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9 13:18: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预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老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伴侣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威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精准,遇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察,把课文给同学圈出不熟悉的字。(做到生字让同学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同学读不熟悉的字。(同学能读的'让同学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同学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熬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同学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老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伴侣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其次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吗?自由朗读其次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真,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改变?同学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改变是有肯定先后挨次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挨次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改变之快。)

  C、天气的改变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老师立刻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得)→齐读。

  D、第一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预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会说—同学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老师、: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漂亮的草原夜色,多安静的草原之夜呀!同学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时常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报,明每天气肯定晴朗。

  (要是同学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安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殊要留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报天气

  4、其次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涯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或许能

  发觉

  遇到

  或许能

  找到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同学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其次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白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最终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确定会不由自主地,感谢地对鹰说——同学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报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很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布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高呼吧!—同学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同学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报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草原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

  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5.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草原教学设计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的。

  (二)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实际上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着想,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体的音乐学习方式。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使教学设计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1、《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以乐段结构的羽调式歌曲,结构清晰。包括3个大乐句。第一乐句(a+b)的情绪活泼欢快,和声内涵明确,旋律节束在不稳定的半终止上。第二句(a+b1)是第一大乐句的变化重复,仅结尾不同。第三乐句前半部分为衬字句(引入了新的旋律素材);后半部分重复开头一句歌词,并再现第一乐句的旋律素材。歌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风格,情绪活泼,充满自豪感,而且富有舞蹈节奏。衬词为分裂性结构,适合2小节一换气,其余部分为四小节换气。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识唱乐谱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吹奏口风琴、分组创编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方式。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希望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主要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分析草原骑手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准确生动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四)技术准备

  1.使用绘声绘影软件的截曲功能,把作品分别截成三段带歌词的音响和截取伴奏。

  2.PPT幻灯片制作的课件。(呈现歌谱、另准备一些蒙古族风俗的图片)。

  3.TT制作的歌谱、overture4.0软件打出伴奏谱。(《草原到北京》和《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歌谱以及《我是草原小骑手》的伴奏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四年级学生以前曾经接触过的蒙古族的音乐作品有一年级2册第五单元《跳起舞》中的欣赏教材《挤奶舞》、二年级第四册第九单元中的歌曲《草原到北京》等作品,对蒙古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点的了解。例如歌曲中第二小节出现的切分节奏在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歌曲《大树妈妈》中、第四册第九单元歌曲《草原到北京》中、三年级第五册第五单元《木瓜恰恰恰》中、以及三年级第六册第八单元《友谊》中的歌曲《原谅我》中都出现到过。在本课的学习中既要求学生唱准切分节奏,同时要求学生体会切分节奏对展现人物性格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调动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并且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并通过演唱带出来。

  2.把歌曲的音准、节奏铺垫好,另外从音乐要素(速度)中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并选出更恰当的速度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人物形象。

  3.课前要运用打谱软件准备好乐谱、音响、课件等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并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研究学、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而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特点。用口风琴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四分、八分附点节奏以及音程的七度(到2)、八度(到1)大跳。

  四、教学流程图

  (网页不能显示流程图片,见谅--编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阶段目标:回顾以往所学的蒙古族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知识迁移)

  师:播放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学生回忆这首蒙古族儿童歌曲,从歌曲中,引发学生联想草原儿童在马背上生活的图景。

  生:聆听歌曲《草原到北京》并随着音乐轻声唱,跟着教师想象内蒙古小朋友在马背上的生活画面。

  师:枣红马不仅是草原小朋友的交通工具,还能展现他们什么样的风采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表现草原小朋友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同样是一首表现蒙古族小朋友的歌曲,他们骑在马背上向我们走来,想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生:听歌曲后,大家交流感受----认识到草原小骑手不同凡响之处。(神气、自豪)

  (二)学习新歌(阶段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词、歌谱)

  1.初听作品,了解歌曲内容

  师: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再听歌曲时,请大家关注歌曲中有几个乐句?(出示歌篇再次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歌曲并分析。

  2.分析歌曲的结构

  师: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几个音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个?

