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形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若干个、记录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角形
出示谜语: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名称)
(预设:三角形)
师:谁能介绍介绍三角形?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生2: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你喜欢哪种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会画三角形吗?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师:钝角、直角、锐角三角形三兄弟吵起来了?我们快去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三、自主学习(展示量角法)
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板书展示三角形
师:要想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师:你能过来指指吗?同意吗?内角有几个?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的三角形标上∠1、∠2、∠3吗?
(2)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1+∠2+∠3)
师:就是把∠1+∠2+∠3加起来。
师: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1、∠2、∠3的度数呢?(预设:用量角器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你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算出他们的和。(4分钟)
学生测量(1分40)汇报结果(5人)。
教师填写测量汇报单。
师:观察汇报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度数不一样、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四、合作探究
师:这是同学们亲自测量发现的,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很多个三角形,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角形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8分钟)(剪拼法)
1、操作验证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6分钟)
(1)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拿出装有学具的.信封[信封里面有老师为学生事先准备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同)];拿出自备的直尺?剪刀
(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2、学生汇报
(1)转化法:
生: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每个直角都是90度,内角和就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的一半180度。
师:他们用长方形的内角和来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折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向下边折叠,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他们是用折拼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动手能力真强)
(3)剪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提问怎样能很快的找到三个角?把他们做上标记。)
标记上之后再拼一拼,可见标记的方法很科学。(20分钟)
3、教师演示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把他折一折。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把他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折完以后都有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分别通过剪拼法验证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内角和。
师:注意观察。
师:演示完毕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三角形剪接后都拼成了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刚刚我们研究了什么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那我们研究的这些三角形能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能。(因为三角形按角分类只能分成这三种。)(22分钟)
4、演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内角和。
师:你有什么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他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我们再看看刚刚汇报的结果。为什么之前测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这样得到结果呢?(测量的不够精确,存在误差)
师: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测量的更准确一些都可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现在确定这个结论了吗?(25分钟)
师:除了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有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你们能用今天的发现做一些练习吗?
五、测评反馈
1、判断。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钝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4、剪一剪。
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六、课后作业
69页第1题、第3题。
七、板书设计
角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先给出了量这一思路,继而让学生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观点。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学习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魔术导入:把长方形的纸剪两刀,怎样拼成一个三角形?
2、你知道三角形的那些知识?(复习)
3、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他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师:我们现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它的内角,以后到了初中,还会接触三角形的外角。看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关于它的三个内角,除了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外,你还知道哪方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同学,可以把它写在本上。不知道的同学想一想,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预设约3-5分)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
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3.动手操作实践(预设约8-10分)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老师提出要求: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设计学具的时候,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决定课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工合作制作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课上就让学生就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师小结: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象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3)折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怎样对这些方法进行引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方法的思维水平不应该是平行的: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批判的思维。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基于以上的想法,我觉得在课上不能停留在学生对方法的描述上,而应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程度从低到高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向全班同学推荐这种分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做一做,不要求全体都掌握,就想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在经历量和拼之后,逐渐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得到集中,集中为分的方法,最后将四边形一分为二,五边形一分为三,六边形一分为四……,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5.验证猜想
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在很多同学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6.解释课前问题
用内角和的知识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在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三、拓展应用,深化创新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四边形内角和及多边形内角和(幻灯片)
你打算用哪种方法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渗透化归的数学学习方法。)
3.总结
我们把四边形一分为二,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四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角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指一指、玩一玩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角有大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尺、活动角和习题卡。学生准备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导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看!它是谁?(教师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些图形它们一样吗?为什么?
