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4 16:39: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桥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的教学设计

桥的教学设计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桥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德育: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形象优美而又富的意蕴的语言。

  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2、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引导: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文章写了哪些桥?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明确: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研读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⑴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⑵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⑴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⑵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判断。

  4、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以下语句:(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精讲点拨。)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5、积累迁移:

  请同学们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6、课堂小结:

  桥是美的,但只有桥的美还不够。美是需要发现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太多的美被我们错过了。隔着河的两岸需要用桥来沟通,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来沟通。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地架好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心桥,同时,自己也要珍惜好这美好的青春,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7、作业设置:

  ⑴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全做)

  ⑵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A组同学负责查找)

桥的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⑴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约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⑴欣赏图片。

  ⑵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整体感知(约6分钟)

  1、提出默读要求:

  ⑴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⑵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2、 默读课文。

  3、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四、细研课文(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1、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⑵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⑶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⑷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⑸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2、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⑵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②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五、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2、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⑴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⑵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六、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1、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3、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①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③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布置作业

  (约2分钟)

  1、必做题

  研讨与练习一、二。

  2、选做题:

  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学生课后完成。

桥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台湾同胞的真情奉献

  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

  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万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小练笔.

  1、师: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2、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用笔写下来。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反复读文,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情感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随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展现地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师激情导语下,层层递进的有感情朗读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了床上,此时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得救了,一年后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桥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袭”等8个生字,会写“峡”等12个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凋零、几经辗转、空旷、奔波、同胞、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骨髓移植对于小钱的重要性,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的影响下坚持抽取骨髓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难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相信同学们对此也有所耳闻。今天呢,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另一座跨越茫茫海峡的桥,我们称之为“生命桥”。那么这座桥跨越了哪个海峡?又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吧!(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理解不了的词语、句子。教师讲解。

  2.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杭州市的小钱身患白血病,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冒着余震的危险向小钱捐献了骨髓。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点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分析重点语句,体会小钱的不幸。

  (1)初秋的杭州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然而一个18岁的年轻人却身患白血病,无暇顾及周遭的美景。明确: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是小钱却在承受着病痛,突出了人物遭遇的不幸。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寓意深刻,体现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尚未绽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机,令人叹惋。

  2.默读课文3~6段,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骨髓捐献过程的不易?从中感受李博士和台湾同胞怎样的品质?

  明确:(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两句话交代了抽取骨髓时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

  (2)“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经历过这场灾难,此时的青年或许已经受伤,也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他依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不得不被这位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青年而感动。

  (3)分析与李博士相关的句子。

  ①“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②“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③“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从“步履匆匆”“沉着”“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等词和短语我们不难看出李博士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感受到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质。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课文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也许,小钱是不幸的,因为他身患白血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无私奉献的台湾青年和医者仁心的李博士的帮助下,小钱得救了,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深层含义,结合句子“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看出,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也象征着海峡两岸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拓展延伸

  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听一首歌《爱的.奉献》。

  (五)小结作业小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海峡两岸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两岸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将来小钱和台湾青年得以相见,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和故事呢?据此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明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4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

  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

  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略)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提: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生2: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桥的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主要讲森林里的小桥给动物们带来了方便,可是暴雨冲坏了小桥后,动物们都很自私地等待别的动物来修,后来,两只大象用它们的鼻子搭成了一座象鼻桥,在这两只大象精神的感染下,动物们修建了一座新桥。故事有趣,可是篇幅较长,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读通课文就是一大难度。对于选学课文的处理,教材留给了我们老师更大的空间。在设计时更能溶入一些老师自身的东西。

  预设目标:

  学习生字:鼻、热闹、方便等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桥给动物们带来了方便。

  预设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学生发言大声。

  一、导入

  1、师:板书“桥”,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能给这个字找找朋友吗?

