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设计1
学习
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重点
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采取的分节描述这种结构形式。
教法
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课前
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的《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独特的草原。
2.播放幻灯片,感受草原之美。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法导航
1.默读课文,勾画课文生字词。
2.对课文进行批注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楚楚,女,196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读准字音。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
黔贵()踱步()铸成()嚼草()
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
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3.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草、云、花”的?
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课文第1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播放幻灯片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给学生讲清学法。
提出问题,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学。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指名口答、纠正、讲解明确。
观看幻灯片,感受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掌握具体学习方法。
利用练习册的导航塔了解作者。
划出文中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划出关键词。
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以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交融。
教师点拨: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
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点拨: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强调: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
3.阅读第3部分,思考: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
教师点拨: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练习:1.朗读课文。2.练习册1—4题
板书设计
胖草——恣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集体订正、点拨、评价。
布置作业,讲明要求。
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做标记。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朗读课文
书面作业
作业
设置抄写生字词语三遍
教学
反思等级评价
(A/B/C/D)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电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1、自由读课文:
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3、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汇报:
2、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
3、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分组讨论;
(2)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4)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湖水图片、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整体感知,独立思考,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12 草原。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草原》。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辽阔的草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是一节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以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为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作好铺垫。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2、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旋律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体验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
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
听:播放《牧歌》。
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再听:再次播放《牧歌》。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X│X·X
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
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
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
教师补充:……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
生:通过谈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及延伸
1、升华
师:通过学唱和欣赏,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
生: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师: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
2、延伸
才艺展示
师: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家愿与老师一起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我们对草原民歌以及家乡的热爱吗?
师、生进行才艺展示。
知识拓展
师: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教学反思
当前,流行音乐冲击着学校的音乐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通过《辽阔的草原》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注重音乐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探究、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反应强烈。
4、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草原》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 、5 、6”三个音。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 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 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 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
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节奏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及律动表演等形式参与歌曲表现。
2、在演唱、听赏及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美,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对草原及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喜欢的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cai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筷子、双响筒或小竹筒
教学过程:
一、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导入
师:“小朋友们,草原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你们想看吗?”(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看了舞蹈,你们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他们最喜欢干什么吗?”(骑马)“那里的小朋友最喜欢骑马了,那里的小 朋友个个都是草原小骑手。”
二、聆听乐曲《赛马》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小骑手们一起到草原上去赛马”
“小朋友们!合着音乐扬起你们的小马鞭!”(播放乐曲《赛马》)
三、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带着问题听歌曲
“小朋友们,《赛马》的音乐好不好听呀?草原上还有更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看着歌词听歌曲,听完之后,谁能说说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最会干什么呢?”(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学生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蒙古族小朋友最会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
2、在动作表演中感受节奏
“下面老师做一个动作,你们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拉弓射箭)”教师表演:“大雁见我绕道飞呀,黄羊见我躲着走,我是草原——小射手。”
“谁愿意上来表演小骑手呢?”(学生表演,老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伴奏)┃
“老师还想当小摔跤手,谁上来跟老师比试比试?其他同学为我们加加油!”