生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生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你说的有道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王国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好的学习氛围。】
二、研学: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找角。
(1)师:到底什么是角呢?角国王在城门口设了三道关口,有没有信心闯过去?请看第一关:认角。(课件出示)看米老鼠将军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了?(课件出示问题:“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请和同桌说一说。(同桌活动说,课件播放轻音乐)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3)指3个实物图的角
师:老师这也找了三个角,你们想不想看?请看!(课件展示)你们知道角在哪里吗?给老师指一指,并把它请出来,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2、认识角。
师: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同桌讨论
(2)汇报。师点拔
生1:都有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们就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课件展示)
师: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生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
3、闯关练习一:下列图形是角比“√”,不是角的比“×”。(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都了角认识吗?如果能完成下面的闯关练习,你们就能顺利地进入第二关了,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二)画角
1、试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闯关成功,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请看要求(课件出示)你能在这张纸上画一个角吗?
2、指名画角,让学生评价。
3、示范画角(课件展示)
师:想不想听正确的画法?请看:先画一个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线,这是它的另一条边。
4、再画角。和老师比赛
5、介绍名称及读写法。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6、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画角、给角取名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7、闯关练习二: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你用弧线标出来,并数一数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玩角
1、玩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故意藏起来)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玩的?
生:想!
(课件展示)师:看老师玩,说发现什么?
生:角会变大、变小。
师: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角的边拉开,角就变大,角的边合拢,角就变小。
师: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指名说,只要有接近的答案都要给予肯定)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你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老师的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有大小并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的能力,在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
3、闯关练习三:小小裁判长,对错我会判。对就在()里画,不对就在( )画。
三、固学:走进智慧岛、巩固提升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角?
四、延学:联系实际、内化延伸
1、如果我是角。(学生介绍角)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2、联系实际,欣赏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设计意图: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拓展延伸:利用手中的工具,在小组里想一想,怎样比较哪个角大?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目的是给这节课的合理安排留了机动时间,同时也可以使这节课的结构看起来更加的完整。】
板书设计: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找角—指角—辩角—画角—标角和数角—玩角这样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具体反思如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找起,通过指一指的过程,让学生在张开的剪刀、每天带的红领巾、时针分针成角的钟面上找角,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形状,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这时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辨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欣赏我们生活周围物体上的角,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画角,探究、体验和感悟方法。低年级的孩子要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个角,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后,再听一听、看一看正确的画法,最后根据正确的画法再次画出一个角。这个过程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两次画角的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画角的方法)的形成,这也正是《标准》中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
(三)观察玩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开口有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课件展示角的打开和合拢的过程两次,体会角有大小并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四)因材施教,调整教学设计。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本节课内容多、任务重,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小小的调整,把“比较角的大小”放在课外延伸拓展上,既给这节课的合理安排留了机动时间,同时又使这节课的结构看起来更加的完整。
虽然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多,但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方面有所欠缺,要想小组合作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序进行,这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培养和活动前的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角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有些学生由于在使用量角器时,经常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对此,在指导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5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4)第6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找出直角、锐角与钝角。这主要检查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的程度。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交流。另外,不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找出图出所有的直角、锐角与钝角。
角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47—49三角形的面积,“练一练”及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1、 若干个完全一样的按比例放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套多媒体课件。
2、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可能出现:a、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b、三角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c、学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作用?]
2、解决方案: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你是怎么想到的?
(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拼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让老师陪着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评析:谈话式导入,学生看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参与了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堂导入找准教学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也是运用转化的方法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新授
(一) 实验一:剪
1、师:下面让我们做几个实验,好不好?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上画好底和高。)
2、(1)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三个图形,平放在桌上,用剪刀沿虚线把它们剪开,剪开后一对一对的放在一起。(标上1、2、3号)
(2)反馈。师:你沿虚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得到了什么图形?(让学生把得到的两个三角形举给大家看。)师:其他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后能得到两个三角形吗?
