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1、2题。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何现象,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在第二课时还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的位置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观察生活现象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感受平移与旋转,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表达和和交流中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的重要,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能说说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符老师这里也收集了游乐场一些游乐项目的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好)在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学习:
1、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符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想)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描述它们的运动或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吗?(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和打手势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边做边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给这些运动分类吗?小组说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结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结合上面图形的运动,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4、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6、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游乐场,看看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场)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环节的设置,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全方位的接收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信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达标检测:
练一练1、2题。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图形运动,在括号里填上平移或旋转。根据图形运动思考:平移和旋转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板书:不同:平移方向不变,旋转方向改变。
相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时,图形大小、形状不变,位置变了。
六、课堂小结:
1、师: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顶博士帽,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小博士,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绩优学案:26页平移和旋转第1题、第2题。
【设计意图: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二)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投影出示)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整十数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个别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60÷30 80÷20 180÷60
450÷5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2.在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几?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积最接近200,又小于200,所以括号里填6.)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40×( )<270,括号里能填几.(强调“”)
全体同学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0
3.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笔算下面的题.
36÷3=12 35÷8=4……3
订正时要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6÷3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有商.
35÷8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大,所以试商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同学边回答,老师边用投影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60个同学去参观航空模型展览,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可以编成几队?
分析:已知有60个同学,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要求能编成几队,就是求60里面有几个20,用除法计算.
60÷20=3(队)
师:请把自己是怎样想的说一说.
(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3)
师:它的除数20是一个两位数,像这样的除法,叫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样的式题也可以写竖式笔算.书写格式与用一位数除是一样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理解,计算这种除法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被除数是60,就是6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60除以20,就是6个十除以2个十,怎样想?(2个十和几相乘等于6个十.从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个十和3相乘得6个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即60的个位数0的上面)
答:可以编成3队.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同学在作业本上做,几名同学写在胶片上)
没有什么问题,订正后出示例2.
例2:200÷30=6……20
师:请同学试做,自己做完后,可以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然后请同学回答,这道题商在什么位置上?说一说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类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除数是两位,就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比30小,说明20个十除以30商不够1个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想200里面有几个30,也就是想几乘30的积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积是180,接近200,而且余数比除数小,所以应该商6.(完成板书)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首先想一想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订正以上三题后,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时候,该怎样除?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投影出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
请同学对照“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类推出除数是整十数,应该怎样除.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投影出示)
思考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下面的题.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0=6……28
500÷□=7……10
(2)20个少先队员收了160千克苹果,如果每筐装20千克,还差2个筐.原来有几个筐?
要求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做完以后,可以讨论、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巡视批改,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关键是要掌握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作业:看书第41、42页.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内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数除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与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节课教学新知识之前,要充分复习旧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试做、讨论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除法的算理,从而可以为下面学习的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安排了思考题,使有余力的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和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活动,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具准备: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谁能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啊?生说自己的生日。
很高兴你们都能记住对于你们来说比较有意义的日子,老师这里也有几个有意义的日子,要考考你们,请看(出示:有意义的日子)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植树节3月12日六一国际儿童节6月1日
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日子中,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大月、小月。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7页2003年的年历,仔细观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记录下来。
(1)观察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3)哪几个月是31天?(4)哪几个月是30天?(5)二月有多少天?(6)一年有多少天?找生回答。师板书。
多媒体出示: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二月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所以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二、学习平年、闰年。
我们知道了大月、小月还有特殊的二月,一起完成做一做吧。出示: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在书中的年历里圈出来。说一说这个月是大月、小月还是特殊的二月。找生说。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你有没有好方法?说一说。
1、拳头记法。
2、歌诀法。可以帮我们记住有31天的月份。
我们已经掌握了熟记大、小月的方法,现在还有特殊的2月份的问题,我们一起解决一下吧!
出示2004年、2005年2月份的月历,观察各是多少天。生:2004年2月29天,2005年2月28天。
师总结: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
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找规律
请同学们观察49页的月历,完成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个一组,4年一闰)出示:
上一个闰年和下一个闰年之间相隔的时间都是4年。我们说,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2、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3、2008年(北京承办第29届奥运会)4、1900年(巴黎举办第2届奥运会)提出疑问1900年是不是闰年?学生讨论
师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观察,发现2月份是28天,所以不是闰年。
得出结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事闰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
1、下面年份是闰年的划----。
1840 1900 1949 1997 2000
2、(1)、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
3、出示2008年历,这一年是什么年?
4、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5、说一说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表现得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难点是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旧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旧知有效迁移。
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借助笔算乘法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2.加强比较,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本节课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注重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的算理,加深对简便算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出示口算题并计算。
30×3 400×2 50×6 3000×2
2.引导学生观察口算题,说说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3.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并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6。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渗透“每套280元”是单价)
(2)明确怎样列式“求一共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为280×3)
2.探究解题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方法一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在积的个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作用。
方法二 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法二对不对?为什么?
