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力训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细心观察过雨景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雨?什么样的雨?为什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雨?这个季节的雨什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2.交流感受,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①这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来去匆匆];②这场雨下得很大,很急[大雨倾盆]或[瓢泼大雨];③雨景很美[尽收美景];④这场雨下得及时[雪中送炭];⑤作者喜爱这场雨[喜爱之情,值得称赞]……)
三。感情朗读,品味词句。
1.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作者围绕着“雨”都写了什么?
(雨前问热)(雨中珠帘)(雨后新、美)
2.出声读文,品词品句
1)你对哪部分有兴趣,你就练习朗读哪部分,你认为应该加强语气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用朗读表达出来。
2)自由结合,练习朗读。
可以按雨前、雨中、雨后三部分内容组成小组。
3)选出代表汇报、交流。
请一名代表读“雨前”部分。
①大家思考: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②评读:
生:我从他读的“特别闷热”中体会出:天热得就像在蒸笼里一样,憋得喘不过气来;就像在桑拿屋里一样一层一层地往外冒汗。
生:我从他读的“狂风”一词中体会出:风势很大,另外,有一句经验之谈——风是雨的头,它告诉我们暴风雨很快就要来临。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评得真棒,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平日积累的词汇来理解书中的词语,理解得很透彻。下面谁能把我们理解的内容用朗读表达出来?
④请一人朗读“雨前”部分。
请一名代表读“雨中”部分。
①大家思考,你认为他哪读的好,为什么?哪读的不好,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②评读:
生:我从“粗大”、“叭叭直响”听出这场雨雨点大,来势凶猛。我也想给大家读读。
生:我从“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这句话中体会出:雨珠很密,下得很急,水气蒸腾。但是,我认为“宽大”他读得语气不够。因为这巨大无比的'珠帘是人立做不出来的,只有大自然的妙笔神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因此,“宽大”要读出神奇、赞许的语气,我来给大家读读。
生:我从“雨落在对面屋顶上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这段话中体会出:作者把雨落在建筑场上的变化写得特别美。如:一会儿像“水花”;一会儿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会儿像“一条线”;一会儿像“小溪”。我认为这部分应读出雨的变化美。我想给大家做个示范。
③教师小结:以上几个同学的发言很精彩,他们会学习。首先,会抓重点词、句,然后能有所发现,接着能深入谈体会,最后敢于表现自己。同学们体会得很好,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自己练练。
④自由练读。
⑤请2人汇报读。
请一名代表读“雨后”部分。
①大家思考: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②评读:
生:我从“及时”一词中体会到:雨来得正是庄稼需要它的时候,就像雪中送炭一样。
生:作者由这场雨联想到庄稼、果园得到了灌溉,农民们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因此,应该读出喜悦的语气。我想请录用明同学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我认为最后一小节应读出赞美“雨”的读气,由于它的到来,使空气变得清新,使树变得表绿,使人们的心情变得舒畅、愉快。我建议大家都来读一坊这段文字,赞一赞雨的功劳,夸一夸美的、好的环境,抒发一下我们的喜悦之情。 ③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④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以评读为主线学习了课文,领悟了情感,并掌握了一定的评读方法。
四。总结方法,练习写作。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雨中景象的?
