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并学习创编童谣。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从小爱护青蛙。
活动准备:视频 玩具蛤蟆 蛤蟆的`叫声 歌曲《数蛤蟆》
活动过程
一、放录音,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听一听是谁在叫?
二、放视频,请幼儿欣赏。
1、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2、教师小结:青蛙还有一个名字叫蛤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会捉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
我们要爱护它,别伤害它。
三、引导幼儿学习童谣。
1、出示一只蛤蟆,请幼儿说说蛤蟆的特征。
(1)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一段童谣。
2、出示第二只蛤蟆。
(1)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二段童谣。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诵读整首童谣。
四、引导幼儿创编童谣。
1、出示第三只蛤蟆
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把创编好的童谣连起来朗诵一遍。
3、引导幼儿给童谣取名字。
五、复习童谣。
1、引导幼儿复习童谣一遍,教幼儿用方言说一遍童谣。
2、小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还学会了朗诵童谣,又有了新的本领,你们真棒。
六、结束部分
放音乐《数蛤蟆》,师幼一起边朗诵童谣边表演。
附童谣:数蛤蟆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幼儿园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xx吗?
3、xx和xx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区域活动名称材料指导巧手角
各种石头、广告画颜料、面签、玻璃胶指导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立体的石头画艺术纺
纸盒、塑料花、各色纸、白乳胶鼓励有兴趣的幼儿继续创作石头画结构角
各种结构材料、石头
指导幼儿里通外国石头来搭建小公园
游戏角提供各种形状的石头、钓鱼玩具、台球玩具指导幼儿自定游戏规则,与同伴协商、愉快的游戏
语言角提供小房子、小树及幼儿的石头作品
利用石头及各种辅助材料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探索角提供放大镜、石臼、锤子、石头引导幼儿发现石头的秘密(内部构造等)
课后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们泉州是盛产石头的地方,是石头的“故乡”。孩子们家中都有一两件石头工艺品,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比较确定的,这节美工活动的教育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技能方面来看,我主要是发挥想象里,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从生活化的纲要精神来看,具体的就是我上述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用双面胶将石头粘在鞋盒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是当前我的困惑,我想也是我们几个新老师的
困惑。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如,腾祥小朋友用石头组合了一个小人,最后用稻草给小人弄了一头美丽的“头发”;予晴小朋友用吸管为她不倒翁的气球制作了一条绳子,并且懂得用吸管的折叠来体现绳子的动态。另外,也有许多孩子对石头外型观察的十分仔细,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作,很多孩子的作品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总之,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还要跟老教师好好学习,多看相关方面的资讯,多了解有关幼教界的信息,以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做到从孩子出发,了解孩子,贴近孩子。
幼儿园教学设计3
目标:
1.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分离花生和绿豆并积极探索。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使用工具的便利。
准备:
1.混在一起的花生和绿豆每桌一盘;两只一次性碗。
2.勺子、筷子、漏勺,每桌上若干。
过程:
1.出示一盘花生、绿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食堂的叔叔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混在了一起,现在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开吗?
2.幼儿尝试用手分豆豆。
(1)请你用手去试一试、分一分吧!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集中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你感觉怎么样?
(4)小结:花生、绿豆太多用手分太慢了。
3.幼儿尝试用工具
(1)出示工具:这些是什么?老师就请你选择一种工具去试试,看这次有没有更快一点。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你用的是什么工具?你是怎么分的?
(4)小结:用筷子夹、勺子舀、漏勺漏都能帮我们分开花生和绿豆。
4.幼儿尝试探索能快速分离花生、绿豆的工具。
(1)这些工具中那种分花生、绿豆最快呢,请你每一种都去试一试,比比那种工具分得更快。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集中:你认为哪种工具分的最快,怎么分?