(方法二是对的。因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所以笔算时也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方法一是按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4.引导学生讨论用方法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吨的认识
宁江区新城小学肖冬雪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海洋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
2.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吨的认识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吨”
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逐渐点击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拖拉机的车身重量、轮船载重量、火车载重量等)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2、3
(1)出示:4吨=()千克
5000千克=()吨
5、动物过桥(教材主题图)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相约到河对岸去玩耍,它们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瞧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⑴指出:小动物要过桥,看见限重1吨的牌子“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就是说这座桥最多只能承受1吨的货物,超过1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险。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为什么呢?(体重加起来不超过1000千克的,就能一起通过,超过了1000千克,也就是1吨,就不能同时过桥。)那么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三、课堂练习
1.继续播放课件(练一练、比较大小)
2.(课件出示)用2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四、拓展题:
四、拓展题: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了一篇可笑的数学日记我们一起看看吧(内容略)找到可笑后,希望你们回家也写篇数学日记,用上所学的重量单位,好吗?
五、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克。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一吨= 1000千克1t= 1000kg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准备:
1、教具:磁铁、三袋非四边形纸片、课本、投影仪。
2、学具: 每人一张点子图,同桌一份非四边形纸片、不干胶纸、八根小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课前准备:
抽奖游戏。(摸图形:抽奖箱里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边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奖;摸出长方形是二等奖;其它没有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二、展开
(一)摆一摆
1、揭示四边形特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四边形。
闭眼想象下,四边形会是怎么样的呢?
(2)现在睁开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选4根小棒在粘纸上摆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3)观察四边形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有我们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4)小结四边形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2、学习正方形的特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1)出示正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正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
(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3、学习长方形的特点
(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
(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4、整理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四边形的很多知识,谁能帮我们把四边形的知识作一个整理?
(二)找一找
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
(三)分一分
看来,大家对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分类吗?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
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法分分看。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谁听懂他的这种分法了?
(四)画一画
1、请你们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四边形。画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绍一下画的四边形。
2、各自画、同桌检查、介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四边形,并作介绍。
(五)剪一剪
学到这儿,老师发现301班的同学表现真出色,现在轻松下,咱们来玩个变一变的游戏,看谁变得快。
宣布游戏要求:把一个图形剪一刀,让它变成四边形。听明白了吗?同桌合作,拿出小纸片,挑你最喜欢的图形变变看。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请把小纸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师要请坐端正、听仔细的同学回答。一个个汇报。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数学中的四边形,其实生活中四边形也是无处不在,课后你可以去试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学、家长一起去分享。
板书设计:
四 边 形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的主题图、例1和例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评课: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谈谈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进之处:
1、为了让同学们对四边形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操作摆小棒时可以把准备的小棒的长短更明显些,使黑板上呈现的效果会更清楚,同时多收集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让素材丰富些。
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名词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学习中,未能很好地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根据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 360×4 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教师巡视,并出示不同竖式.(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3)师:这几种竖式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更简便?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种方法更好.因为先去乘0前面的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就简便了.教师板书规范竖式.
2.教学例6:265×30
(1)观察:与例5比较,有什么不同?
(例5是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2)类推练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而这道题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看谁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以下写法:
可写在小投影片上,让同学讨论.并取得共识: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时,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350×24 73×60 186×50
3.教学例 7:450×20
(1)观察思考:例7与例5、例6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2)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同学们阅读例7并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反馈练习:
230×40 150×60
三、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①写竖式时,先把什么数对齐?
②把哪些数相乘?
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计算简便吗?计算不简便的,怎样算才简便?
2.根据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吗?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个120是多少?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85—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并体验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获得关于它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具准备:在课本后面剪下1平方分米一个,1平方厘米8个(一排)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蒋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有早起的好习惯,我们起床以后做什么呢?(洗脸、刷牙)对,我们洗过脸以后,为了保护皮肤,还要在脸上擦一些面油,对不对?大家觉得老师每次擦得多一些,还是这位同学擦得多一些?为什么呢?(也就是老师脸的表面比较大,这位同学脸的表面比较小。)板书:表面。
1、观察实物,认识物体表面。
师:不光我们的脸有表面,其他物体也有表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体,(篮球、苹果、杯子、数学书、乒乓球)这些物体都有表面,(教师演示:这是篮球的表面,这是苹果的表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物体,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些物体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每一样都摸一摸,感觉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再看看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2、讨论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我们就称之为:他们的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
3、运用面积。
师:谁会用面积来说一说你手中的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要说清是哪一个面。如:课桌上面的面的面积比课本的封面面积大。
看投影:
(1)热水瓶和煤气瓶,哪一个表面面积比较大?(显示一下)
(2)排球和篮球,哪一个用的皮要多一点?