[由上到下][珠帘、水花、断线珠子、条线、小溪]
(听、看、想)
你们能不能也有顺地观察一景,如:雪、风……然后把它写下来。
五。作业:
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或你认为最生动最美的语句。
《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雨》教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未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的指导。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了古典诗歌,但在学《雨巷》前只接触了前一课《沁园春·雪》这类风格的现代诗。学生对于诗歌很感兴趣,但是对现代诗歌的课外阅读较少,对于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在诵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善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诗歌具有美而独特的意象与意境,是能够引发人丰富想象,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种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意境(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分析理解、领会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雨巷》一诗便是最佳的教学材料。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诗的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设计思路
《雨巷》这首诗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雨巷》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反复朗读是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 表达情感”,并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义”,这两个教学内容也能从教学文本后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证实。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题训练的是学生诵读能力,旨在让学生体会其音乐性;第四题强调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描述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学生是刚接触现代新诗,可以从学过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师在举例说明诵读方法后,针对诵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讨论意象含义过程中给予点播和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水平和对意象、意境的含义的描述来评判学生是否领悟了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能划分节奏、标出韵脚,通过反复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分析并说出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中蕴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释出该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能指出并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作为切入点,归纳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让学生朗诵古典诗词,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该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2.诵读全诗,初步感知《雨巷》的音乐美。
(1)初读全诗。聆听伴奏带,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性。 学生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知。
(2)再读全诗。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诵全诗(教师课前可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不足之处的个别指导)。
(3)请学生描述读罢此诗的感受,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
3.三读全诗,分析意象与情感
(1)配乐朗诵,找出找到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
(2)你认为诗人有着什么样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说明你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得出的`结论?
(3)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4.讨论与交流: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还有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姑娘”是否有象征意味?若有,她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依据文本以及相关资料(说明出处)说出你的理由。(同时解决课后练习第二大题)。
5.分析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借鉴
(1)让学生通过举例来总结和归纳本诗的语言的特点。
(2)“芬芳、彷徨、惆怅”双声叠韵叠词、大量排比的妙用有什么样的效果?诗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什么特点?复沓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样的效果?
六、迁移训练
1.自读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说说它美在哪里。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必做题)
2.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联系,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尝试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根据单元目标所设定,选做题)
《雨巷》的教学素材:
1.人物介绍、写作背景
2.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3.学者评《雨巷》:杜衡《望舒草·序》、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郑择魁、王文彬《望舒传——从雨巷到升起赤色太阳的海》
《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预设
一、把握雨踪(从结构上分析雨之形象)
听读诗歌。思考:
1、从诗中找出春雨的行踪涉及了哪些地方。
2、从诗中找出春雨“亲近”了哪些事物?
自由读。然后理清诗歌行文线索
1、春雨来临之前大地上是怎样的?
2、春雨到大地之后做了些什么?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3、雨后。春雨为什么说“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4、探究:作者为什么在诗中反复出现“雨说,我来了……”
二、品味雨韵(从语言上分析雨之形象)
1、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品味诗人笔下描述的“春雨”。
2、为“春雨”建个履历表。
示例:雨的性格:温声细语
雨的问候:呼唤乳名,别将我拒绝。
雨的任务:到大地上亲近你们的。
雨的`希望:勇敢地笑
雨的祝福:大地拥有希望
三、体悟雨情(从主旨中分析雨之形象)
1、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说说“这是的雨。”
2、介绍北京,副标题为什么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四、吟咏雨语
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示例,供朗读教学时参考: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成一篇小散文。
《雨》教学设计 篇5
目标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表达运用。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再如: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
(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桂花雨”?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
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
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
2、点出课题。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补全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叫“桂花雨”?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浸” “缠”的读音。)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6、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7、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
生2: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书:乐)。
生3: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板书:难忘)
生4: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书:思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开课导语: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并伴着它默读课文,酝酿一下情感。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放音乐)
明确: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目标达成: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叫美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文,我想恐怕非美字不可。
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很喜欢雨的,他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通过四幅雨景图表现了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
在这四幅图画中我最喜欢第一幅——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欣赏它。
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春雨图”部分。(配乐,小评,一语带过)
问: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明确:不是,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问:所以这一段最后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凭生活经验谈)
交流结果: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不仅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喜爱它、感谢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的雨”和“雨的春”。
问:那么,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明确: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问: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也就是怎么写的)说出你的理由(好在哪里)。(学生思考、发言)
点悟:
① 树: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为什么?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下面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再带我们走进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让我们共同沉浸其中吧(音乐起)
小结:
多美的文字啊!透过这美的文字我们更感受到了雨的春季那美的意境。
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春季。雨的春季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借春雨点染了整个春天,一支升花之笔借春天写活了万物。美丽的春天被作者用美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通过分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领会了“春雨图”的语言美、意境美,下面请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夏雨图”。(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简单点评:热烈粗犷)
实践: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学生写,读3-5个,略评)
总结:
今天,我们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好在哪里入手,分析了前两幅图,课后请大家继续分析后两幅雨景图,继续领会作者笔下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雨》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写、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
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简介作者
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⒊师:(课件出示简介)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⒋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⒈自学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⒉交流,整体感知: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⒊引出重点:
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⒋初闻桂花香:
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⑴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感受到?