  生:经过讨论、研究确认三个乐句;每个乐句由1 2 3 5 6几个音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6

  3.分乐句学习歌谱纠正音准节奏

  师:我们先看第一乐句的歌谱(出示第一乐句的歌谱)请大家观察前四小节,不看节奏,先唱音高,指导学生观察后四小节歌谱3 3 6 6 | 6.2 | 3.5 | 3- |指导学生唱准到2的音程。(引导学生关注乐谱中的连音线的作用)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生:练习后完整唱第一乐句。

  师:指导学唱第二乐句歌谱(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与第一乐句重复,什么地方没有重复,运用重复好不好?指导学生唱准到1的音准,以上活动要在聆听的基础上中完成)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生:练习唱第一和第二乐句歌谱。

  师:指导第三乐句歌谱并要求学生完整唱歌谱。

  2.6 |1 2 3 |5.3 |6 |2 2 2 3 |5 6 7 |6- |6 0||

  生:唱熟第三句乐谱后完整唱歌谱

  3.学唱歌词字正腔圆

  师:我们熟悉了歌谱,知道了曲作者运用了大量重复的手法,加深了我们脑海中对小骑手的印象,歌词是怎样描写小骑手的呢?指导学生演唱歌词。(指导歌曲中的衬词的唱法和咬字吐字的方法,以及歌词结尾处的甩腔唱法。)

  生:听老师伴奏唱歌曲第一段。

  师:启发学生情感投入,在演唱中表现小骑手神气十足的风采。(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的对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4.自主学习大胆尝试

  师:第一段歌词中简要描述了小骑手在马背上的感受,第二段歌词中为我们展现了小骑手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呢?引导学生独立学唱第二段、第三段歌词。

  生:打猎生活、竞赛生活,他变成的小射手、小摔跤手。(自主学习)

  5.完整演唱感情充沛

  师:学完歌曲后,我们了解了小骑手的身份中还有小射手、小摔跤手的工作要做,十分能干,你们是不是很敬佩他们呢?(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时用赞美的情感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

  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阶段目标: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进行教学检测)

  分组展示生: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四)口风琴教学(阶段目标: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片段)

  师:指导学生吹奏歌曲片段。(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吹奏全曲)

  我是草原小骑手

  刘雅华词

  汪景仁曲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2.6 |1 2 3 |5.3 |6 |2 2 2 3 | 5 6 7 |6 - |6 0||

  师:小结下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歌曲展示之后。

  (二)评价量规

  评价等次

  评价的内容

  评价方式

  优秀

  带着自豪感自信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良好

  与伙伴一起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互评

  合格

  能看着歌词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开展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习者,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到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过去那种为了教歌但忽视育人目标的做法。教学中,教师在学歌谱时师生共同探究歌曲的结构,启发学生用自信而爽朗的歌声表现小骑手的性格。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参与热情,积极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形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配合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把学生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电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1、自由读课文:

  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3、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汇报:

  2、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

  3、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分组讨论;

  (2)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4)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湖水图片、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整体感知,独立思考,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教学设计7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

  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sol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小结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学生学唱积极。

  2.这两首歌曲学生很喜欢,掌握得好。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教学过程: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师:蒙古草原上的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我也来当一回蒙古人给大家演唱这首歌曲。如果老师唱的好,请同学们来点掌声,好不好?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范唱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的这样唱好听吗?为什么?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草原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襟:形声字毯:会意字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出示中国画,品味“渲染、勾勒”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表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之情。

  围绕草原“风光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天空、空气、大地(小丘)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段中心句)

  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碧”形容青草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有“全,都”的意思,“茫茫”苍茫(辽阔而望不到边)的意思。

  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无边无际,但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

  为什么说“并不苍茫”呢?有小丘、平地、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比喻;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绣上;句子表现的意境美,羊群因为吃草而随意走动,像是精心装点了草原,表现了作者老舍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中国画)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机。整个草原犹如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被陶醉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第一次置身草原的惊喜之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知识小贴士

  情景交融: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所写的景物融入情感,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语方、作业本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草原》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叙事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言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并学会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品味、积累语言,认识草原特点。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2、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趣

  1、老师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

  2、提问激趣: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

  3、老舍先生常年居住在北京,在没见过草原之前,他心目中的草原是这样的。

  (出示资料: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老舍)