  2、桥的朋友可真多呀!森林里也有一座奇怪的桥,叫“象鼻桥”,板书“象鼻”。齐读课题,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打开书161页,老师读给小朋友们听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醒拿书姿势

  2、小朋友们都听得入迷了,那你们也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你。规定的时间看你能读几次,可以用手势来表示。

  3、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会读吗?逐一出示“热闹、方便、感动、惭愧、齐心合力”。同时注意提醒“热闹”可读轻声比较好听,“齐心合力”提醒读得整齐些。

  4、词会了,那故事会读吗?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基本读正确了。小朋友们,森林里有条小河,河上有座桥,河两岸住着很多小动物,你们瞧,都有哪些呀?出示“小猴、兔子、狮子”等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2、这些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出示“来来往往”,指名读

  ①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②谁知道“来来往往”是什么意思?

  ③这些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会做些什么事呢?发挥想象说。

  书上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到书上找,出示“摘野果、采蘑菇、走亲戚、看朋友”,指名读,提醒轻声。老师这儿也罗列了几个,出示“捉虫子、练跑步、忙巡逻、拔萝卜”

  ④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做着各自的事情,小桥可真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再读“方便”一词;小桥这儿每天有这么多的动物来来往往的,可真——热闹,再读“热闹”一词,书上可比这还热闹,是怎么写的呢?出示:“可热闹啦!”对比着读,体会书中感叹句的味道。那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过热闹呢?

  ⑤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小桥那儿的热闹。

  四、小结,激起下节课的欲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你听——播放音乐: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的声音,这暴雨冲坏了小桥,没有了小桥,动物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接下来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往下学了,下课!

  教学反思:

  课前考虑的东西很多,总想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的语文要给他们点什么呢?在这节课里我努力把我的想法,我的观念渗透其中。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想学生所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用自己的语言,体态亲近学生;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用男女比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

  二、识字是首要

  新教材的这种认写分离的编排,我想每一个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会惊叹一年级孩子的识字能力。对于生字,这篇选学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在课后罗列出本课要学的生字,那我又是如何来确定本课要学的生字的呢?其一是我自己通读全文,细心寻找出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生字;其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把本课的关键词“热闹、方便、感动、惭愧、齐心合力”作了生字来展开教学。课标中提到:一年级识字要求学生要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识字。所以在教学时,我多次出现那几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后拎出来,学到一半时又拎出来读、理解。让学生不仅会读,还体会其义。

  三、语感是任务

  我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当成是我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感的形成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每节课中抓住一两个点,有意识地训练,成了我每节语文课必须设计的一个环节。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抓住了引导学生读轻声和“可热闹啦!”这句感叹句上。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有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还行,但在教学上,感觉点抓到了,但还不够抓得实。

  看来在以后上课时要改变一下,自己不能急,要再沉稳些。

桥的教学设计7

  【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在我国的东南海上,有一座美丽而富饶的岛屿,它也堪称我国的第一大岛,你们知道是什么岛吗?

  (中国台湾岛。)

  2、对,是中国台湾岛!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两岸人民的亲情血浓于水,虽然有一些险恶势力妄想称,但这丝毫不能阻隔两岸人民的深情,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受海峡两岸的深情。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

  3、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4、分组学习讨论。

  5、全班交流:

  ⑴ 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⑵ 分段读课文。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三、自主阅读,体会感动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台湾与大陆之间真实故事,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感动,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大家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然后交流。

  学情预测:

  (学生可能提出的体验点。)

  ⑴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余震中随时会有危险,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没有为自己着想,只想着快点抽取骨髓。)

  这段中的“突如其来”是什么意思?面对突如其来的余震,李博士和捐骨髓的青年为什么还这样沉着,安定?

  ⑵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对白血病,唯一救治的办法是骨髓移植,小钱能找到合适的骨髓,令人感动。)

  ⑶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捐出骨髓,挽救小钱的生命,令人感动。)

  ⑷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李博士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为了挽救小钱的生命不顾劳累,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3、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以上体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感悟。

  四、总结

  在救助小钱的过程中,有许多感动我们的地方,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出我们的感动之情吧!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在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

  二、走进文本,感受生命之危

  1、自由读课文1~2段,读后说一说此刻你眼中的小钱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交流。

  (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只有18岁,患白血病,生命垂危)

  3、出示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4、教师引导:

  ⑴ 感悟18岁:同学们,你们向往18岁吗?在大家眼中,18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8岁是走向成熟的年龄,18岁就属于成年人,18岁正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⑵ 引导感情朗读:18岁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然而小钱却……(引导学生读描写小钱的句子)读到这里,你的 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⑶ 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即将凋零”的含义。

  (读出“痛心、惋惜”的感情。)

  ⑷ 带着对“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的理解,再读描写小钱在病床上的句子。

  5、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痛心、焦急。是呀,对白血病这个难治的癌症,唯一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大约在十万人里才能找到一个,也就是说救治小钱的机会只有十万分之一。这对于才18岁的小钱来说,怎能不让人痛心、焦急?小钱能得救吗?