4、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你还知道那些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围成的平面图形,教师出示
这两个图形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看:现在有一块黑色的图形移过来,盖住了这个正方形,再看,这个图形又盖到了长方形上,有没有完全盖住呢?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5、谁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
总结:刚才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他们的面积,谁会把这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学生概括后教师加上一个“或”字。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1)拿出发给你们的1号、2号纸,看一看,能判断哪个大,哪个小吗?可以不可以证明一下?用重叠比较他们的大小。
(3)数方格:电脑出示两个大小不明显的纸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面积的大小,再重叠一下,仍不能比较大小,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先数一数方格,比较大小,然后教师把长方形的方格移过来,再确认一下。
变换:电脑先出示第一个正方形,然后告诉学生:第二个长方形有6个方格,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个大?再出示第二个图,问: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计量面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用一样的正方形。
三、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小方块:这个纸片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用它来量面积的大小。大家看,它是什么形状?是正方形,哪它的边长是多少呢?量一量它的边长。
小结: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这就是厘米与平方厘米的联系。生活中有那些东西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用小方块比一比。)
(开关按钮、手指甲、相互笑一笑露出大门牙等)
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火柴盒,他的面积是多少?
2、刚才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了火柴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如果要你用它来量大一些的.面,比如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为什么?怎么办?(可以用大一点的正方形),这里有一个大一点的方块,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拿出同学们自己的1平方米,量一量他的边是多少。 哪些东西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大约1平方分米的地方?(脸、开关等)
如果要你量这个课桌面的面积,你觉得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哪一个比较好?为什么?一起来量一量。看怎样量比较好?
3、中期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来量面积大小的两个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是面积单位。
4、如果老师要同学们用这两个面积单位来量一量这个教室的面积?你觉得行不行?
(1)挂出1平方米的教具,让学生用手比划:横的是一米,竖这是一米,下面要封口。
(2)看一看1平方米上面可以站多少同学。(把纸取下来)
(3)沿着一平方米的地方走一走,只能走四步,有什么感觉?
(4)介绍我们的小足球场大约是20xx平方米左右
(5)根据1平方米的大小,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四、练 习:投影。
五、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六、实践任务:
用1平方米的教具,下课以后想办法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看谁会想到猜得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3.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
四边形)(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4.学习
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图画。
集体订正
反馈
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5、学习例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类。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你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图形分类感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gh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2.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
爸、妈妈一起认识它。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1.借助情境指导学生有序整理知识体系,积累复习活动经验。
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地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顾相关的知识要点,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示将相关的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为后面形成知识网络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单项复习、综合复习,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4):1架飞机可以载客280人,3架这样的飞机可以载客多少人?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3)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整理知识体系。
(1)想一想: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除了学习口算乘法之外,还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乘法、解决问题)
(2)讨论: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分别包括哪些类型题?
(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解决问题包括用估算解决问题和归一、归总问题)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表示出来。课件出示样例:
3.分类复习。
(1)复习口算乘法: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并说一说你的算法。
80×3= 70×9= 40×6=
100×5= 6×300= 7×60=
900×2= 2×200= 400×7=
(2)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①课件出示:张阿姨要打一篇500个字的文章,平均每分钟打69个字,估算一下,她7分钟能打完这篇文章吗?
②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9×7)
③观察算式,复习估算方法。
④完成解题过程。
69×7≈490(个)
490<500,所以她7分钟不能打完这篇文章。
⑤估算。
教学,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本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新课前的复习铺垫。
由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升级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显得突兀,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充分熟悉课上要观察的两个物体,通过做相关的练习题,回答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将要观察的两个物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为同时观察这两个物体扫除障碍。
2.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模拟观察,一方面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一方面获得观察经验,切实感受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杯子、牙膏盒
学生准备:杯子、牙膏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提问:(出示一个牙膏盒)这个牙膏盒是什么形状的?从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导入新课。(将一个杯子和一个牙膏盒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分别观察杯子和牙膏盒,对这两个物体的外形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接下来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两个物体做好准备。
⊙自主观察,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1个例题。
(1)观察情境图,推理想象。
师: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桌上的牙膏盒和杯子的?
学生观察之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淘气面对牙膏盒和杯子;奇思在淘气的对面,而且他是从上面观察的;笑笑在淘气的右边)
(2)课件出示问题及下面的两幅图: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师:刚才我们已经确定了三位同学的观察位置,现在你们能说出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3)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膏盒和杯子,模拟书上的情境与同伴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请你们说说淘气和奇思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后汇报)
2.解决问题:在笑笑的位置是否能看到牙膏盒?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1)组织讨论。
师:笑笑是在什么位置进行观察的?她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想象笑笑看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师:你认为笑笑能看到牙膏盒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模拟观察。
师:请组长拿出牙膏盒和杯子,照图中的样子摆好,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看看观察的结果跟你想的是否一样。
(学生拿出实物,模拟情境图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在笑笑的位置看不到牙膏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杯子会把牙膏盒挡住吗?(因为杯子在牙膏盒的前面,既比牙膏盒宽,又比牙膏盒高,所以会把牙膏盒挡住)
3.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
(1)独立观察情境图,明确图意。
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笑笑坐在桌子的左侧,淘气站在窗外向屋内观察。
师:站在窗外的淘气看到的画面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我们看到的是笑笑的正面,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面。
生2:我们看到的画面中笑笑在桌子的左侧,窗外的淘气在我们的对面,淘气看到的画面应该和我们相反。
(2)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下面的四幅图,请学生尝试独立判断。
师:你能说出哪幅图是淘气从窗外看到的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的结果和判断的理由,教师边巡视边倾听部分学生的判断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篇06-16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设计05-26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用15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