  4、1961年,老舍先生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地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理脉,感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草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那它美在哪儿?概括地说一说?相机小结并板书:风景、人情。

  三、精研文本,得“美”言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草原风景特点的句子,去感受作者是怎么把这份美写出来的。

  2、交流最能体现草原风景特点的句子。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它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

  预设①“一碧千里”体会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

  ②还有什么特点呢?“并不茫茫”什么意思?结合老舍原文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

  4、这些草原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交流句子。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特点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这两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成了什么呢?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②品读第一句。

  交流问题后,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仿照原文的写法,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③品读第二句。

  首先,请生带读两个生词“渲染”“勾勒”。

  接着,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渲染”“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技法。最后,生交流比喻的好处后,带着感受读句子。

  特点二:字词使用的精巧。

  ①同学们,刚刚关注了修辞手法。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遣词造句的功夫那是非常了得,在这两句话中,有没有值得你们细细咀嚼的字词呢?

  ②品读第一句中的“绣”,体会草原的和谐精致之美。

  为什么不能用印、画、缝,而偏偏用上这个绣呢?

  请生带着感受读句子。

  ③品读第二句中的“流”,感受草原的`蓬勃之美。

  生谈感受,师相机引导:流动的绿色,绿色都流动了起来。

  请生带着感受、想象着画面读句子。

  6、小结。

  同学们,老舍先生真是语言大师啊,这绝妙的比喻,这精妙的用词,让我们读出了草原的翠色千里、生机勃勃!这也真正是草原的特点所在。

  四、读诵悟写,习文法。

  1、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描绘一种景物,然后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就叫做即景抒情。

  2、学生思考并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既写出了草原的景美,又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感!

  3、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①男女生合作读。

  ②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老师读。

  4、学生试着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5、根据提示,让学生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6、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一处景物(一池荷花、一面墙的爬山虎),用上即景抒情的手法写一写。

  7、交流汇报描写景物的段落,师相机进行指导。

  五、回归整体,延意境。

  作者用即景抒情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草原的风景美,那草原的人情美又是怎样的一副画卷呢?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草原

  写景

  风景抒情即景抒情

  写景

  抒情

  人情

  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是一篇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

草原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12 草原。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草原》。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教学设计14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设计情境,揭示课题。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2.教师激趣:老师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门票,(点击:门票 )门票上的这些生字你认识吗?(复习课文生字,指名读,齐读)

  3.现在就让我们坐上网络大巴跟随春姑娘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景

  1.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小朋友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⑵相机出示课文图片、文字。

  ⑶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草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这真是什么样的草原?(点击“铺满新绿”,学生齐读)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响亮的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⑸指导朗读第一句。

  ⑹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⑺宁静的大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画入境,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学生对于“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草原醒来”这几个词句,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看课文录像,再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理解第一句。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点击“涌出”)

  ⑶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生回答,师点击:跨上、追赶)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中运用图片录像,创设直观情境,再抓住“涌出”、“跨上”、“追赶”这几个动态词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在大草原上,放眼看远处,你看到了什么?(一群群羊儿就像蓝天下的白云在飘动)

  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⑷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书上用了一个词,是什么?(生回答,师点击:回荡)

  ⑸我相信,这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放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通过读书,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创设的'歌曲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这样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多媒体软件导学,不仅让师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收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2.用喜爱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校园……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再播放音乐)学生上台合作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草原的早晨》。

  3.集体评议。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教学的目的,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并让学生合作一幅画《草原的早晨》,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把课堂进一步推向高潮。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筷子舞体验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

  3.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1、师生课前准备(听音乐进教室)

  播放:歌曲《草原赞歌》

  2、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感受愉快的音乐情绪。

  一、创设情境、聆听感受音乐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师:同学们都在看我,在看我的衣服吗?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生:略

  师:你说对了,我穿的是蒙古族服饰。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蒙古族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音乐!

  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牛和羊。)

  生:(我看到了奔跑的骏马。)

  师:我和同学们一样,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师:你说的非常对,说明你很熟悉这首歌。

  师:这首歌曲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就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

  师: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它的旋律呢?我们再来听。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及风景图片)教师用手势带动孩子们感受音乐。

  师:歌曲的速度和旋律是怎样的.?