(3)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怎样?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演示重合的过程)
师:重合了,在数学上叫“完全一样”(板书:两个完全一样)
师:现在你能用“完全一样”说一说我们剪到的三角形吗?(学生说1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号、3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演示重合过程,课件演示剪、重合的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根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并出现字幕: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4)师:这两个三角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闪动演示,学生回答,出现字幕: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看字幕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说一说1号、2号、3号各是什么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评析: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剪一剪、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理解“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指明了思维的方向。]
角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摸一摸”“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认识,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和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米老鼠。今天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米老鼠),米老鼠刚刚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房子,(课件出示一座房子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米老鼠搭建的一座房子,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米老鼠想蒙上同学们的眼睛,你们能摸出圆形来吗?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 摸角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摸一摸,说说你的感觉,当三角尺的角碰到我们手心时会很疼,会留下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再摸两边直直的,平平的,这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
2、画角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即角的顶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即角的两条边),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住角,老师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呢!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角(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扇子、闹钟上抽象出角。)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我们的身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说。
4欣赏角老师也发现了很多角,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5、练习⑴辨一辨:调皮的米老鼠也做了几个角,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先仔细观察,之后快速用手势做出判断。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2)“想想做做”的第2题。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几个角,并让学生指一指
二、小组合作,积极参与,
1、比角
嘘!听,是谁在吵架?原来是∠1和∠2吵了起来。他们都说自己大,你认为谁大?为什么?这样吧,同桌俩一个做∠1,一个做∠2,比一比,看看到底谁大?谁来说一说他们俩谁大?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学生介绍方法)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角放好,我们就用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来比一比(课件)把∠1和∠2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这个角就大。
⑶∠1和∠2终于不吵了,可是老师这里有两个三角板也打了起来!黄三角板说:“我的这个角大!”红三角板说:“你的角小,我的这个角大!”同学们你说哪个角大?同意黄三角板上这个角的同学请举手,同意红三角板上这个角大的同学举手,还有不同意的吗?那么它们到底谁大?怎么办呢?(指一名学生前面演示比较)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也对齐了!说明什么?(两个角一样大)同学们想一想,黄三角板刚才为什么说自己的这个角大呢?(因为它的边长)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那么角的大小和将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请看!(课件演示一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的两边变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再仔细看(课件演示把角的两边变短)角的两边变短了,角的大小变了吗?那么你说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谁能把这句话告诉黄三角板?小节: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老师再教大家两句顺口溜方便大家比较角的大小
要知角的大与小,不看边长看张口。
2、做角
同学们,请那起桌子上的两根硬纸条。米老鼠想考考你:用这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你能行吗?做好之后,展示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同学们真是很聪明,这么快就都做好了。下面请你移动角的两边,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同桌俩可以商量商量。
谁来说一说,移动角的两边,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你说得真不错,能不能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呢?他做得很好,大家和他一起做一做,好吗?举起你做的角,反复这样做,想想看:角的大小和角两边怎么样有关系呢?(学生汇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外拉,角两边的张口就大,这个角就大。反过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中间推,角两边的张口就小,这个角就小。请同学们把你做的角收好!电脑小老师也做了几个角,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怎么样?注意!再仔细看(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怎样,这个角就怎样?
三、总结新知,拓展延伸
1、拓展: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出个脑筋急转弯:4-1=?,课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2、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下面我们就回到家里看看卧室里有没有角。(卧室图片)厨房里藏着的角你能发现吗?(厨房图片)我们再到公园里转转吧!(公园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学校图片)我们的学校里有角吗?(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有角,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到校园中找一找,比比看谁找到的角多,好吗?
《认识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其实,“角”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学生的心里眼里,“角”的概念与我们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尽相同了。而怎样使学生经验与新课的教学完美结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角的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神秘的金字塔,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用手比划一下。
雄伟壮观的斜拉桥,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你发现三角形了吗?在哪里?
精美的赛车上有吗?
师:从古至今,三角形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2、认识意义和特征
(1)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你是怎样画三角形的?