(4)小结:经过大家的探索,我们发现这些工具中漏勺分豆豆最快,只要用漏勺舀上一勺,然后轻轻的晃动绿豆就从洞里漏出来,花生和绿豆就分开了。
5.竞赛游戏:看谁分得快
幼儿分成四组,比赛哪组最先将豆豆分完。最先分完的获得送豆豆去厨房的机会。
延伸:
有了工具,使我们生活方便了许多,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工具也会帮助我们。请你回家去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会用到什么工具,怎么用的,可以把它记下来告诉大家。
幼儿园教学设计4
活动分析
《火车舞》是一种简单易跳的舞蹈,主要考验幼儿间相互的协作配合能力。幼儿们能在舞蹈中学会分工合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爱动的习惯,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一)学跳《火车舞》,能较合拍地随乐做小跑步和找“车厢”等动作。
(二)理解舞蹈跳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的动作。
(三)体验“火车头”和“车厢”协调合作的重要,以及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
活动准备
火车图片,知道火车头和车厢的形状及关系。
活动过程
(一) 熟悉《火车舞》乐曲旋律。
教师带着全体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小跑步进教室。进教室后合着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
随乐做其他身体动作,如:拍腿、拍肩等。
(二) 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火车是怎样开的`吗?讨论怎样表示火车行进;你知道小火车有什么特点呢?(长)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的小火车变长呢?
下面老师来当小火车的火车头,我要邀请小朋友当我的车厢。
教师示范怎样邀请“车厢”;怎样表示感谢等动作。
完整随乐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三) 学跳集体舞。
全体幼儿坐成一圆圈,1---8小节教师做火车头,用小跑步去找“车厢”。9----10小节火车头对找到的“车厢”做两次邀请动作。11----12小节被邀请的“车厢”向火车头行礼表示感谢。
音乐重新开始,被请的“车厢”挂在火车头后面继续去找新的“车厢”。
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
请2—3名幼儿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直至圈上的人都被请完。
(四)复习歌曲《表情歌》。
“火车站到了,大家快乐地唱起了歌。”齐唱一遍。边唱边离开教室。
活动小结
宝宝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相信宝宝们都学会了有趣的火车舞。
幼儿园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把火车连接起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数字火车(3套),绿色西瓜火车、黄色香蕉火车、红色火车、泡沫火车各一套(各有十几节);牛奶盒做的山洞,轨道,滑坡;各种材料的绳子(色彩、质地、粗细都不同)。
活动过程:
1、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孩子参与活动。
2、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火车。
2、教师以观察为主,适时指导。
过程中托儿可能出现的行为:
孩子按照一种材料连接火车。
两种材料的火车连接(现成和自制的火车)。
没有规律的连接。
火车颜色和绳子颜色的配对。
两种颜色有规律的连接。
拉着火车钻山洞,过轨道。
孩子模仿生活,用语言表达火车开到哪里。
孩子比一比火车的长短。
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经验,但不强求。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幼儿园教学设计6
通常,讲述、谈话在幼儿园是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来组织的,与美术活动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尝试几次充分的和孩子谈话后,我发现谈话是美术开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绘画活动前的谈话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活动、引导幼儿思维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中教师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幼儿回答及听取他人的讲述,使幼儿在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以利于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时,也形成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思维的互动作用。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要符合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构,即提出问题或任务,寻找方法、得出结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由幼儿的关注点引发问题、提出任务,通过谈话活动中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相互问的讨论拓展幼儿的思路,寻求个性化的、充满幻想的解决办法,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
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少,对事物的形容表达不够准确、具体,无法将内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也就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在绘画活动前,如果没有经过谈话、讨论,把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想像画时幼儿很难进入最佳状态。而将幼儿语言活动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前围绕话题讨论,在活动最后展示、欣赏、讲述绘画作品,既为创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思维预热时间,也可以使幼儿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想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作想像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同时会吸收大量的新信息,为下一次灵感的爆发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夏天的季节特征。
2、萌发对儿歌的喜爱。
3、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幼儿对夏天有了初步感受。
教学挂图《主题活动夏天来了》
活动指导:
1、谈论夏天
(1)引导幼儿谈论: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夏天来了?
(2)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交流对夏天的感受。
2、欣赏图片
(1)出示教育挂图《夏天来了》,引导幼儿过程、欣赏。
(2)引发幼儿讨论:夏天到了谁在树上叫?池塘里的什么花开了?人们的头上都戴上了什么?