  生:(中速,较慢, 旋律优美.。)

  师: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赞美家乡的情感。

  师: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和前面的歌曲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听。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乐)

  生:(旋律不一样,一个是欢快的,一个是优美的。)

  生:(速度不一样,一个速度慢。一个速度快。)

  师:你们说的很准确,是旋律和速度与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不一样。这段音乐有着轻快的节奏,前面我们听到的歌曲旋律流畅,有着连贯的长音。

  师:听了这么欢快的音乐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跃,想舞蹈。)

  师: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劳动时跳舞、骑马时也想跳舞,你们知道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吗?

  生;略

  师:有挤奶舞、盅碗舞、马刀舞等(边介绍边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段舞蹈。

  (播放:视频 )

  师:同学们能够看出这是图片中的哪一种蒙古族舞吗?

  生:骑马舞

  师:对了,是骑马舞。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在音乐中生随意做,师生一同做舞蹈动作)

  师: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呀!

  生:(筷子)

  师: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

  师:下面我就用它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也叫做《筷子舞》。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伴奏)

  师生之间在直观的问题中交流感情。

  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聆听、比较,能够分辨音乐情绪和速度的不同。

  初步了解蒙古族舞蹈,引发学生好奇心。

  以筷子舞为导线,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快乐的情感,熟悉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学习演唱歌曲

  师:大家可能发现了,不管我的动作如何变化,我都是在随着-------音乐来做的。

  师:这么欢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我们一同用动作表现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一同来做,师用筷子提示音高变化,播放歌曲)

  师: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我已经给大家准备了筷子,快把它找到和我一起来做。我唱歌,大家用筷子伴奏。

  (师范唱,随音乐师生一起用筷子律动)。

  师:刚才我们一起律动,大家没有听清楚歌词,我再来为大家演唱,你们仔细听,歌中唱到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师范唱歌曲)

  师:歌中都唱了什么?

  生;略。

  师:(出示歌篇)我们来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按节奏朗读歌词。(衬词是我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用读)

  师:大家的歌词读的很准确。

  师:让我们用“哒”音来轻声模唱歌曲旋律(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现出来)

  师:刚才在模唱旋律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认识的音符。(引导学生关注前倚音)

  生:略

  师:哦,是这个小音符,我来唱一下。(师示范)它是前倚音,写在音符的前面,用来修饰它后面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导学生一同唱前倚音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羊儿的可爱形象。)

  师:熟悉了旋律之后,让我们来合作演唱歌曲。我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乐句。衬词的地方我们一同来唱。

  师:歌声让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当我们在草原上喊远方的小伙伴时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先用“哎-----”体会声音传向远方的感觉,两组强弱对比唱衬词乐局句)让我们来试一试。(解决歌曲难点乐句)

  师:(纠正问题,师生交换角色演唱)

  师:让我们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提示用歌声表现出小牧民豪爽的性格,衬词的地方应该演唱的舒展,富有激情。)

  师生合作,感受音乐旋律和动作的变化。

  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师生合作,熟悉歌曲旋律。创设情景,解决难点。

  四、学习表现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但是与蒙古族人比起来,我们的表演还缺少了一点内容,那就是---舞蹈。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做过的筷子舞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筷子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和小牧民一起来进行一场歌舞表演。一组同学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跳筷子舞;另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在音乐中师指导学生自由分小组练习)

  师:小牧民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小小的音乐会。把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吧!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小牧民们载歌载舞的快乐。你们还熟悉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歌曲,并唱一唱)

  生:略

  师:蒙古族还有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相似,听一听它是什么乐器?