(2)根据大家画三角形的过程,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重点引导学生用课件演示理解关键词"围成"。闭上眼睛想象围成的三角形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挑战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学生概括出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为总结抽象出三角形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不同的说法互相碰撞,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用反例纠正错误的说法。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真正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景引入:利用山羊和长颈鹿的三角形的新家引出"高"的学习。
2、自学高的定义,尝试画高。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一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二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师:课件演示
汇报交流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高的画法和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的问题。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请同学们同桌合作: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你各能摆出几个?摆完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角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按指定的度数正确地画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画不是整十刻度的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谁能回忆起我们昨天学了哪些知识?
(1)角的分类。
(2)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这节你最想学习有关角的什么知识?揭示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画一个80度的角。
(1)今天我们要画一个80度的角,你认为量角与画角有联系吗?(画角与量角是相对应的)
(2)教师示范:画80度的角。(教师边画边对应讲步骤)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学生操作,指导画角。
(1)教师巡视,同时请一个学生上来画。
(2)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点(一看);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3.能不能画一个与刚才所画的角的位置不同的`角。
三、合理运用:
1、在生活区中其实我们能用各种方法确定许多角的度数:
a.用一副三角板。
先请说说这幅三角板中每一个角的度数。
怎样拼成75度角。 135度、120度、75度、15度呢?
b.用折纸法:
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2、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什么度数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3、练一练:
⑴画出60度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⑵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⑶小芳要画一个15度的角,但她只有两块三角板,怎样利用两快三角板画15度的角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几种画角的方法?
角的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进一步体会,创造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初步学会通过抓住精华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精华,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创造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及创造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个图案,大家都很熟悉。(板书:五角星)
2、你在哪儿看到过“五角星”?
3、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苹果里去找一找五角星。(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充满着疑惑!那就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大意。
读懂了吗?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的什么?(课文讲述了邻居小男孩向我展示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把握重点,深入学习。
a、再现故事
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一读就基本理解了。苹果里竟然能切出“五角星”真是太有意思了!
2、小男孩是如何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现在,我就是你们的邻居大哥哥,你就是小男孩,向我展示一下,行吗?(学生准备)准备的时候,请想好自己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
3、情境表演,结合理解课文。
(1)表演中,穿插人物话语表达的指导。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得意、兴奋)
(2)切苹果时,穿插提问,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错了,错了,大家告诉他苹果该怎么切?(从顶部切到底部)
●现在,你准备怎样切?(理解“拦腰切”)
4、大家以前看到过苹果核像个五角星吗?很少有人看到这个图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图案,就是——(鲜为人知)
5、(对小男孩)谢谢你带我们发现了苹果里这个鲜为人知的五角星。
6、齐读课文1—3自然段。
b交流启示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启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换一种想法
2、出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读。
往大处说,(或者是更普遍地说)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板书:创造力)
四、拓展交流,小结过渡。
1、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知道了,从小处说,创造力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更普遍地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
2、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有很多创造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才能。
3、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像换一种方法切苹果那样简单,它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去发现,去思考,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甚至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
4、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不畏艰难,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则《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小故事《织梦的`孩子》,走近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五、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
1、学生自读故事《织梦的孩子》。
布置思考问题:
(1)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2)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3)故事中最吸引住你的是哪个部分?