⑵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⑶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⑷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如: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如果那时你在吃饭,你觉得——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⑸再次齐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
⒈体验快乐
⑴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⑵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⑶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⑷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②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③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④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⑹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⑺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⒉感受乡情
⑴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板书:乡情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⒈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⒉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⒊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⒋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音乐响起)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
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来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花香
乡情思念
快乐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你们可以写一写童年的趣事,也可以看看有关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
《雨》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课文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感受对秋天的生动描写。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扇”。
2、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写好“爽、菠、紧、杨”四个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播放雨水滴答的声音,师:同学们听听,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
2、师:“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雨,趁我们没留意,就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秋天的雨》,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2、轻音乐响起,师配乐朗读课文,随后请学生: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
3、师:是啊,秋天的雨,带给大地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设计意图】优美的课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自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也随着教师的朗读被唤醒、开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师:现在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师播放配乐,生在音乐声中自读课文)
2、请学生接力轮流读课文,师相机了解其课前预习情况,并指导读好易错词语。(例如:“钥匙”、“粮食”、“衣裳”要读轻声,“衔来”的读音学生也可能容易读错)
3.认识多音字:扇。
【设计意图】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听学生朗读可初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随后教师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钥、匙、趁、喇、衔、裳、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
2.指名学生说出它的拼音,并给每个字组两个词。(“匙”、“裳”本身就是无声调的字,在学生认读的过程中可相机指导学生查字典解决疑惑,明确生字读音)
3.全班拼读生字词,再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认读。
4.再次检测单个生字的识记(同桌互指互认)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新增了“正确读写词语”,因此在词语认读的过程中,要涵盖要求只认不写的字和四会字,还要联系书本最后的词语表里的词语,做一次整体地认读检测,夯实基础。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解决了课文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
1、请第一组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2、师: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请第二组学生读第二段,再指名学生概括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最后画出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请第三大组学生齐读第三段,思考: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最后画出中心句: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师: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现在请第四大组来的同学读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想想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哪些好朋友说“冬天快要来了”?(动物: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植物:松柏、杨树、柳树)
5、全班齐读最后一段,小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可沿着字、词、句、段、篇的梯度进行,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还可使学生对每段内容有初步的把握和概括。
(五)学写字。
1.课件出示要学写的12个生字,生再次认读。
2.请学生观察生字,找出需要提醒注意的难写字,说说为什么,再由师范写,生书空,再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有可能讲到的生字)
爽:要注意间架结构以及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菠:上下结构。三点水要藏在草字头下面。
紧:注意下面部位的书写。
杨:注意右边的书写,两撇要写好。
3、投影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在一二年级已掌握了观察字形学写字的方法,因此教师不必在教学过程中一一讲解,有重点地强调难写、易错笔画,是课堂高效的一种表现。
(六)总结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有不少收获,你觉得你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温故知新。
(七)布置作业:练习写好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色彩、气味、带来的消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理解课文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感受对秋天的生动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香甜、粮食、加紧、杨树、丰收、油亮亮
2.听写词语:留意、炎热、凉爽、邮票、柿子、菠萝、香甜、粮食、加紧
3、同桌互改订正。
4、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 __ 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 _。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带给小朋友的是。
5、回顾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雨?(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1、植物颜色的变化;2、果实的气味;3、小动物的活动,树木的样子。)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在复习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自主选择,读中悟景,读中悟情。
1、师:这是一篇多么优美的课文,连我都禁不住想把每个优美的句子好好地多读几遍。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拿起笔,找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如果有疑问,等一下还可以一起来交流交流。
2、生自读课文,画好词好句。
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指名学生先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赏析喜欢的词句,说说好在哪里?对课文中内容有没有不了解的地方?最后请同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把相关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第一自然段:
①要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例如:“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可由教师示范,学生练读)
②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
因为秋雨的到来,意味着秋天一起来到,这里把秋雨比作钥匙非常贴切,正是这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秋天的大门,才让我们见到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
(2)第二自然段:
①可在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出示填空:
秋天的雨,有一盒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给了枫树,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的海洋。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②填空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所以“五彩缤纷”的意思就是?