  (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

  生:马头琴

  师: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和音乐。)

  师:听听它的音色是怎样的?我们来模仿它的演奏姿势。

  生:略

  师:“马头琴”它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减弱)

  师:今天我们一同欣赏、演唱了蒙古族的歌曲,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乐器马头琴,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吧!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体验加入筷子舞和节奏乐器伴奏的效果,更好的表现歌曲。

  在合作表演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中,认识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x

《草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12-17

《草原》教学设计07-14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10-27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草原》教案12-05

《草原》说课稿07-29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

《观潮》 教学设计07-15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预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老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伴侣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威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精准,遇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察,把课文给同学圈出不熟悉的字。(做到生字让同学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同学读不熟悉的字。(同学能读的'让同学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同学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熬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同学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老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伴侣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其次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吗?自由朗读其次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真,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改变?同学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改变是有肯定先后挨次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挨次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改变之快。)

  C、天气的改变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老师立刻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得)→齐读。

  D、第一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预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会说—同学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老师、: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漂亮的草原夜色,多安静的草原之夜呀!同学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时常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报,明每天气肯定晴朗。

  (要是同学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安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殊要留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报天气

  4、其次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涯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或许能

  发觉

  遇到

  或许能

  找到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同学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其次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白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最终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确定会不由自主地,感谢地对鹰说——同学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报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很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布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高呼吧!—同学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同学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报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草原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

  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5.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草原教学设计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的。

  (二)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实际上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着想,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体的音乐学习方式。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使教学设计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1、《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以乐段结构的羽调式歌曲,结构清晰。包括3个大乐句。第一乐句(a+b)的情绪活泼欢快,和声内涵明确,旋律节束在不稳定的半终止上。第二句(a+b1)是第一大乐句的变化重复,仅结尾不同。第三乐句前半部分为衬字句(引入了新的旋律素材);后半部分重复开头一句歌词,并再现第一乐句的旋律素材。歌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风格,情绪活泼,充满自豪感,而且富有舞蹈节奏。衬词为分裂性结构,适合2小节一换气,其余部分为四小节换气。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识唱乐谱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吹奏口风琴、分组创编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方式。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希望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主要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分析草原骑手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准确生动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四)技术准备

  1.使用绘声绘影软件的截曲功能,把作品分别截成三段带歌词的音响和截取伴奏。

  2.PPT幻灯片制作的课件。(呈现歌谱、另准备一些蒙古族风俗的图片)。

  3.TT制作的歌谱、overture4.0软件打出伴奏谱。(《草原到北京》和《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歌谱以及《我是草原小骑手》的伴奏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四年级学生以前曾经接触过的蒙古族的音乐作品有一年级2册第五单元《跳起舞》中的欣赏教材《挤奶舞》、二年级第四册第九单元中的歌曲《草原到北京》等作品,对蒙古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点的了解。例如歌曲中第二小节出现的切分节奏在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歌曲《大树妈妈》中、第四册第九单元歌曲《草原到北京》中、三年级第五册第五单元《木瓜恰恰恰》中、以及三年级第六册第八单元《友谊》中的歌曲《原谅我》中都出现到过。在本课的学习中既要求学生唱准切分节奏,同时要求学生体会切分节奏对展现人物性格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调动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并且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并通过演唱带出来。

  2.把歌曲的音准、节奏铺垫好,另外从音乐要素(速度)中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并选出更恰当的速度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人物形象。

  3.课前要运用打谱软件准备好乐谱、音响、课件等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并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研究学、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而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特点。用口风琴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四分、八分附点节奏以及音程的七度(到2)、八度(到1)大跳。

  四、教学流程图

  (网页不能显示流程图片,见谅--编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阶段目标:回顾以往所学的蒙古族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知识迁移)

  师:播放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学生回忆这首蒙古族儿童歌曲,从歌曲中,引发学生联想草原儿童在马背上生活的图景。

  生:聆听歌曲《草原到北京》并随着音乐轻声唱,跟着教师想象内蒙古小朋友在马背上的生活画面。

  师:枣红马不仅是草原小朋友的交通工具,还能展现他们什么样的风采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表现草原小朋友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同样是一首表现蒙古族小朋友的歌曲,他们骑在马背上向我们走来,想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生:听歌曲后,大家交流感受----认识到草原小骑手不同凡响之处。(神气、自豪)

  (二)学习新歌(阶段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词、歌谱)

  1.初听作品,了解歌曲内容

  师: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再听歌曲时,请大家关注歌曲中有几个乐句?(出示歌篇再次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歌曲并分析。

  2.分析歌曲的结构

  师: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几个音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个?