在表演中我们接触了两种节奏:
一种是马蹄声节奏(双响筒)× × × ×┃ × × × ×┃
一种是加油的节奏(铃鼓)× ×┃× ×┃
用双响筒和铃鼓练习这两种节奏
3、有节奏的念歌词(第一段跟老师念,二、三段试着边念边敲)
4、熟悉旋律
(1)教师范唱曲调(介绍下滑音)
(2)用“ɑ”音模唱曲调
(3)弹舌模唱(用“弹舌”的方法模仿马蹄声,模唱曲调)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体会歌曲速度及情绪
(2)引导跟琴试唱二、三段
6、练唱歌曲
(1)跟歌曲范唱练唱歌曲
(2)尝试用不同力度唱(创设音乐情境“小骑手由远到近”)
(3)师生接唱
(4)分角色唱(小骑手队、小射手队、小摔跤手队)
四、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小组讨论、创编
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2、集体展示、评价(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表演、评价)
小乐器组、舞蹈组、策马扬鞭组…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跟老师一起跳舞。
五、拓展、听赏草原的歌——《天堂》
课件播放歌曲《天堂》,教师小结:“这堂课我们一起随着小骑手在音乐中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小骑手的欢乐,在小骑手的心中草原就是人间的天堂,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在歌声中让我们和草原说再见!”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草原上》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10
音乐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热爱生活和具有鲜活个体的摇篮。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课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聆听:《挤奶舞》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挤奶舞》、《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感受绿色草原特有的生命活力,体验蒙古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乐曲情感。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探究草原的同时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草原的美,锻炼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能够用语言、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唱、跳、说、画来体验蒙古音乐、表现蒙古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聆听,教师表演舞蹈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感知与体验)
1、通过教师的舞蹈和民族服饰设问引入
2、感受草原风光
3、为画面选择合适音乐
仔细聆听,(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段音乐的情绪,同时用动作做适当提示)
学生选择并说说理由
1、导言:我们接下来要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去欢快的舞蹈了,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跳吗?
初听:在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律动
老师把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硬肩”“笑肩”“挤奶”然后分小组进行表演。
师:挤奶时大拇指要立起来…挽袖…“硬肩”是蒙古舞里最常用的动作…高兴时会用“笑肩”
3、表现复听: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四、编创与活动
导入:用多媒体出示画面,给学生介绍蒙古族的运动项目。
1、出示课件,体验民俗。(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想不想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呢?
2、动作创编与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请几位同学进行摔跤、射箭、骑马的表演,并为动作配音响。(象声词)
(生分组兴致勃勃地进行即兴模仿和表演)
师:请一组小朋友为参加比赛的蒙古族勇士们送点喝的。送点什么比较好呢?(启发学生说出马奶)
师:请这组的小朋友开始挤马奶的表演。
3、为动作找相应的节奏。
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看一看歌谱。有哪些节奏和刚才我们练习过的摔跤、挤奶、射箭、骑马的节奏是相同的?它们分别出现几次?
师: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并在电脑上点击出)
挤奶摔跤射箭赛马
XX XXXXX — X·X
哒哒哒哒刷刷嘿—嗖·啪
4、出示课件四幅画面师选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
出示课件的四幅画面(摔跤、射箭、赛马、挤奶)。师选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表演时,用《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伴奏,让学生和着音乐节拍作出表演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形象)
五、歌曲表现(想象体验,创造表演)
1、变换演唱形式
2、(引导学生在其他学生唱时,为他们伴舞或伴奏)
3、师生齐唱共舞。
师:刚才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甜美的歌声来表现了大草原的美,那你们想想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美丽的大草原呢?小组讨论。
4、师生共绘“草原图”,表现草原(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小组展示评价。
5、小结
导言:同学们非常的出色,歌曲唱得优美动听,那你们能不能听着音乐表演呢?
(1)随着音乐自由表演歌曲。
(2)分小组创编动作,互相表演,互相评价。
(3)音的高低:学生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安静下来,结合学过的歌曲的旋律进行此练习。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形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舞蹈、表演、朗读、游戏、律动、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草原上的盛会》重点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两项活动:摔跤比赛和骑马比赛。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条理清楚,文字优美,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蒙古风俗,必须通过朗读、观看、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流利读文,了解“那达慕”盛会。
难点:为什么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谈话导入:
1、师:看,一棵棵小松树坐得多么笔直挺拔,那老师送就给大家一首歌,请竖起你的
小耳朵认真听。(播放音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小节)
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中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相机出示词语。
骏马草原牛羊鲜花彩蝶百鸟碧水晚霞牧羊姑娘
2、师: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知道画的是哪里吗?