③图文结合感受比喻句的内容(出示图片,生说说图片上的内容,再结合课文内容读相应的句子,还可师生合作朗读该段)
(3)第三自然段:
①图文结合朗读该段。
②为什么说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一个“勾”字在这里用得十分传神,因为那好闻的气味太让小朋友馋嘴了,所以小朋友们的脚才会被那香味“勾住”。
(4)第四自然段:
①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们都做了哪些准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句子,再请学生做动作,扮演读一读)
(5)第五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秋天的丰收?哪里让你感受到了快乐?
②由学生的回答进而对课文进行小结和感情升华:是啊,秋天的雨,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瓜果飘香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快乐的世界。
【设计意图】这里的教学设计课堂自主性较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调整教学策略,但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课堂多一些预设,对学生有可能提及的问题先进行了解,对学生可能忽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醒。在朗读的形式上也要尽量多样化。
(三)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播放轻音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扩展: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完。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美景吗?
3、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
(3)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4)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色写成一段话。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为语文园地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做好铺垫,可在教学中顺带提及,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清凉、温柔
秋天的雨植物:五彩缤纷丰收、欢乐
果实:瓜果飘香
小动物、树木:“冬天快要来了”
《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用甜美、轻松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小朋友们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
景,
2、能力目标:
a、学会演唱歌曲;
b、掌握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和附点音符
c、能够合理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共同演绎歌曲。
教学方法:听唱法、跟唱法
教学重点:用甜美、轻松地情绪有感情演唱《踩雨》这首歌。
教学难点:
1、歌曲中相似的旋律演唱时的音准。
2、切分音和附点音符处的演唱
3、启发学生合理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课前谈话:
1、很高兴今天来到建国小学,和在座的同学们共度这愉快的四
十分钟,新朋友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欣
赏。(课件:雨中即景)
2、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刚才的歌曲好听吗?歌曲中唱到了什么?谁能来模仿下雨的声音(沙沙沙),那么你走在雨里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叭叭叭),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七课《踩雨》,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听听雨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课件)
一、聆听歌曲《踩雨》
1、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旋律轻轻拍手。(第一次倾听音乐,整体感受)歌曲听完了,谁能说说歌曲的旋律怎样,速度怎样。
2、同学们听的真仔细,让我们再次走进雨中聆听音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共同感受雨点跳动的旋律和节奏吧。
二、学唱歌曲《踩雨》
1、歌曲听完了,谁来说说歌曲哪句在模仿下雨声?(沙里格沙) 2、回答的非常好,看歌中的小雨点又忍不住跳起舞来(课件)
(1)现在我们给它加上节奏该怎么读呢? x x x x x ︱x x x x 0 ︱
沙 里 格 沙 沙 沙 里 格 沙
①老师来拍打一下这种节奏(示范)谁来试试(生)
②让我们共同来拍打一遍
③现在老师来拍打节奏,同学们试着来读词