  生:经过讨论、研究确认三个乐句;每个乐句由1 2 3 5 6几个音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6

  3.分乐句学习歌谱纠正音准节奏

  师:我们先看第一乐句的歌谱(出示第一乐句的歌谱)请大家观察前四小节,不看节奏,先唱音高,指导学生观察后四小节歌谱3 3 6 6 | 6.2 | 3.5 | 3- |指导学生唱准到2的音程。(引导学生关注乐谱中的连音线的作用)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生:练习后完整唱第一乐句。

  师:指导学唱第二乐句歌谱(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与第一乐句重复,什么地方没有重复,运用重复好不好?指导学生唱准到1的音准,以上活动要在聆听的基础上中完成)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生:练习唱第一和第二乐句歌谱。

  师:指导第三乐句歌谱并要求学生完整唱歌谱。

  2.6 |1 2 3 |5.3 |6 |2 2 2 3 |5 6 7 |6- |6 0||

  生:唱熟第三句乐谱后完整唱歌谱

  3.学唱歌词字正腔圆

  师:我们熟悉了歌谱,知道了曲作者运用了大量重复的手法,加深了我们脑海中对小骑手的印象,歌词是怎样描写小骑手的呢?指导学生演唱歌词。(指导歌曲中的衬词的唱法和咬字吐字的方法,以及歌词结尾处的甩腔唱法。)

  生:听老师伴奏唱歌曲第一段。

  师:启发学生情感投入,在演唱中表现小骑手神气十足的风采。(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的对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4.自主学习大胆尝试

  师:第一段歌词中简要描述了小骑手在马背上的感受,第二段歌词中为我们展现了小骑手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呢?引导学生独立学唱第二段、第三段歌词。

  生:打猎生活、竞赛生活,他变成的小射手、小摔跤手。(自主学习)

  5.完整演唱感情充沛

  师:学完歌曲后,我们了解了小骑手的身份中还有小射手、小摔跤手的工作要做,十分能干,你们是不是很敬佩他们呢?(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时用赞美的情感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

  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阶段目标: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进行教学检测)

  分组展示生: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四)口风琴教学(阶段目标: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片段)

  师:指导学生吹奏歌曲片段。(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吹奏全曲)

  我是草原小骑手

  刘雅华词

  汪景仁曲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2.6 |1 2 3 |5.3 |6 |2 2 2 3 | 5 6 7 |6 - |6 0||

  师:小结下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歌曲展示之后。

  (二)评价量规

  评价等次

  评价的内容

  评价方式

  优秀

  带着自豪感自信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良好

  与伙伴一起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互评

  合格

  能看着歌词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开展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习者,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到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过去那种为了教歌但忽视育人目标的做法。教学中,教师在学歌谱时师生共同探究歌曲的结构,启发学生用自信而爽朗的歌声表现小骑手的性格。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参与热情,积极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形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配合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把学生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电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1、自由读课文:

  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3、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汇报:

  2、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

  3、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分组讨论;

  (2)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4)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湖水图片、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整体感知,独立思考,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教学设计7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

  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sol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小结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学生学唱积极。

  2.这两首歌曲学生很喜欢,掌握得好。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教学过程: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师:蒙古草原上的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我也来当一回蒙古人给大家演唱这首歌曲。如果老师唱的好,请同学们来点掌声,好不好?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范唱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的这样唱好听吗?为什么?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草原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襟:形声字毯:会意字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出示中国画,品味“渲染、勾勒”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表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之情。

  围绕草原“风光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天空、空气、大地(小丘)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段中心句)

  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碧”形容青草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有“全,都”的意思,“茫茫”苍茫(辽阔而望不到边)的意思。

  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无边无际,但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

  为什么说“并不苍茫”呢?有小丘、平地、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比喻;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绣上;句子表现的意境美,羊群因为吃草而随意走动,像是精心装点了草原,表现了作者老舍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中国画)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机。整个草原犹如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被陶醉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第一次置身草原的惊喜之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知识小贴士

  情景交融: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所写的景物融入情感,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语方、作业本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草原》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叙事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言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并学会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品味、积累语言,认识草原特点。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2、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趣