对,这首歌曲就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去过草原吗?请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说你眼中的草原。
生:练习说话,师相机丰富语言,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也可背诵《敕勒歌》)
师评价:看,同学们,语言是有生命的,你们用寥寥数语就为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其实,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盛会。
“盛”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多音字,sheng盛会,cheng盛饭。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看看这——(补全课题“上的”)
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学盛会:
1、师:(点击课题:盛会)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盛大的集会。
师总结:看,这种给每个字组词的方法叫扩充解释法,这是我们解词常用的方法。
2、师:那么,本文的盛会指什么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自由
朗读1-3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任务条)。
填空:“草原上的'盛会”是____,这是____(填民族)人民的盛会,举办时间是____,会场设在____,每年举办____次。
3、师:合作力量大,我看到很多同桌已经完成了任务。
生:汇报填空,随机解词。
(1)“那达慕”:
师:关于那达慕,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生:这是蒙语,娱乐、游戏。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生: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
师:你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2)“蒙古族”:
A、出示课件:蒙的多音字带组词
B、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它吗?请你介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生:这是一个游牧民族。
生:他们住在蒙古包里。
生:他们以奶和肉类为主。
师:对,这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3)“盛夏或初秋”:(注意:不能是一次,题目问的是具体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被称为?
生:黄金季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个季节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
师:(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出示句子: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
请你来读一读?他读得美不美?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从中可以看出草原有三好: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这正是——黄金季节。
(4)“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
师:“水草丰美”和前文中的“草绿水碧”的意思相同,语言之美就在于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开阔”吗?(生汇报),开阔有几种解释,我们来看看:
A、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B、思想或心胸宽阔。C、使开阔。
我们把“开阔”这个词语带到句子中看一看,应该选择那种解释呢?
(带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
a 、旅行可以开阔眼界。(使开阔)
b、雄鹰在开阔的天空中翱翔。(面积宽广)
c 、哥哥是一个思路开阔,性格活泼的人。(心胸宽广)
学法归纳: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读书时应该开动你的小脑袋多思考,多归纳。
师:那达慕的会场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句子:“那达慕”会场设在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星罗
棋布地镶嵌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既壮观,又漂亮。
练读句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录音笔放给孩子听,你认为哪里还可以读的更好?)
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看,碧绿的草地的上蒙古包像什么?
(像夜空中的小星星,像棋盘上散落的棋子)
这就是“星罗棋布”。注意: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星星和棋子本身。
积累运用:“既壮观,又漂亮”写的是哪里?(会场)本句省略了主语。
请你用“既......又......”练习造句,注意把话说完整。
(5)“一次”:
师:你从文中哪个词语提炼出来的?(一年一度)ABAC结构词,你还会哪些?
学会积累,真棒!
(6)小结第一部分:
师:看书2、3自然段,请男女生合作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些情况?
生:时间、地点、(相机板书)
三、抓重点词,介绍盛会:
师:那么,这盛会的精彩之处在又哪里呢?(出示课文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6段,画出重点词,请你做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情况,同桌练习。
(1)汇报词语:摔跤彪形大汉身手不凡
骑马拿手本领有老有小
相机解词:彪形大汉——身材特点:魁梧强壮
学习生字:汉,学生汇报,指导书写。
(2)相机出示视频,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
注意导游词和记者报道用语上有什么不同。
相机提问:你好,导游,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学生汇报:因为骑马、摔跤是拿手本领。从小就在马背上摸爬滚打。
(3)生:齐读4-6段。
师:这是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方面?(板书:项目)观看了这样的那达慕盛会
你的感受是什么?“精彩极了”(板书)
四、总结拓展,深化爱国:
1、你知道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
《草原》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
②。 ×。× ××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
②。 ×。× ××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教案 ) 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
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15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来感受草原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美,这其中与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学在前面一课时就已经让学生有了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课的重点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实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很分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分别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从课文和画面入手以各种景美作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草原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孩子们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三、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过度上,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原意是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12-17
草原教学设计06-29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10-27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草原》教案12-05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
折叠教学设计12-10
《画风》教学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