  三、自主阅读,感悟两岸深情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有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等待抽取骨髓,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他在捐献骨髓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2、生自由读课文。学情预测:

  ⑴ 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⑵ 家人知道后会反对;

  ⑶ 此时有余震发生。

  3、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位青年放弃捐献骨髓,但他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读课文4~5段。

  (自由读,指名读。)

  4、引导换位思考:

  我们知道,捐献骨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捐献骨髓会影响自己的健康,难道中国台湾青年不担心吗?而此时正有余震发生,他不怕吗?假如你是那位中国台湾青年,此刻你是怎样想的呢?

  5、师深情朗读: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6、指导朗读:

  这位捐献骨髓的青年,不知道他的家人在地震中怎样了,也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同意他捐献骨髓,更没有担心正在发生的余震,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抽取骨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决心!小钱能不感动吗?我们能不感动吗?把我们的感动之情读出来吧!

  (有感情地朗读3~5段。)

  四、合作探究,领悟桥之含义

  1、在大陆,有一位青年急需骨髓,在中国台湾,有一位青年捐献骨髓(画图板书),是谁在这茫茫的海峡上架起了桥,让这救命的骨髓到达大陆?

  (?)李博士等

  小钱──中国台湾青年

  (李博士,医护人员,朋友,父母,为小钱的病努力的人们等)

  2、在这些人中,课文重点写了谁?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李博士为救小钱,付出了许多努力?结合句子理解 “沉着”“奔波”等词。

  4、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表:

  9月22日早晨7点 抽取骨髓

  9月22日上午 从中国台湾赶往香港,再到杭州(历时十几小时)

  9月22日晚上 到达杭州,连夜做手术

  看到这样一份工作表,你想到了什么?

  5、这位李博士就是中国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6、救助小钱的过程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过程,除了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有海峡两岸的很多人付出了努力,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关心,所以,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海峡,尽管还有一些人为的阻隔,中国台湾和大陆还没有通航,但还是不能阻隔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正是海峡两岸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⑴ 现在,你对这座“生命桥”有什么新的认识?

  ⑵ 你是怎样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的?

  ⑶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中国台湾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大陆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世界人民说?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想感情

  1、一年以后,小钱康复了,假如有一天他和那位捐骨髓的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进行大胆的想象。

  3、自由表演。

  4、你认为这个场面感人吗?请把这个场景描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最后,文中设计了几处引导想象的地方,如“小钱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你想对中国台湾人民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桥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领悟作者分两个不同地点交代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10分钟)

  谈话:《撘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发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让我们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感受两岸同胞的骨肉真情。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跟着老师写:“跨”注意左窄右宽,“海峡”的“峡”山字头要靠上写,这样才平衡,才美观,最后一笔是捺,捺要讲究一波三折,这样写出来才漂亮,“桥”左边“木”字旁的捺变成了“点”。右边的一横要穿插到木的点之下,汉字讲究的穿插填白。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会说:为什么是生命桥?和我们普通的桥有什么差别?生命桥到底指的是什么?跨越海峡又是怎么回事?教师相机在课题的疑问处画上“?”号。

  自由读课文,看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哪里,出示课件,给学生指出杭州和台湾,理解“台湾海峡”和“跨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生命桥到底指的是什么,学完课文就十分清楚。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同学们这一次大声读课文,听清要求: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要拼读一下括号中的读音;句子要读通顺,读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3分钟)刚才哪个字你不认识,通过你的练习读准了;哪句话不是太好读,通过你的练习现在读通顺了。(6分钟)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字音,长句子教会学生断句,断句时注意以每个词为一个单位。注重逗号和句号之间的停顿。(3分钟)