  1、老师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

  2、提问激趣: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

  3、老舍先生常年居住在北京,在没见过草原之前,他心目中的草原是这样的。

  (出示资料: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老舍)

  4、1961年,老舍先生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地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理脉,感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草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那它美在哪儿?概括地说一说?相机小结并板书:风景、人情。

  三、精研文本,得“美”言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草原风景特点的句子,去感受作者是怎么把这份美写出来的。

  2、交流最能体现草原风景特点的句子。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它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

  预设①“一碧千里”体会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

  ②还有什么特点呢?“并不茫茫”什么意思?结合老舍原文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

  4、这些草原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交流句子。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特点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这两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成了什么呢?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②品读第一句。

  交流问题后,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仿照原文的写法,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③品读第二句。

  首先,请生带读两个生词“渲染”“勾勒”。

  接着,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渲染”“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技法。最后,生交流比喻的好处后,带着感受读句子。

  特点二:字词使用的精巧。

  ①同学们,刚刚关注了修辞手法。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遣词造句的功夫那是非常了得,在这两句话中,有没有值得你们细细咀嚼的字词呢?

  ②品读第一句中的“绣”,体会草原的和谐精致之美。

  为什么不能用印、画、缝,而偏偏用上这个绣呢?

  请生带着感受读句子。

  ③品读第二句中的“流”,感受草原的`蓬勃之美。

  生谈感受,师相机引导:流动的绿色,绿色都流动了起来。

  请生带着感受、想象着画面读句子。

  6、小结。

  同学们,老舍先生真是语言大师啊,这绝妙的比喻,这精妙的用词,让我们读出了草原的翠色千里、生机勃勃!这也真正是草原的特点所在。

  四、读诵悟写,习文法。

  1、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描绘一种景物,然后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就叫做即景抒情。

  2、学生思考并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既写出了草原的景美,又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感!

  3、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①男女生合作读。

  ②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老师读。

  4、学生试着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5、根据提示,让学生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6、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一处景物(一池荷花、一面墙的爬山虎),用上即景抒情的手法写一写。

  7、交流汇报描写景物的段落,师相机进行指导。

  五、回归整体,延意境。

  作者用即景抒情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草原的风景美,那草原的人情美又是怎样的一副画卷呢?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草原

  写景

  风景抒情即景抒情

  写景

  抒情

  人情

  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是一篇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

草原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12 草原。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草原》。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教学设计14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设计情境,揭示课题。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2.教师激趣:老师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门票,(点击:门票 )门票上的这些生字你认识吗?(复习课文生字,指名读,齐读)

  3.现在就让我们坐上网络大巴跟随春姑娘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景

  1.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小朋友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⑵相机出示课文图片、文字。

  ⑶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草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这真是什么样的草原?(点击“铺满新绿”,学生齐读)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响亮的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⑸指导朗读第一句。

  ⑹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⑺宁静的大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画入境,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学生对于“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草原醒来”这几个词句,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看课文录像,再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理解第一句。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点击“涌出”)

  ⑶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生回答,师点击:跨上、追赶)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中运用图片录像,创设直观情境,再抓住“涌出”、“跨上”、“追赶”这几个动态词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在大草原上,放眼看远处,你看到了什么?(一群群羊儿就像蓝天下的白云在飘动)

  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⑷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书上用了一个词,是什么?(生回答,师点击:回荡)

  ⑸我相信,这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放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通过读书,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创设的'歌曲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这样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多媒体软件导学,不仅让师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收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2.用喜爱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校园……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再播放音乐)学生上台合作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草原的早晨》。

  3.集体评议。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教学的目的,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并让学生合作一幅画《草原的早晨》,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把课堂进一步推向高潮。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筷子舞体验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

  3.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1、师生课前准备(听音乐进教室)

  播放:歌曲《草原赞歌》

  2、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感受愉快的音乐情绪。

  一、创设情境、聆听感受音乐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师:同学们都在看我,在看我的衣服吗?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生:略

  师:你说对了,我穿的是蒙古族服饰。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蒙古族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音乐!