3、学习儿歌。
(1)教师朗诵儿歌《小天在那里?》,引导幼儿边欣赏挂图边倾听。
(2)引导幼儿学说儿歌,提醒幼儿注意语气和停顿。
(3)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夏天还在哪里?
(4)鼓励幼儿模仿《夏天在哪里?》的儿歌。
活动反思:
教育活动《夏天在哪里》课后,我感觉本次集体教育活动效果很好,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孩子们参与意识强,多数的幼儿能主动举手,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只有一半的幼儿能积极动脑进行创编儿歌,可以说本次教学行为充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整个教育效果良好。一开始儿歌活动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使幼儿感到一片茫然,教师及时调整,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使幼儿理解儿歌,并深层的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使语言活动的价值更大。在教师不断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教师要创设适合幼儿的方式抓住时机,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正真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常常想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成人的选择与他们的选择发生冲突时,时常会影响他们情绪。怎样才能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又帮助幼儿通过协商进行合理选择呢?《去度假》读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准备度假行囊的故事。幼儿可以在观察读本、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选择的经验。读本的画面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且以幼儿说话的口吻来呈现它的句型结构,很适宜中班幼儿阅读。
【活动目标】
1.理解并能讲述图书画面的内容,体验图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2.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协商进行合理的选择,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与爸爸妈妈外出度假的经验。
2.材料准备:大书、大书中所出现物品的卡片、呈现物品用的卡纸、小号旅行箱、各种生活用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度假吗?
幼:喜欢。
师:去度假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幼1:要准备水。
幼2:要带旅行箱。
幼3:去度假肯定要住很久,所以一定要带衣服。
……
师: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度假前收拾行囊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她为度假准备了哪些东西。
2.阅读图书《去度假》。
(1)阅读封面: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封面上的小女孩及故事名称,以及封面上旅行箱中的物品。
师:妈妈已经为妞妞准备好了东西,并将这些东西放在这个旅行箱里,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教师在卡纸上逐一出示衣服、水壶、药品、饮料等。)
通过阅读封面,让幼儿了解妈妈整理好的旅行箱里都有哪些物品,为后面幼儿观察、理解“妞妞拿出妈妈的物品,放进自己的物品”做了铺垫。
2.逐页阅读。
(1)第一页: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认识画面信息。
师:妞妞在哪里?
幼:在家里。
师:你怎么知道?
幼:因为她后面有沙发、窗帘、装饰,还有妈妈。
师:她在干什么?
幼:妞妞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把毛毛熊塞进去。
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细节的能力,能很快地捕捉到画面中一些细微部分,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分析和判断,初步发现“拿出”与“放进”之间的联系。
(2)第二页至第五页: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页旅行箱中的物品与地面上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妞妞先后拿出妈妈准备的衣服、饮料、药品等,放进自己的故事书、游泳圈、花皮球等物品。)
幼儿能较敏锐地感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能理解拿出的物品和放进的物品两者的联系。这使他们很愿意猜想下一页妞妞想带走的物品,想象自己要去度假需要带的.物品,为之后展开讨论打下了基础。
(3)第六页:引导幼儿讲述妞妞和妈妈的表情以及她们可能说的话。
师:妞妞和妈妈是什么表情?她们会说什么?
幼1:妈妈很生气,会说“你为什么要把东西都拿出来”。
幼2:妈妈会很惊讶,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幼3:妞妞会说“这是我的箱子,要放我想要带的东西”。
幼4:妞妞会说“这些东西是我喜欢的”。
师:说的好像都挺有道理,可到底谁的东西该带走呢?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说出妞妞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的理由。
师:妞妞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毛毛熊、故事书、牙刷、皮球……)?
幼1:妞妞晚上要和毛毛熊一起睡觉。
幼2:妈妈要给妞妞讲故事,我晚上睡觉也要听故事。”
幼3:晚上睡觉前要刷牙。
幼4:妞妞喜欢拍球,所以一定要带上皮球。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拿出来的物品和放进去的物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从中帮助幼儿了解物品“要带”和“不要带”的理由,培养了幼儿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4)第七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体验整理好行李可以出发去度假的快乐心情。
师:妞妞一家开心吗?最后妞妞同意带什么东西去度假?