  3、(20分钟)刚才同学们联系的好多词语都在大屏幕上,要求会认的词“凋零,含苞,袭击,空旷,暂停,满怀着,身躯,静静地,骨髓移植,血脉亲情,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学生先读一遍,开火车读。第二次注意红色的字体挑读,第三次直接读生字,全班先齐读,哪一个生字你认为很难读,但是现在记住了,来吧,给大家介绍你的好方法可以吗?多找几个同学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

  4、会认的字大家掌握的这么好,那么会写的生字呢,相信大家一定表现得更好。来,开始吧!大屏幕出示会写的字,先读。挑一个难写的字吧,我们大家一起来写,好,大家看,我要写了,我先要看一看书,这个字到底该怎样写呢?我发现袭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龙小,下面的衣大。开始吧!要先读:请翻看书108页读一读生字。来,谁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教师相机板书生字。“皙”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一个字,我来挑,你来写,谁敢来挑战老师。拿着你的书来吧,湾。学生在练习本认真地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边点评。组织纪律:x个同学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写完之后能马上坐。

  三、谁能给其中的“湾”和“脉”组词,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学生说:血脉亲情和台湾。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一课讲了什么吗?用这两个词语,如果想不起来,可以再看看读读课文,想一想。

  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最感动。(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进行,没有时间可放到下一课时。)字典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温故知新(5分钟)

  “袭击,台湾,海峡彼岸,血脉亲情,骨肉同胞,移植”听写之后改正。同学们,什么是“血脉亲情”?什么是“骨肉同胞”?课文中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找到答案。(血脉亲情:形容有血缘关系的人,感情非常深厚。

  骨肉同胞:指的是亲生的兄弟姐妹。

  二、 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提出要求,不指读,不出声。找到你最感动的地方,在旁边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阅读批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时刻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先说前面,最后再感悟结尾段。全班学生交流感悟时,做到由浅到深,最后感情升华。)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没有多媒体)

  孩子们,这里有几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哪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什么“凋零”,(我们通常指的是…)?(生命之花)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呀,含苞的花朵的年龄,18岁的生命就要凋谢,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情况的……(学生说),我们的心在…(揪痛),我们的心在…..,怎么不让我们心痛?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学生说)孩子,想想,这个18岁的年轻人心里在渴求着什么?对,渴望着生。“唯有…..才”,再读着这句话,你的心中的感受呢?此时,我们的心中有许多情感,对小钱的……,让学生说,对生命的…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把你的感受送回到句子之中,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就在昨天,一场李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袭击的片)

  为什么要出示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袭击”?抓住“袭击”,通过幻灯片,7.3级带来的灾难,让学生通过画面直接理解“袭击”的含义。地震袭击之后还会有什么危险地情况呢?

  (3)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有片)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文章之中有两个“静静地”,找到所在的句子。第一句,这里又出现一对反义词,“苍白和红润”,苍白说明…?(小钱身体虚弱),所以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静静地”外表之下,小钱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期待着……(中间穿插上期待着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看第二句,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候?(非常危险的时候,余震之中,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们为什么如此呢?再看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20xx年xx月xx日早晨,小钱正满心期待骨髓移植的时刻)所以这个时候尽管余震时时在发生,尽管时刻都会处在一种危险之中,但是他们呢,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所以读“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能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所以读“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所以从“沉着地”这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安慰,高尚的医德),从“静静地”这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那位青年的……(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所以那个台湾青年才如此……(镇定),才如此……(沉着)。由此我们对他们感到无比的……(敬佩),再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学们,文章讲到这里,你理解什么是生命桥了吗?……对,是李博士,是台湾青年,是两岸许许多多关心小钱的人,是他们的爱心为小钱搭起了生命之桥,重新点燃了小钱的生命之火。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师板书:爱。音乐起,教师范读最后一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小钱祝福,让我们永远铭记并传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吧!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也许,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结课,沉淀下的是爱!