(2)其实下雨时还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x x x x x x ︱ x x x 0 ︱
沙 里 格 沙 里 格 沙 沙 沙
①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来拍打。
②请男同学来拍打节奏,女同学来读词。
③我们换过来,女同学拍打节奏,男同学读词。
④最后让我们完整的模仿雨中的节奏。
3、刚才我们模仿了雨点的`节奏,现在让我们用音乐旋律来表现雨声(课
件)
3 2 3 2 5 ∣2 2 1 2 0∣3 2 3 7 6 7∣ 1 1 1 0∣
沙 里 格 沙 沙 沙 里 格 沙 沙 里 格 沙 里 格 沙 沙 沙
(1)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视唱歌曲第一句曲调
(2)我们试着填词来唱一唱第一句
(3)现在我们用不同强弱的声音演唱(小雨、中雨、大雨)
4、其实歌曲中有一句旋律跟第一句相似,谁能找到(第六句)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句(课件)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琴声来唱一唱,看看区别在哪?(生答)
(2)歌曲中旋律相似的地方还有一处,谁能找到(电子琴提示)
(3)(课件5和7句))让我们看着曲谱来唱一唱吧
(4)为了更好地区分这几句,我们来做个接龙游戏,老师先唱前一句,你们接唱旋律相似的部分(换过来)
5、唱的非常棒!不过现在我们遇到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大家把一组打乱的乐句重新排列组合,你们有信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弹琴,同学们分别来唱一唱。
(2)谁来说说乐句的顺序(生答)
(3)让我们按着顺序来视唱曲调
6、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演唱整首曲谱。(课件:曲谱)
(1)老师分句教唱,同学们轻轻地打拍子
(2)请同学们注意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分别出现在哪几小节?老师想了一个好注意,请同学在空拍处加上“XX”拍手声,这样更能表现踩雨时叭叭叭的快乐声音,(示范)
(3)跟着琴声我们来试着拍手唱一唱。
(4)在刚才学唱时,有没有学唱困难的乐句(重点学唱)
(5)歌曲第五乐句中出现了切分音和附点音符,谁找到了? ︱— ︱
我们来拍打一下这种节奏:板书) (6)我们来唱一唱这句旋律︱— ︱
(7)让我们完整的演唱整首曲调,同学们轻轻地打拍子,轻声演唱,注意
音准。
7、歌曲的旋律如此动听,而踩雨的歌词更是充满童趣,让我们
用甜美、轻松地声音来填词演唱。
(1)歌曲共分7乐句,我们在演唱时分别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课件)现在小组讨论一下
(2)谁来说说(课件总结)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来深情演唱。
三、演绎歌曲《踩雨》
1、歌曲唱完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丰富歌曲呢?(打击乐)现在我们来进行创编活动,共同来演绎踩雨时的情景。
(1)要求是:课件
(2)现在小组练习(老师进行辅导)
2、让我们一起演绎雨中交响曲《踩雨》全班表演
四、结束部分
歌曲把我们带回了童年时代, 雨声、笑声编织成一首动听的交响曲。只要我们留心,相信大家都能听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更多创作灵感与快乐。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伴随音乐走出课堂)
《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习,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联系生活,感悟自然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六年级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吗?里面是这样写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听雨的乐趣》。(板书)
二、一读文章,解决字词
1、朗读课文,白板出示要求:
①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②标上段号,划出字音读不准的字
学生可能不会的生字,白板出示,找学生朗读
潜啜蘸晕开去悄无声息有条不紊污垢天籁
追问学生:还有不识的吗?
2、齐读本课字词
过渡:什么是“天籁”?
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天籁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通常被认为是最美的声音。(白板出示)
在作者看来,最美的声音就是雨声了。听雨,有无穷乐趣。
三、二读文章,整体感知
白板出示自学指导一:
1、速读课文,思考:
作者听雨有哪些乐趣。用下列句式表述:我听出了()雨的,在课文中找出依据并朗读。
预设:
春雨:文静、轻柔、悄无声息
夏雨:顽皮、蹦跳、吵闹
秋雨:沉默、安静或喜悦
冬雨:温和、敦厚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疾不徐
小结:从四季的雨中,我们听出了雨的美好与静谧,热烈与激情。
2、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听雨”的?哪个字眼最体现这种感情?