幼1:终于要出发了,真开心。
幼2:他们一人一个箱子,刚刚好。妞妞同意带妈妈要她带的那些东西了,因为那些东西需要带。
通过讨论,幼儿都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生气,也同意妞妞带的那些东西不太方便,不适合去度假,可以看出他们和妞妞一起“整理”完后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这个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参考成人的意见和理解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得到成人应允。
3.实践活动:帮助老师整理旅行箱。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旅行箱,内装有:布娃娃、长柄伞、照相机、书、衣服、闹钟、水壶、床单、洗发水、沐浴露等物品,请幼儿帮忙看看哪些是必须要带的,哪些是可以不带的,并说出理由。
幼1:布娃娃不需要带。
幼2:闹钟不用带,爸爸妈妈都有手机。
幼3:床单不要带,宾馆都有被子。
幼4:宾馆里都有洗发水、沐浴露。
有些物品是幼儿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有的则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幼1:长柄伞不用带,箱子放不下。
幼2:要带的,太阳很大。
幼3:是啊,万一下雨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办哦,说的都挺有道理的。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不用带这把长柄伞又可以解决太阳很大和下雨的问题呢?
幼1:可以戴帽子遮太阳。
幼2:换一个小的、可以折叠的伞就好啦!
当幼儿为了“长柄伞”而发生争议时,教师适时地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而达成了带折叠伞或者帽子比较合适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经验。在这种自由讨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以致他们能够更加大胆、主动、自由地表达,同时增强了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更好地做出合理选择,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4.在歌曲《我的20xx》中自然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真有本领,帮助老师整理好了旅行箱,我们可以出发啦!
【活动延伸】
1.开展亲子活动:春游。通过发放、填写《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去春游需要带的物品,进一步提高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能力。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物品的图片,请幼儿想一想“去野餐”(或者“去游泳”等)时什么要带,什么不要带。
【活动反思】
我们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去度假》这本图书的教育价值,较成功地开展了这个社会性活动。在之后的延伸活动中,幼儿能够清楚地通过《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记录自己认为需要带的物品。春游前,我们观察幼儿的书包发现食品和物品的种类、数量都比较合理,家长们也反映事先幼儿能和大人商量购买所需物品,再独立准备。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合理选择、相互协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幼儿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十分浓厚,从图书中延伸出的亲子互动也为家长和孩子增添了许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设计9
设计思路:
幼儿在日常的各类活动中常常会运用到不同的工具,如在美工活动中将牙签、吸管、回形针等等作为帮助材料,这些工具不仅关心孩子完成了创作,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爱好。为了给幼儿供应充分的探究机会,我结合刮画这种常见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找找、画画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究用不同工具刮画的方法。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力和制造力。
活动预备:
活动前请幼儿自发收集不同的刮画工具,包括废旧材料;
范例若干份(布置在绘画区域四周);
已涂好的多色刮画底版若干份(老师示范大底版和幼儿用底版)
活动流程:
观赏活动DD演示与争论DD探究与创作DD沟通与评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赏活动
1、幼儿自由观赏刮画作品。
(与幼儿共同观看画面内容如故事、物体、线条等,并说说刮画的方法。)
2、提问:
(1)这些漂亮的画你觉得是怎么画出来的?
(老师准时确定幼儿:“小伴侣刚才看得都很认真,这些画都是刮出来的”)
(2)那么猜一猜刮画的时候用法了哪些工具?
二、演示与争论:
1、出示刮画工具,鼓舞个别幼儿自选并演示刮画。
2、连续提问:“瞧,伴侣们用了哪些不同的`工具,都刮出了什么?”
(启发幼儿感知工具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刮画效果。如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改变等。)
3、老师小结:原来这些不同的工具能刮得不一样,想一想你预备用什么工具刮画?