  这座生命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下一个字,(课件出示)爱!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桥的教学设计9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用玻璃,甚至纸或盐造成的桥,让人感慨人类指挥创造了如此杰作。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何8个生字。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语

  1、提起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还都在桥上走过。有了桥,人和车就能方便的通行了。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呢?(高架桥、立交桥、天桥、九曲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外白渡桥)

  2、真不错,同学们都是有心人。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今天老师和大家要一同去观摩一些与众不同的桥,它们有着许多奇特的地方,有没有兴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打开书本,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

  交流。(出示:玻璃桥、纸桥、盐桥)

  2、你们觉得为什么要称这些桥叫奇妙的桥?

  交流。

  师:是呀,奇就奇在造桥的材料上了(出示;材料)通常造桥的材料有哪些呢?

  3、(出示:第一节)引读:平时我们看到的桥材料很普通的,有(木头、石头造的桥),有(水泥造的桥),还有(钢铁造的桥)。

  相比之下这的确是三座奇妙的桥。

  4、现在就请你挑选一座你认为最奇妙的桥,将它介绍给你的同伴。

  出示:

  自学提示:读读课文,划划句子,说说感受

  5、交流。(出示图片)

  玻璃桥:你们知道18吨有多重吗,相当于500个学生的重量。

  纸桥:你们看两三吨重的汽车能安然无恙的驶过纸桥

  (出示动画)

  盐桥:这就是火车在盐桥上行驶的情景,请看(出示动画)

  多么壮观的画面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读好句子。(出示句子)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你们对这些奇妙的桥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1、我想知道特种玻璃是一种怎样的玻璃?怎么会那么牢固?

  2、盐桥是用盐造成的,如果下雨不是要融化了吗?

  3、纸怎么能造桥,想不通?

  4、世界上还有哪些材料奇妙的桥?

  2、同学们问的好,老师也想知道,刚好最近我们学校建立了一个信息库,里面搜集了大量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不如我们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答案。别忘了带好笔和纸。

  学生浏览网页。

  3、解决问题

  刚才提问的同学有没有找到答案?

  1)、介绍夹层玻璃的特性

  2)、盐桥的特性

  3)、纸桥的特性。

  4)、介绍其他的桥

  4、老师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两座桥,出示:(同一版面)

  a、赵州桥图片及文字(大约在1400年前,石匠李春用大石块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这座桥的设计很特别,在桥下的大拱两旁,还各有2个小拱。这样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减小了洪水对桥的冲力,所以,赵州桥一直能保存到今天。)

  b、南浦大桥图片及文字(南浦大桥是斜拉桥,这种桥有许多粗粗的钢索斜在桥面上,这些钢索一头连着塔柱,另一头将大桥主梁紧紧拉住。斜拉桥有了这些钢索,能把大桥的重量都压在塔柱上,这样,就不需要用很多桥墩去支持大桥了。)

  指名读,这两座桥奇妙在哪里

  交流:结构。引读两座桥奇妙之处

  小组做实验,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纸桥的载重量?(纸片折叠成w形,或拱型)实验证明纸的形状变化后它的载重量就会大大增加。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

  1、今天大家收获不小,了解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桥,增长了许多关于桥梁的知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也来设计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桥呢?课前请同学们进行了畅想,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智慧果实?

  2、交流

  五、总结课文

  桥梁是人类珍贵的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如果世界上没有桥,那人类社会将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也不会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桥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4、 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欣赏桥上附着的文化及其内涵。对收集的大量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从中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①桥的专业知识;②桥与文学;③桥与艺术;④未来之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自习课上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2、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尤其是搜索引擎,如:

  雅虎:(http://www.yahoo.com.cn)、搜狐:(http://www.sohu.com)、

  百度:(http://www.baidu.com)、古歌:(http://www.google.com)

  3、教师制作webquest,用网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然后做成网页、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同学之间利用Internet提供的E-mail、BBS、聊天室等交互手段互相展示、交流,共同获取知识,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生成的学习结果进行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展示及综合性评价。以下是本次综合性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明代大艺术家董昌其说过: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桥,作为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自然也具有了诗的意境。桥之美,美在其万千的姿态;桥之美,美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桥之美,更美在其跨越时空的气度与襟怀!今天就让我们把近一个月来对桥——这一集力学、数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体的充满迷人魅力的建筑物的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作一下汇报和展示。

  二、展开活动

  第一章 青山隐隐水迢迢——桥的建筑之美

  师用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桥,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建筑物,它具有怎样一些特点?

