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P91内容及P92内容。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既熟悉,又让我们感到神秘的数学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数学中的数,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有了量的认识,而形则描绘出了我们美丽世界中物的形状。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是如何计算的?
其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通过割补等方法把求新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它的面积公式是?S=ah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说我们都学过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一起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底和高。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能否也通过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它的面积吧。
二、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通过操作手中的图形(拼一拼、折一折或者剪拼的方法,看是否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看是否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请先看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1.前后两排4人小组开展活动,先商讨怎么操作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按照商讨的方案,动手操作,验证商讨方案。
3.根据操作过程,组内说清楚怎么操作的,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现在请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开始操作吧。
问题:
1.你们用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请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让学生按照问题去说,一边说一边指着图形。
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长和底相等,宽和高相等。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再次让学生感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正方形的另外一条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一条边长和底相等,另外一条边长和高相等。
同学们那你们现在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大家有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也有人说为长×宽÷2,还有人说是边长×边长÷2,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哪个更合适呢?
这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的,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了吗?
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几?它的面积应该怎么算?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代表我们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那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大家快速计算。
同学们真棒,会计算红领巾的面积了。
看来大家掌握地还不错,那同学们老师再考考大家一点简单的。
二.我会填
(1)、一块三角形草地,底边是3.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形状一定也相同。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同学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在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四、课堂小姐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公式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请看。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碰到问题,也可以勤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六、布置作业:数学课本第93页习题。
七、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作品展示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刚开始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新课内容在讲的过程中,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在结论展示的过程中,因为第一个孩子对分发的图形是什么有点不清楚,所以在讲述中出现了问题,孩子也一下紧张起来,后面的讲述就有点少,对于等底等高的渗透地不够深入,后期练习中需要加强。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
1.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只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2.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3.完成课堂活动卡,把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性的同时,形成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指名回答各自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组合而成的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讲解: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估计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题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图形?(组合图形)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1)学生估计至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2)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
预设
生1:把客厅看成长方形,6×7=42,客厅的面积不到42m2。
生2:把客厅看成边长是6m的正方形,估计其面积是36m2。
2.实现转化,明确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质疑: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估计策略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规则图形,再计算其面积)
(2)动手实践,探究转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①小组合作探究,将探究的结果填在课堂活动卡上。
②各组组长汇报本组的转化方法和转化结果,教师进行汇总。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分别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呢?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3)观察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师:在这些转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比较简单、容易计算呢?
预设
生:在这些方法中,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比较简单,容易计算。
师:在进行图形转化时,我们的要求是简单、易算。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P34-35页例4和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家庭作业:
1、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应练习。
2、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故事一直不断重复出现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爱听,兴趣盎然,将故事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
1.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2)什么是循环节?
(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4)怎样读循环小数?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加深理解:循环小数后边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6、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7、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0—9的数字卡片、信封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活动。
(一)活动一:想一想:
1、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下表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1)师:读一读5的倍数,观察它们有那些特征?
(2)同桌互相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给5的倍数做记号。
(3)指名汇报:我的发现: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5的倍数:
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用抢答的形式来判断。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在下面数中圈出5的倍数。
2845538075348995
汇报:你是怎样判断的`?
2、在上面表格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自学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生答: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你说我答:(同桌一人说数,一人判断。)
你任意说一个数,我来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28354055108495785390
(1)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呢?
(2)填一填:2的倍数有哪些?
5的倍数有哪些?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的倍数有:284010847890
5的倍数有:354055109590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4090)
2、食品店云赉5个面包,如果每2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1)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可以不用计算吗?为什么?
(2)生答:根据2和5的特征来判断,85的个位不是偶数所以不能装完,85的个位是5,所以能装完。
(四)活动四:数学游戏:
1、每人准备:0—9的数字卡
2、师说要求,生摸。
问: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
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3、同桌合作:
一人说要求,一人按要求摸数。
三、总结。
谁能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的倍数有:284010847890
5的倍数有:354055109590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4090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2个大小一样的杯子、米、1立方米的实物架、2块大小不同的积木、2个体积差不多大的正方体和正方体、火柴盒20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
2.学生准备:每人4-5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直尺、奶箱子。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情况。
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体积和体积单位。 2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相应板书。
3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有了一定的积累。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认识体积
1.故事导入,初感空间。
①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②这只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就会升高呢?
2.实验演示。
实验一:感受物体占有空间。
①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有一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杯子放入一块积木,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
实验二:感受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①这回我放这个积木块(稍大),再把水倒入这个杯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②实验演示
③溢出的为什么比刚才的多?
④ 小结:也就是说,这2个积木块不但占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⑥那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⑦什么叫体积?(指名、齐读、领读)
⑧举生活中物体占空间的例子。
三认识体积单位
1制造矛盾冲突,引出体积单位
①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快看看哪个体积大?
②意见不统一了。看来光看是不能准确比较这两个盒子的体积了。
③怎么办?引出体积单位。
2认识1 cm
①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1 cm有多大呢?谁知道?
②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体积是1 cm的学具,举起来我看看。
注意听要求:请你们用格尺量一量这个正方体到每条棱到长是多少?
④那我们就可以说【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 cm?
⑥老师这儿有个火柴盒,你估计一下它到体积是多少cm?