三、创作要求:
请试试用几种不同的工具刮画出你想到的故事、物体、线条。
四、幼儿创作刮画,老师观看指导
(1)激励幼儿大胆用法不同的工具进行刮画,结合生活、故事、玩具用品、线条等绽开想象与制造。
(2)指导个别幼儿运用工具,丰富刮画内容。
(3)提示幼儿留意平安用法工具。
幼儿园教学设计10
说课内容
一、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由于小手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活动性较弱,小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罐宝宝。利用幼儿对周围的声音感到新鲜好玩的现象,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说教材
1.本活动的目标是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分组活动、综合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而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
三、说教法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活动准备: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会听一些独特的声音。教具游戏的准备──沙子、小石子、小铁片、黄豆、卡通空八宝粥罐若干;舞曲音乐。幼儿活动准备──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四、说学法
1.通过可爱、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会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
五、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认识新朋友──漂亮可爱的罐宝宝,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其次,通过操作活动“喂宝宝”尝试自己制作响罐,幼教之友《小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罐宝宝》。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猜想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最后,在户外活动中,深化主题,愉快的结束活动,使幼儿意犹未尽的渴望再次的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四、活动后的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 3/4 拍“强弱弱”的特点。
2.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表现歌曲的内容。
3.体验小蜗牛旅行的快乐,学习小蜗牛不怕困难、开朗乐观的精神。
活动重点: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 3/4 拍“强弱弱”的特点。活动难点: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表现歌曲的.内容。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活动前,在自然饲养角养小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和习性,增进对小蜗牛的了解和喜爱
物质准备:
1.与歌曲内容匹配的课件、小蜗牛的头饰、蜗牛妈妈的头饰
2.幼儿呈半圆形围坐在大屏幕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观看草地图片,发音练习,学习跳跃和连贯的不同唱法。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草地上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的小狗、小鸡、青蛙是怎样唱歌的,并用跳跃
的音声模仿这些小动物唱歌。
二、出示课件,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熟悉歌曲的内容
教师:“这是谁? 你们知道小蜗牛为什么这么开心?”幼儿自由猜想小蜗牛开心的原因。 “因为他要去旅行”“小蜗牛身上有什么?”“有壳”“这是他的房子”“小蜗牛头上有触角,我们给她起名叫犄角”“小蜗牛去旅行可开心了,它还会唱歌呢,你们听: 咿呀儿呦,呀咿儿呦”小蜗牛从来不回头
三、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熟悉歌词
1.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启发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优美。
教师:“小朋友,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蜗牛?
教师小结:“这是一只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小蜗牛。有一首歌唱的就是这只勇敢的小蜗牛,名字叫做《快乐的小蜗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优美的歌曲。
2. 教师清唱歌曲,幼儿再次听赏,
教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都唱了些什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四、幼儿学唱歌曲,在和小蜗牛一同旅行的游戏情境中演唱歌曲
1.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完整的跟随教师朗诵歌词两遍。第一遍朗诵重点指导幼儿说准歌词
第二遍朗诵重点指导幼儿加动作进行朗诵。
2.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遍,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唱准歌词。
教师: 咱们把小蜗牛旅行的故事唱一唱,要把歌词唱清楚。
3.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二遍,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师:小朋友,小蜗牛旅行心情是怎样的?怎么表现?
4.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三遍,重点引导幼儿加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这一次,我们加上好看的动作来表现小蜗牛快乐的心情吧”四、幼儿分角色表演《快乐的小蜗牛》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变成小蜗牛去旅行吗?”