  (二) 中外桥梁在建筑材料与风格诸方面有哪些异同?试举例说明。

  (三) 就单纯的建筑物而言,你还有什么独特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刚才专业组的同学带我们认识了桥表面的庄严与沉默,但我们觉得桥不只是硬邦邦的木头和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架构出的空洞的躯壳,我们觉得她是活的,她一直在历史风尘的背后饱含沧桑地微笑着、注视着、守护着、传承着,此刻,让我们穿过桥坚硬冷涩的躯体,去感受她迟缓却沉稳有力苍老却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吧。

  第二章 玉人何处教吹箫——桥的文学之美

  师用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桥,不仅是一种具实用价值的建筑物,它还是文学美的凝聚,你觉得它与文学的渊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 你可否从文学的角度与同学进行互动?

  (三)你能演绎桥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吗?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桥,她俯瞰历史的波涛汹涌,倾听时代的稳健步伐,她随和成一条直线,谦卑成一弦弯弓,但正是这种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包容一切的气度使桥具有了无比优雅与从容的美。

  第三章 疏影横斜水清浅——桥的艺术之美 小组代表:柯梦霞

  师用幻灯片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你领略到桥的风采,品味到桥的神韵,感受到桥的喜怒哀乐了吗?用你的作品来展示一下你所触摸到的桥的灵魂。

  (二) 桥的灵魂实质上是人类灵魂的折射,人类灵魂有多高尚,桥的灵魂就有多耀目。请你谈谈对“人”之于“桥”,“桥”之于“人”的关系的理解。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踏上现今坚实的桥面,我们遥望到了岁月尽头斑驳的桥的背影,对于未来的桥,我们更是心存幻想与憧憬。

  第四章 自此改名为折柳——桥的设想之美

  让学生在网络上展示自己设计的桥梁,并陈述设计思路,其他同学可作评价。

  三、教师总结

  1、 今天,在短短的四十余分钟时间里,我们携手从桥的这头走到了桥的那头,我们不敢贸然地说我们已读懂了桥,进入了桥的灵魂深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已与桥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已隐约地听到了桥的心跳,但这些心跳声并不都沉稳有力,古桥的生命,已很羸弱(点击古桥遭破坏图片)此刻,你定有话要对桥倾诉,请说出你心底的那一句话……同时,一节课上我们很难将渊源千百年的桥文化一一尽述,为此我们做了一个桥专题的学习网页,汇编了一本有关桥知识的册子,供大家详细地了解桥方面的有关知识。

  2、 自创诗展示 我觉得看桥,就是看岁月荏苒,看历史沧桑;读桥,就是读一种文化,读一种境界。在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心有所感,写下了一首小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点击图片,配乐朗诵,在乐音中结束本课)

桥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彩虹桥美丽奇特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录像,想看吗?(多媒体出示彩虹图)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看它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彩虹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彩虹桥)

  你知道“七彩”指的是哪七种颜色吗?介绍科普知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8页,自读一遍课文,并把生字圈出来。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3.出示带生字的.词,指名读。

  4.开火车,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问题?

  2.逐段指导朗读。

  “丝绸结成的桥”感悟七彩桥给人的轻盈飘逸的感觉。

  “倾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瀑布倾泻的样子。

  让学生做一做摘星星的动作,你准备用摘下来的星星做什么?

  3.你想到七彩桥上去看看吗?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什么?

  4.配乐自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景象。

  四、拓展:

  把你看到彩虹后的想法说给别人听,然后再画下来。

  七彩桥

  石榴花姐姐在空中画上红色,

  桔子阿姨又添上橙色,

  向日葵姑姑添上黄色,

  小草妹妹添上绿色,

  大山爷爷添上青色,

  大海公公添上蓝色,

  葡萄姑娘添上紫色。

  啊,七彩桥当空架,

  天空更美啦!

桥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促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如: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心中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余震不断,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知道什么?当小钱得救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这些说话、写话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说写中学生的体验融进了精神和灵魂,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真正由“文”走向“人”。

桥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领悟作者分两个不同地点交代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引入,调动情感: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姚明吗?他是国际大球星,身价上亿。在去年9月4日,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姚明,你是真捐呢,还是作秀呢?