2、阅读交流。
问题一: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哥伦布的梦想是有一天坐船飘洋过海,到新的地方去。
问题二: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如果船行驶到地球尽头,就会掉下去,失去踪影。而哥伦布和一些有学问的人则主张地球是圆的。
补充提问:
有同学知道哥伦布1492年出海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吗?(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而这次航行,哥伦布却是向西航行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指点:这正是哥伦布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因为此而嘲笑哥伦布,甚至认为他是傻子说疯话。哥伦布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仍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开始了新的航行。
问题三: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
(1)哥伦布整个航行的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
(2)这是课文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深入地学习,就像我们刚才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抓住了小男孩的展示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两个课文的精华部分一样。
4、学习故事精华,深入体会哥伦布的不懈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1)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读故事8—14自然段,哥伦布的船队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哥伦布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语。
(2)交流
遇到的困难:
●途中的一座山顶冒出烟和火的火山,吓坏了水手们。
●大多数船员一直没看到陆地,心中越来越害怕。害怕……害怕……
●风浪大的时候,水手们埋怨;没有风时他们也埋怨。
●10月10日,连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要求回航了。
哥伦布的做法:
●为了安抚水手们,哥伦布答应他们,第一个……
● 哥伦布恳求大家:“再给我三天期限……”
结合学生回答: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4)创设情境,想象表演。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担任哥伦布的角色,带领船队一起远航。(指名学生担任哥伦布角色,一排学生担当水手)
师描述情境:
哥伦布带领水手们登上了帆船。(出示图片)
1492年8月3日,他们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鼓帆向陌生的海洋前进。(播放海浪声)海风呼啸,巨浪翻滚。
船日夜不停地行进,一个月过去了,单调寂寞的海上航行让每一个水手感到无比厌倦。9月6日,水手突然发现,海中有一座山,山顶冒着烟和火,水手们吓坏了。
船继续前进,举目四顾,周围只剩下茫茫的海水,连一只水鸟的踪影也没有,陆地究竟在哪里?水手们心中越来越害怕。(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9月的天变化无常,一会儿风急浪高,一会儿骄阳似火,水手们不停地埋怨。(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两个月过去了,船队仍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10月10日,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一致要求回航,哥伦布恳求大家(哥伦布的话)
哥伦布整天在甲板上守望,期待着陆地的出现。
(音乐)一天,终于有一群鸟从头顶上飞过。海面上还飘着树叶和粉红色的花朵。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5)指导朗读,体会成功的喜悦。
真的会出现陆地吗?
引读指导16—19自然段。
要点:
●看到一点亮光,就看到了——一丝希望。
●景色是那样的美,此时水手的心情一定是十分的喜悦
●高喊读出兴奋之情。
●此时的哥伦布呢?他“跪下来,亲吻脚下的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创作时他激动不已,一次又一次亲吻着大地。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哥伦布内心一定也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练读)
学生分角色读。(配乐)
5、学习故事的结尾。(引读20、21自然段)
第二年1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开始回航。3月15日安全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巴罗斯港。
哥伦布因为坚持不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伟大的英雄。国王和王后召见了他,他被封为“海上大将”。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并补充了《织梦的孩子》,重点抓住了两篇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深入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指点: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独特的发现,深入的思考,更里不了勇敢的探索。
2、作业:
(1)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给哥伦布和发现苹果里五角星的孩子写几句话。
(2)继续阅读创造发明故事。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织梦的孩子
创造力 换一种想法(思维) 勇敢的探索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角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 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角的教学设计11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六课时(画角)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度量之后学习的,本节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角的画法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角的度量。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画法时需要准备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为了确保课堂活动人人都可以积极参与,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检查学习工具,借着检查三角板之机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一个角,由此拉开探索画角的序幕,在探索活动中以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同时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最后学生还是问题经验的总结者,本节课设计充分遵循《课标》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倾听、学会互助。
教学重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利用三角板灵活的画角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正确画角的能力
2、会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灵活的画角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教案、三角板、量角器;
2、学生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检查学具、习惯养成教育
昨天我们学习了角的度量,同学们还知道我们需要使用那些测量工具吗?今天的学习我们还要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请同学们用右手拿出你们的量角器,不错同学们准备很充分,好放下。请同学们用左手拿出大一点的那个三角板。
2、激发兴趣、牵出课题
老师发现我们每个同学都准备的非常充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手中的三角板它有几个角,大小一样吗?你最喜欢那个角?你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设计思路:通过课前检查学生文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保证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二是通过学生动手和观察等操作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满足了小学生爱动手、爱操作的心理特点,通过以上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索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共释疑难
1、用三角板初探角的画法活动一:学生独立画,老师巡视检查
生学生独立尝试利用三角板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巡视检查,主要观察学生画图中存在哪些问题
设问1角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一个顶点二条边
设问2你画的角符合角的三要素吗?