  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牛和羊。)

  生:(我看到了奔跑的骏马。)

  师:我和同学们一样,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师:你说的非常对,说明你很熟悉这首歌。

  师:这首歌曲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就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

  师: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它的旋律呢?我们再来听。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及风景图片)教师用手势带动孩子们感受音乐。

  师:歌曲的速度和旋律是怎样的.?

  生:(中速,较慢, 旋律优美.。)

  师: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赞美家乡的情感。

  师: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和前面的歌曲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听。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乐)

  生:(旋律不一样,一个是欢快的,一个是优美的。)

  生:(速度不一样,一个速度慢。一个速度快。)

  师:你们说的很准确,是旋律和速度与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不一样。这段音乐有着轻快的节奏,前面我们听到的歌曲旋律流畅,有着连贯的长音。

  师:听了这么欢快的音乐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跃,想舞蹈。)

  师: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劳动时跳舞、骑马时也想跳舞,你们知道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吗?

  生;略

  师:有挤奶舞、盅碗舞、马刀舞等(边介绍边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段舞蹈。

  (播放:视频 )

  师:同学们能够看出这是图片中的哪一种蒙古族舞吗?

  生:骑马舞

  师:对了,是骑马舞。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在音乐中生随意做,师生一同做舞蹈动作)

  师: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呀!

  生:(筷子)

  师: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

  师:下面我就用它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也叫做《筷子舞》。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伴奏)

  师生之间在直观的问题中交流感情。

  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聆听、比较,能够分辨音乐情绪和速度的不同。

  初步了解蒙古族舞蹈,引发学生好奇心。

  以筷子舞为导线,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快乐的情感,熟悉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学习演唱歌曲

  师:大家可能发现了,不管我的动作如何变化,我都是在随着-------音乐来做的。

  师:这么欢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我们一同用动作表现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一同来做,师用筷子提示音高变化,播放歌曲)

  师: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我已经给大家准备了筷子,快把它找到和我一起来做。我唱歌,大家用筷子伴奏。

  (师范唱,随音乐师生一起用筷子律动)。

  师:刚才我们一起律动,大家没有听清楚歌词,我再来为大家演唱,你们仔细听,歌中唱到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师范唱歌曲)

  师:歌中都唱了什么?

  生;略。

  师:(出示歌篇)我们来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按节奏朗读歌词。(衬词是我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用读)

  师:大家的歌词读的很准确。

  师:让我们用“哒”音来轻声模唱歌曲旋律(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现出来)

  师:刚才在模唱旋律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认识的音符。(引导学生关注前倚音)

  生:略

  师:哦,是这个小音符,我来唱一下。(师示范)它是前倚音,写在音符的前面,用来修饰它后面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导学生一同唱前倚音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羊儿的可爱形象。)

  师:熟悉了旋律之后,让我们来合作演唱歌曲。我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乐句。衬词的地方我们一同来唱。

  师:歌声让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当我们在草原上喊远方的小伙伴时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先用“哎-----”体会声音传向远方的感觉,两组强弱对比唱衬词乐局句)让我们来试一试。(解决歌曲难点乐句)

  师:(纠正问题,师生交换角色演唱)

  师:让我们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提示用歌声表现出小牧民豪爽的性格,衬词的地方应该演唱的舒展,富有激情。)

  师生合作,感受音乐旋律和动作的变化。

  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师生合作,熟悉歌曲旋律。创设情景,解决难点。

  四、学习表现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但是与蒙古族人比起来,我们的表演还缺少了一点内容,那就是---舞蹈。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做过的筷子舞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筷子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和小牧民一起来进行一场歌舞表演。一组同学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跳筷子舞;另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在音乐中师指导学生自由分小组练习)

  师:小牧民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小小的音乐会。把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吧!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小牧民们载歌载舞的快乐。你们还熟悉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歌曲,并唱一唱)

  生:略

  师:蒙古族还有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相似,听一听它是什么乐器?

  (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

  生:马头琴

  师: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和音乐。)

  师:听听它的音色是怎样的?我们来模仿它的演奏姿势。

  生:略

  师:“马头琴”它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减弱)

  师:今天我们一同欣赏、演唱了蒙古族的歌曲,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乐器马头琴,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吧!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体验加入筷子舞和节奏乐器伴奏的效果,更好的表现歌曲。

  在合作表演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中,认识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