  姚明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

  记者又问:如果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呢?

  姚明反问: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

  学生听后,畅谈感受。(生命高于一切;比赛可以重来,而生命却只有一次;生命是金钱不能估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感人文章,出示并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海峡指哪儿?(台湾海峡)你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生字词语

  2、在海峡两岸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

  3、出示关于白血病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品文悟情。

  (一)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之花刚要绽放,就面临着凋谢,然而他有多么渴望活下去呀。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特别打动自己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

  反馈:

  1、“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即将”的意思;(将要;马上要;马上就要)

  ◇理解“凋零”的意思;(花儿枯萎;花儿凋谢)

  ◇理解“即将凋零”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钱快要死了;小钱像花儿一样随时都可能凋谢)

  ◇我们以前学过成语“含苞未放”“含苞欲放”,指花儿还没有开放,理解“含苞”在文中的意思(小钱很年轻;小钱还没有成年,他只有18岁呢。)

  师: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小钱呢……,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身同感受,对即将消逝的美好生命油然而生痛惜怜悯之情。

  反馈: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联系上下文理解“几经辗转”,感受找到合适配对的骨髓费了很多周折以及小钱经受了多次绝望的打击,才迎来这生的希望。

  (二)走进台湾,危急中感受人间真情。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拯救行动,然而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重摇晃。骨髓能不能顺利到达呢?手术能不能保证成功呢?让我们走进台湾那一头,看看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4、5小节。

  1、在学生回答中进行梳理。(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

  2、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无奈,是等待。在这样的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做呢?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

  3、是啊,此时此刻,他只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尽快地流淌到那个等待挽救的生命,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4 、指导朗读,读出台湾青年的善良,无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台湾青年,还有一个人也在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着,他是谁呢?

  二、自主学习

  自由再读3至6自然段,找找李博士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的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三、交流点拨:

  1、两岸奔波,感受高尚医德。

  研读李博士的动作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感受人物品质。

  (1)其间,有个了不起的人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他就是李博士。请同学们划出描写李博士的句子,自己读好。

  (2)理解步履匆匆:“履”在古时候就是鞋子,那么“步履匆匆”呢?

  (快速行走;急匆匆地走)

  (3)“奔波”在文中的意思

  (就是来回奔走;忙忙碌碌地在大陆和台湾不停地奔走。)

  (4)从这三个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上,你读出了什么?

  (当时时间紧迫,李博士在和时间在赛跑;我觉得李博士是一心为病人着想;李博士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2、出示骨髓时间移植表,感受争分夺秒

  ◇这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李博士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帮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吧!

  四、融情朗读,感受生命的喜悦

  ◇同学们,当医院手术室的门禁闭的时候,大家都在焦虑地等待着,殷切地期盼着。这时手术室的门忽然打开了,告诉了大家一个好消息:小钱得救了!你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融入你们的那份感情,自己试着读最后一自然段,用心感受文中语言流露出的那份真情。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同学,和他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同学。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怎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父母,为他担惊受怕、操碎了心的父母。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这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五、创造生命桥

  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努力和爱心,架起了这座生命桥。同学们,这些词语就像这段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它们见证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感人的一幕,请你任意选择下面的一个词语为题,写一段话,写出词语背后感人的情节:

  静静余震步履匆匆沉着奔波

桥的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

  (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⑴ 第8自然段。

  ⑵ 第10自然。

  ⑶ 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2、23自然段。

  ⑴ 揪、吼、凶和推矛盾。

  ⑵ 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 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⑵ 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⑶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桥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谁想读一读课题?

  1、学生读有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可怕。

  交流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想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六自然段,以感受村民的惊慌,恐惧、 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3、感受老支书的壮举

  思考:就在这性命忧关的时刻,一位老英雄挺身而出,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请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全班交流。

  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说明了他具有什么精神?

  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发学生结合文中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照读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6、感悟表达手法

  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桥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桥》教学设计12-14

《桥》教学设计(15篇)12-06

桥之美的教学设计11-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0-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

《散步》教学设计10-26

《阳光》教学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