小结:文章围绕一个“爱”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听雨时的不同感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四、三读课文,探究赏析
白板出示自学指导二:
作者以其细腻的.心感受了四时之雨,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吧。
预设:
1、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
运用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春雨如小姑娘般羞涩的静悄悄的来到人间的情态。
2、大地是一张上好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
①运用想象,生动的比喻,将大地比成“宣纸”,春雨比成“饱蘸绿的笔”,使人想到春季里,春雨仿佛有了魔力,将大地打扮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②“点”:
a理解成动词,表示“用笔加上点”。如:画龙点睛。再读。
b可以理解成量词,表示“用于小的或少的”。如: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轻轻一点”读时可用儿化音“轻轻一点儿”,表示一点点的春雨,便让大地变绿,越发让人觉得“春雨贵如油”
③“晕开去,晕开去”的反复,则使人感觉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若有若无情境。“晕”本意是“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或“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准确形象写出绿意慢慢渲染渗透铺展,大地披绿装的过程。
3、夏天的雨可没有那么好脾气,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它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
①比喻、排比、拟人,生动写出夏雨的活泼欢快。
②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可以用第二种表述吗?
A夏天的雨可没有那么好脾气
夏天的雨没有那么好脾气
去掉“可”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前面写春雨的文静,这段写夏雨的热烈,用“可”字连接,使语意跌宕,内容丰富,更让我们在变化中对“夏雨”的顽皮留下深刻印象。
B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
蹦跳,嬉戏,吵闹
三个“着”表现了夏雨下来时的动作进行的时态,有一点任性,有一点嚣张,写出夏雨来临的欢天喜地,恣意飞扬。
齐读。
4、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白板出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滚”就是这样,看似最俗,实际最能表现电闪雨骤时,闷雷一个接一个滚滚而来的情景。
5、你怡然进入了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你怡然进入了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啦!(白板出示)
第一句是作者原来的创作,第二句是选入自读课本后,我们的编者改的,哪一句更好?找两个学生分别读。
A用“了”语气较平淡,好像春天到不到无所谓,而“啦”更欢快,感情更强烈。
B“了”字好。因为是“梦呓”,所以应读得舒缓慢一点儿,读出做梦的感觉。
小结:在平时写作时,动词的准确运用,能让文章更传神生动;虚词的插入铺垫,更能让句子流动舒缓,传递作者独特的情感。(白板)
作者说,他出生在一个下着秋雨的早晨,名字里有个“潇”字。“萧”是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更何况风萧萧兮易水寒,容易给人萧瑟、肃杀之感。可“萧”加上了三点水成了“潇”,便有了“潇洒、大方”之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姓“夏”,夏潇!当真是活力四射。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跟着夏潇一起,品味听雨的乐趣吧!
五、结束语(白板出示)
这就是四季的雨。从春天文静的雨里,我们听出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轻松与静谧;从夏天热烈的雨里,我们听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情与振奋;从秋天金色的雨里,我们听到了新生命的啼哭和庆丰收的喜悦;从冬天温和的雨中,我们听到了春的希望!
白板出示文章最后一句:
我爱听雨,听雨有无穷乐趣。
齐读。
六、布置作业(白板出示)
当有一天,我们遇到不如意,心里烦闷时,也请同学们静下心,去听听雨声,看看日出,去仰望悬崖上的松,去俯瞰辽阔无边的海,去亲近自然,感悟心灵。
《雨》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乡情;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姿态各异的桂花图、小诗、琦君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桂花图)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听写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它香气真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朵朵完整、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还可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课件出示,生核对)齐读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浏览课文。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板书:乐)
2.交流,生畅所欲言。
3.“‘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为什么这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是件快乐的事?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
⑵“使劲地摇”使出多大劲?为什么?
⑶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板书:帮)
⑷齐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鼻子嗅嗅呢?(生说,师评)
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小琦君有何表现?(自由读)(指名读)(板书:喊)
齐读。
4.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同样是一种喜悦。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
(出示诗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桂花的丰收,摇桂花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5.读中品味桂花的“香”。
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浏览课文,找句子。
“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浸 沉浸)
(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
(你闻到了吗?有树的——没树的——整个村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这个“浸”字,让人觉得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到处流淌着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花开总有花谢时,收桂花只有一个季节,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讨论回答)
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桂花卤就可以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板书:浓浓的乡情)
6.然而,作者11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9-13
教学设计《秋天的雨》04-30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8-26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12-13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6-05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1-17
《桂花雨》教学设计12-13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精品06-22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