到底谁估得准呢?同桌2人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算一算。
⑥汇报:
3认识1dm
①刚才我们用棱长1 cm到正方体测出了火柴盒的体积,
那下面我们还用这个1 cm到小正方体测测奶箱的体积。
为什么?(刚才的方法不是挺好的吗?你看又是介绍方法、技巧的。)
②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稍大的体积单位,这个稍大的体积单位就是立方分米。
③ 1 dm又是怎样规定的呢?(结合课件)
④课前大家也准备了棱长是1 dm,也就是10㎝的正方体。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 dm?
4认识1m 。
①刚才,我们用体积是1 cm的正方体测量了火柴盒的体积;用体积是1 dm的正方体了奶箱的体积。
现在老师想让大家用这些体积单位测量一下教室的体积。
②为什么?看来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
③ 1 m有多大呢?
④在这个体积是1 m的正方体框架里大约能容纳多少名同学呢?
⑤想不想知道答案?我们来验证一下。
⑥演示验证。
⑦ 1 m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7人,那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少m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横线上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课件出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_________
VCD机的体积约是4 _________
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_________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大小不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体积最大的物体的是什么?体积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2组成下面各图的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 cm,把每个图形的体积填在横线上。
延伸:你还能用4个1 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图形吗?
小结:也就是说无论物体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3用8个1 cm的正方体,摆出体积是8 cm的正方体或长方体,你能用几种摆法?
四、总结
除了用数体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求物体的体积,有没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方法呢?(难道求高楼大厦的体积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吗?
是啊,有,一定有。
时间的关系,谜底下节揭晓!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三)》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洋葱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观看洋葱微课视频《看图猜物》
师:看完视频我们发现,只凭一张图片是无法判断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观看洋葱微课视频《根据正面摆小方块》
1、学生探究
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小正方体,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2)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3)还可以这样摆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2、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3、汇报自己拼搭的图形
(1)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
(2)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
(3)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
(4)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
(5)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
教师分别对各个学生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4、播放洋葱微课视频《摆小方块时的特殊情况》
师:大家现在想到的是不是一个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
师:像这样拿掉一个和两个小正方体,再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一下也是四个小正方形的样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一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交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教材练习一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教材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3页练习一的第3题:自己动手摆一摆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让学生观看洋葱微课视频,直观感受物体从各个面观察的效果。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这几个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把从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时有的学生感到很难。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是站在正面去看侧面的,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先让学生体验前后左右方向,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他描述的对不对?三角形绕点o旋转我们看得很清楚,因为点o没变,顺时针也很容易看出,你怎么知道它是旋转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第十册第27-28页,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能熟练地确定长方体各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3.能根据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情况,正确说出它的长、宽、高。
4.通过认识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2.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体
3.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课本28页)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麽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量一量每一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1.小组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觉与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①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2)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独自完成28页书中表格。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下图是用铁丝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1)——(2)题。
拿出数学书,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与质疑。
五、实践作业:动测一测你小卧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后再测算一下卧室各前墙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大?(保留整平方米)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影响身高因素的活动,初步掌握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能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大致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
2、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能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交流,感受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身高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我的儿子今年5岁,我预测到他将来的身高是185厘米,你猜老师是怎么预测的这个身高?你们一天天都在长大,你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猜想,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本节课通过谈话预测身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搜集资料,交流展示
1、你想了解哪些身高方面的问题?
2、确定搜集的问题:
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你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与成年后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
3、交流搜集资料途径及整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可下载、打印
4、教师呈现上网查询收集的资料:
男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分析交流
1、交流课前搜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高
2、根据公式推算爸爸妈妈的身高,并与他们的实际身高比较,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组选派代表交流。
3、试着分析影响他们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4、通过活动总结:身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摄取的营养及体育锻炼有关。
[活动课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算父母身高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9页“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差别。
教学难点:
正确地表示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成语游戏
1.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
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我先设计一个猜数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假,怎么分数也有真有假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2.看图写分数(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写出分数,师巡视指导,指明说出分数的意义。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引导学生将六个分数进行分类。
①学生分组进行分类。
②小组交流分类情况。
③组长汇报并说出分类理由。
第一种:三分之一、六分之五、四分之三分成一类,三分之三、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第二种: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六分之五、三分之三分成一类,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第三种: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六分之五分成一类,三分之三分成一类、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④教师用集合圈板书学生的分类。
⑤课件出示数学家的分类,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第一种分法。
5.精讲点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①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在数学上它们有一个名称叫真分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大,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③屏幕出示概念,学生齐读。
④找生列举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6.辨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
①小组讨论: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它们有什么特征?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相比,是大于1还是小于1呢?为什么?
②学生结合实物图分组交流。
③汇报、引导小结。
真分数﹤1≤假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然后引导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假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假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分层练习,巩固概念
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2/55/53/4这三个分数都是真分数。()
(3)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3.拓展练习
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让学生列举出所有分数,引导发现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也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
老师今天告诉同学们一个成功的秘密,想知道吗?(1/100的天才+99/100的努力=100/100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复习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六、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分母:2345678910
真分数个数:123456789
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5-26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8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08-23
数学教学设计:扇形11-11
用数学教学设计12-14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08-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