生邀请老师检查
师在每组找到两个正确的画法指定他们为组长活动二:小组讨论,明确三角板画角的方法,评价各组的学习效果。
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角的画法,两个组长负责
并检查组员的画法
师明确评价方法和标准:我们将以组间互查的方式检查每组的学习结果,根据各组正确的作图个数为各组加分。
生抓紧时间讨论,相互请教,相互帮助,形成学习的合力
师观察各组的进度,把握学习时间,宣布检查。
生小组开始互查,组员用端正的坐姿迎接检查师表扬坐姿端正的小组并给加分鼓励,处理学生之间因检查产生的分歧,宣布检查的结果并点评各组的情况师老师给各组的赋分是否准确无误呢,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的画法,看看小组长检查的准确吗?板演用三角板画一个角。
师表扬听讲认真的小组,让学生看看自己组的得分;老师再给大家一次得分的机会,哪个组能总结一下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生总结画法:用铅笔描画三角板的一个角,画完不封口。
活动三:小组比赛练习巩固引出疑难深入探究师画一个30度的角画一个90度的角
生画
师抽查并宣布抽查结果。肯定各组的表现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150度的角,引出探究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设计思路:活动三目的有二,第一是巩固三角板画角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二在学生情趣高涨时设计画150的角,产生疑难,为下文探究量角器的画法做下伏笔。
2、探究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活动
一、探究150角的画法
师设置疑难请同学们画一个150度的角,怎么画呢?想一想生独立思考一分钟,试着画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看看课本P29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生打开课本自学用量角器画角
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量角器画角一共有几步?每一步分别是什么?生读一读画一画
师巡视各组优秀学生的画法,指导检查他们的操作,帮助他们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师点评各组表现好的同学,命令各组开始组内互帮互学,研究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生开始集体学习,优秀学生指导组内学困生练习画法,讨论画法步骤。
师请各组长汇报自己组学习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师板演示范量角器画角
设计思路:用量角器画角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设置大角150度角的画法激发学生探究用量角器如何画角,在这里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用量角器研究画角,教师通过提醒学生看书自学的方法完成,为了更
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指导各组组长正确掌握量角器的画法后,组织组长们指导帮助组员学习画法达到共同进步,为了提高组长的威信和明确画法,最后老师在同学们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板演用量角器画角,让学生体会画角的步骤,此时画角的步骤仍悬而不说。活动
二、牛刀小试,探究规律
1、用量角器画60度的角
师我们比赛看哪个组画的又快又好可以相互请教生合作完成,组间互查,并赋分
2、用量角器画80度角
师同学们要不要再比试比试,我们再比赛画个80角,激发学生斗志。
生独立完成,组间互查,点评赋分。
3、想一想量角器画角有哪几步?
要求:分组回答,每组只说一步,赋分鼓励
设计思路:活动二紧跟在初探量角器的使用后,由于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感性认识,并不会归纳出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因此特设此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量角器的画法,练习完成后学生便能水到渠成的归纳出量角器的画法,注重启发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展示上采用每组只说一点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练习拓展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30度80度105度160度
活动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组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检查帮助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从各组抽查部分同学的作品投影出
来师生共同检查。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各组做最后一次学习成绩赋分。
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点少,操作简单,但学生活动较多,时间紧,因此在练习设计上设计了一道发散型习题,不仅能让学生训练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统筹的思想观念,特殊角可以用三角板快速画出。
四、课后小结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分组谈一谈,不要重复噢!
