状。

  ③提问:你们觉得现在“它们”一个连着一个像什么?(像链子。)“它们”是以什么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以食物为联系。)给这条链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比较好?(食物链。)

  ④让参加游戏的学生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名字依次写在黑板上,并且用箭头标出自己会被谁吃了。

  (2)课件出示讨论题:讨论比较“水稻→虫→青蛙→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的生物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共同点?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水稻是植物,能够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合成自身的.营养物质,所以是生产者;虫、蛙、蛇、老鹰是动物,主要依赖其它生物而生存,所以是消费者。食物链开始于植物,结束于凶猛的食肉动物。)

  (3)课件出示一块田,田边长着狗尾草,田里长着水稻,还有蝗虫、青蛙、麻雀、苍蝇、老鹰、蛇等动物。提问:这些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把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用箭头连起来,最后得到的形状像什么?(像网。)把它称作什么?(称作食物网。)

  (4)说说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生物是生产者?哪些生物是消费者?请你说出几条食物链。

  3.倡导保护大自然

  (1)课件出示讨论题:在“水稻→虫→青蛙→蛇→老鹰”这条完整的食物链中,如果某个环节缺少了——如青蛙没有了,结果会怎样?(害虫没有了天敌青蛙,就会大量繁殖,最后虫害会使水稻减产。)

  (2)蛇除了吃青蛙,主要还吃什么?如果大量地捕捉蛇,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3)讨论:根据对上面两个事例的分析,我们以后该怎样做?

  (4)课件出示(配有画面和录音):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尊重大自然间的一切,决不能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益虫、益鸟、益兽。例如,平时要做到不捉青蛙、不吃青蛙,发现有人买卖青蛙、蛇等野生动物,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我们还要多写一些有关环保的文章、发放宣传单,呼吁广大市民要热爱、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睦相处。

  (三)应用巩固(课件出示)

  1.填空题

  (1)生物之间________联系叫食物链。

  (2)绿色植物是食物链中的___________,动物、细菌等生物是食物链中的______。

  (3)在“水草→______→鸬鹚”的食物链中,中间一项可以填______,______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4)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______。

  2.选择题

  (1)在鹰、小麦、鼠、蛇组成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排列是( )。

  A.小麦→蛇→鼠→鹰

  B.小麦→鼠→鹰→蛇

  C.小麦→鼠→蛇→鹰

  D.鼠→蛇→鹰

  (2)在食物链中的消费者排列顺序为( )。

  A.由弱到强

  B.由强到弱

  C.无一定要求

  (3)在街上发现有人卖青蛙,你会( )。

  A.买青蛙吃

  B.不管他

  C.向有关单位举报

  3.判断题

  (1)水稻生长要消耗水和肥料,所以水稻也是消费者。…( )

  (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是生产者。…………( )

  (3)自然界里的青蛙、蛇等动物非常多,我们就吃一只是无所谓的。………………………( )

  4.思考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谈谈人类和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后你会怎么做?

生物教学设计 7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生物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到种子呼吸的三种表象:呼吸放热、呼吸吸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应式)

  分析呼吸的意义(实质)阐述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思考》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践活动。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

  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

  (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败)。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生物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重点字词;

  ⑵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一、新课导入

  念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精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组: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发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解读全文就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养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⑴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课文练习”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现象。

  2、利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体验新知获取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

  2、举例说出生命的共性。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命的现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有趣的游戏)

  1、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到神奇的生物殿堂,这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去感悟生命的奥秘。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活动一:教师以第一人称“我”说出一种生物的几个独特的特征,例如:我透过湿润的皮肤呼吸;我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我的舌头位于嘴的前方,我用长长的舌头捕捉昆虫;我的皮肤是绿色的,在水里进进出出;如果天冷,我会冬眠。你们猜出我是谁了吗?(青蛙)让学生才猜出是那种生物,并认识该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二:学生可仿照教师的模式,也可以独创模式来说出某种生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来猜是哪种生物。

  师: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高兴,从你们的创作中我看出你们对周围的生物观察得非常仔细,并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去发现,去探索,相信你们会获取得更多。

  (设计反思: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多留心生活,多积累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下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走探索之路

  1、师:看,我们周围的生物多么可爱!但我们说了半天生物了,那到底什么是生物呢?(有生命的)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呢?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迪,互相补充)

  (设计反思: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同学之间进行表达交流,尽量让每一为同学都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给予表达思想的机会,促成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

  4、教师将学生所想到的'一一列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对所说的生命现象举例子。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

  5、教师鼓励学生分析讨论列在黑板上的“生物的生命现象“,进行筛选。教师也参与其中,将不准确的擦去,将不全的补充上。

  6、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设计反思:探究活动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很多他们认为的生命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对他们的积极动脑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在此探究中重要的是对所列在黑板上的生命现象进行筛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并需要学生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能对所列的生命现象举出反例,鼓励其他同学直接参与讨论、辩析,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縝密思维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7、师:老师这儿有几组图片,你们能不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生物?

  三、认识生物之美

  师:生物是自然的一快瑰宝,时刻闪烁着绚丽的光华。生物以其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界中,无论是一朵小花,或是一棵小草,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要积极生长、开花、结果,展现生命最完美的历程。作为高等生物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无人能及之美,只要有信心,你同样也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自己,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辉煌。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后的课为阅读

  2、作业。

生物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 12

  课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关键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课型将授课教学方法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电脑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导入介绍点拨

  教师活动了解

  默读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总结

  练习作业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熟读课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

  明确总结理解

  赏析品读

  板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医学家、生物学家《细胞生命的礼赞》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课后记事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教学设计 13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生物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

  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生物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3-04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5篇)06-20

生物教学总结05-23

生物教学计划02-14

生物教学计划04-07

教学设计01-14

bpmf教学设计11-19

孝经教学设计06-19

《山雨》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