教师扮演蜗牛妈妈,幼儿扮演小蜗牛,进行表演 1—2 遍,引导幼儿欣赏旅途中的美景,遇到雨天如何避雨。
五、教师带幼儿二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幼儿园教学设计12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蚕宝宝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 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1. 采桑叶(1) 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 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 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 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幼儿园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2. 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
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
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互相欣赏。
启发幼儿给自己设计的发型起个别致的名字。
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幼儿园教学设计14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幼儿园教学设计15
设计意图:
最近我们开始了主题《小医生》的活动,在这个主题的开展过程中,孩对于如何看病的概念很模糊。于是我们在区域活动里开设了新的环境《小医院》,并提供了大量的医用品方便幼儿们活动时的需求,孩子们很喜欢去小医院里当医生做病人,但是我发现他们的活动往往只是停留在当医生的就只会给病人打针吃药,许多孩子在当病人时也只认为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以为看病就只是简单的吃药打针关系,对很多提供的医用器具都只是拿在手里随意的摆弄,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名称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医生是如何给病人看病的,去医院看病的步骤、过程全然是一无所知。这时我想:其实医院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个陌生的地方,因为孩子只要一生病家长就会带他们去到医院进行检查,但是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我发现在他们的幼小心里就是认为去到医院就要打针吃药,甚至有的孩子都产生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感,看到孩子的现状,针对孩子们当前对医院知识经验的缺乏,我意识到应该抓住教育的契机,要为他们提供正确的认知能力,让他们通过学习,识别常见的医药用品,理解人们生病是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的道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遇到打针吃药不害怕的勇敢精神。于是我便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小医生》。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活动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医药用品和简单的健康安全常识。
2、有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听诊器、课件、各种常见药品、幼儿的前期经验。
活动过程:
●说一说小药箱
1、播放录音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心跳声)请你们找找看,小药箱里的什么可以听到这个声音?(听诊器)想想看听诊器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2、教师小结:
3、出示图片提问:看,这是什么?(半片药)请你们想想,在平时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药?
4、教师小结:
5、出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数字卡片)请你们看看,在小药箱里的哪些东西上有数字?除了小药箱里,在医院里你们还看见哪里也有数字?
6、教师小结:
●听一听故事《迪迪医生》
1、播放课件讲述第一段故事,提问:乌龟爷爷它怎么了?医生给它打针时,它是怎么样的?(学说词语一声也不吭)如果医生给你们打针,你们会怎么办呀?
2、播放课件讲述第二段故事,提问:第二个是谁来看病了?它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鼻子呢?
3、播放课件讲述第三段故事,提问:谁来看病了?它怎么了?我们怎样预防打喷嚏呢?
(经验提升:说明书的看法)
4、教师小结:
●学一学小医生
1、情景模仿“看病”。(以情景对话的形式,师幼互动编念短句儿歌:“一声不吭”)。
如:宝宝打针一声不吭。宝宝看鼻子一声不吭。宝宝吃药一声不吭。
2、教师提问:还有什么时候也会一声不吭的?(继续编短句儿歌)
3、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生病?
4、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成功的开展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体现的最突出:
1、经验方面:二期课改中提倡的是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及时参与与支持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保证。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可让家长协助教师在活动前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所以只有在活动前期充分调动家长资源才能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是直观、浅显的,但这毕竟是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探索观察感受到的,是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在活动中调动孩子这方面的经验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活动变得更有价值开展的.更加顺利。
2、问题开放:本次活动中我设计提出了多个开放性的问题:
1、想想看听诊器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2、除了小药箱里,在医院里你们还看见哪里也有数字?
3、如果医生给你们打针,你们会怎么办呀?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鼻子呢?
5、平时我们怎样才能预防自己打喷嚏呢?
6、在医院里还有什么时候也会一声不吭的?
7、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生病?活动中的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儿思路的重手段。而根据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在活动中要多提能引发幼儿讨论、能激发幼儿的想象、能让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并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些理念的理解,我在设计本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如何更加有效的提问。从这次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了幼儿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能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同时问题的开放也是提高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3、整合的意识:本次活动在设计初我考虑了很多,那就是如何将幼儿现有的经验更好的提升,如何按问题的不同更好的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层次性整合,所以在活动设计好后,我就明确将每个环节中要给予孩子什么?要让他们得到什么?及环节中整合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都明放与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随机的给予幼儿,提升幼儿的经验,让他们通过多渠道更好的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1、在活动中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的较好,所以在对问题的回答上就显得特别的积极,因此也导致了教学活动场面的失控。
2、对小班幼儿来说活动中的问题也要有挑战性,而这样的问题幼儿在回答上就会产生困难,所以如果在活动中更好的帮助幼儿等待幼儿,相信活动开展的会更成功。
【幼儿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12-21
【荐】幼儿园教学设计05-24
幼儿园教学设计【荐】06-12
幼儿园优秀的教学设计04-12
幼儿园教学设计模板04-25
幼儿园教学设计【热门】05-23
幼儿园教学设计【推荐】05-24
幼儿园教学设计【热】05-28
幼儿园教学设计15篇01-05
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