2、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各组的课堂表现,选出最美组。
五、作业设计
1、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30度80度105度160度
设计思路:本节重点内容是用量角器画角及选择恰当的方法画角,为此我在作业上设置了画四个大小不同的角的题目,有用三角板直接可以画出的,也有用量角器直接可以画出来的,其中三道题目是要用量角器画角的,用量角器画角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板书设计:
画角
一、画你最喜欢的一个角。
3、画60度角
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
4、画80度角
比赛:
1、画30度、90度角画法:
1、画射线
2、标点
2、画150度角
3、连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处: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本节课属于操作性较强的课型,因此学生都能很容易的参与进来,合作学习能极大的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在评价法式上采用组内自查、组间互查的方式,这样能更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效率的有效达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采用学生互学互查的学习方式需要很多的时间,教学任务难以保障按时完成。
2、由于组大,教学时很难做好每个学生的任务落实工作,部分同学可能老师没有检查督促到位。
解决措施:在今后同课型教学时,每组多培养两名组长,当下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老师课堂中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小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并发挥学生互学互助的能力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点评:
1、本节课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能够联系前后教学情景创设问题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彼此之间联系紧密,课前通过检查学生文具的准备情况,培养了学生课前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很好的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组长辅导本组组员合作学习,一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3、本节课教师采用了积分评价法,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热情、学习结果分别给以积分表扬,很好的调动了全体学生为本组的荣誉而努力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用奖罚积分制很好的管理了课堂纪律。
4、本节课在知识点的呈现上,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试验自己总结出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性培养
5、本节课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个别同学还没有能积极参与进来,个别学生课堂技能的掌握还不到位,有些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量角器画角,分不清楚量角器数据的具体使用,教师要在这方面想想办法,课堂中如何能更好的关注角落里的学生,怎样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参与度,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完美。
角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生答)可真多呀,可见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在我们的教室中找一找,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同桌互说)
(2)谁来指一指三角尺的角在哪?(教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3)拿出你的三角尺,像老师这样指一指、顶一顶、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直直的、尖尖的)
(4)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谁来指一指图上的.角。(边指边红)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能说说这些角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组内交流)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判断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做角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A、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B、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2、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2、拓展提高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猜一猜还剩几个角?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假如你是角,你应该怎样介绍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要角,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撕拼(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并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学生畅所欲言。)
2、师: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口述: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
3、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2、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会想到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再相加的方法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只要合理的,教师就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对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
②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后交流,汇报。(教师同时板书出几个小组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引导学生推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
3、验证推测。
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来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是不是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小组合作验证,教师参与其中。)
4、全班交流,共同发现规律。
当学生汇报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的时候,指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师同时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5、师谈话:三个三角形讨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做系统的整理。)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根据发现的三角形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游戏:选度数,组三角形。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50°10°15°18°20°32°
35°50°52°54°56°58°
130°70°72°75°60°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属于哪种三角形。并说出理由。
3、“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解题方法。
4、“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为什么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后,内角和还是180度?
5、“想想做做”第3题
生动手折折看,填空。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三角形越大,内角和也越大吗?
6、“想想做做”第5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不同的解题方法。
7、“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8、思考题
教师拿一个大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用剪刀剪成两个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再剪下一个小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最后建成一个四边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你能推导
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生自由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勇于从事实中寻找规律,再将规律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教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的一个内容。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和学法,与同组老师交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学生早知晓,但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这也正是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所以我将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和演示法。学生的折、拼、剪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验证方法,使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本节课先创设画角质疑的情景,当学生画不出来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而油然而生。
(二)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我记不清这是谁说过的话,但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正是新课改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以人为本新理念的体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学生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三)以学定教,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表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以学定教,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本课中当我提出“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时,有学生指出如果有两个直角,它就拼不成了一个三角形;也有学生说如果有两个直角,它就趋向于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沉默片刻后,忽然有个学生举手了:“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两个直角已经有180度了,所以不可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这样的回答把本来设计的教学环节打乱了,此时我灵机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理解他说的话吗、你怎么知道内角和是180度、谁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等,当我看到大多数的已经知道这一知识时,我就把学生直接引向主题“想不想自己研究证明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马上投入到探究之中。
在练习的时候,由于形式多样,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效果很好。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思考以及验证,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课堂的知识得以延伸。<
角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
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角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习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习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0-16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06-24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8-12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03-2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7-2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9-3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0-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5-06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5篇【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