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3 16:39: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黄河》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成为某一方面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学习我们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上节课,有同学问,一个普通的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指名说、出示、齐读末句

  二、体验黄河的壮美

  1、“惊涛骇浪”你知道这是怎样的浪涛?给你什么感觉?

  2、那又高、又大、又凶猛的黄河看得作者袁鹰胆战心惊、提心吊胆!那么,什么使作者胆战心惊,他又为什么提心吊胆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3、交流!

  (1)作者为什么胆战心惊?(出示句子)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3)见过黄河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一下母亲河的雄姿。

  播放录像。

  师: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心潮起伏,感情激荡……

  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天都是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

  (4)让我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读出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三、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1、是呀,这样的黄河怎能不让我胆战心惊!而我又在为什么提心吊胆呢?再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2、交流:

  (1)谁先来读读你找出的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太小太轻了,在那么险恶的黄河里,实在是太危险了,只要一个小浪头都可以打翻它了。

  师:说得不错,可我听了你的朗读感觉这羊皮筏子还不够轻、不够小。你愿意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进步很大,点出“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整个儿”,这么一读,就让我们感觉到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越发显得小而轻,还有谁想读?

  生:读。

  (2):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那么小的羊皮筏子上还坐六个人,危险就更大了。

  生:我也从这儿感觉到很危险,我真担心他们会不会沉下去。

  师:真危险哪!你能读出这种危险来吗?

  生1、2:朗读。

  师:我建议你把“五、六”连在一起读,再读一次,体会一下是不是更好。

  生1、2:朗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听出了你的惊异,听出了你的害怕!

  引读: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读到这儿,你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我好像看到六个小黑影,一会儿被波浪送到半空,一会儿又坠到谷底。

  师:这六个人坐着羊皮筏子就如一片树叶在黄河的风浪里穿梭、颠簸,你看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多惊险哪!真让人心惊肉跳,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诗,这真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呀。

  (3)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危险?

  生: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居然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真让人提心吊胆。

  师:如此悬殊的对比,谁都要为它捏把汗。

  3、小结:作者初次见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是胆战心惊,再远远望见激流里鼓浪前行的羊皮筏子,感到新奇而又担忧;再仔细一看发现那筏子上居然有六个人和满满两麻袋物品,更是提心吊胆。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吧。齐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四、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那波涛汹涌的黄河中,有这令人提心吊胆的羊皮筏子,你敢乘座吗?老师我可不敢!乘客敢吗?读句子。

  他们脚踩滔滔的黄水,面对滔天的巨浪,可说是危机四伏,他们怎么还有心情说说笑笑呢?

  2、艄公是怎么做的,竟然能让身处险境的乘客们如此放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画出描写艄公的句子,多读几遍,抓住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能说服人敢上去乘坐。)

  交流:

  (1)艄公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

  师:想想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

  生:黄河里会有旋涡,艄公早就发现了,因而早就避让开了。

  生:黄河里会有暗礁,艄公对黄河的地形很了解了,早有防备,竹篙轻轻一撑,就过去了。

  生:黄河里会掀起巨大的风浪,艄公会提醒乘客小心,自己稳稳地掌好舵。

  (2)艄公凭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是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一只简简单单的羊皮筏子?

  生:不!

  师:那是凭什么?

  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生:更凭着他的沉着!

  生:更凭他丰富的经验!

  (3)这样的艄公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忍不住要来赞颂他。出示、齐读“他凭着勇敢和—————”

  4、昨天初学课文时,有同学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有同学说乘客是黄河的主人,现在你说谁是黄河真正的主人?

  师: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站在岸边的我都不由得要胆战心惊,并为河中的羊皮筏子提心吊胆,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们却个个谈笑风生、从容镇定,都是因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驾筏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把筏撑得很稳,保障了乘客的安全。所以我们可以说艄公才是黄河当之无愧的主人。

  五、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刘翔知道吗?(出示杨照片)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杨利伟,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还有谁?

  2、今天,同学们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祝贺你们,你们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学到这儿我想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坚强者在命运风暴里奋斗。——爱迪生”(读三遍!)

《黄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积累感受和经验;

  2、课上,通过抓重点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悟黄河源景色的奇美;

  3、课后,走近“保护母亲河”的行动,写下倡议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黄河源头水的有趣、晶莹和值得纪念。

  教学准备:CAI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播放CAI课件)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板书课题:黄河)

  2、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黄河源的呢?作者游览黄河源以后有怎样的感受呢?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交流

  (1)课文写了黄河源所处的地势高,泉水清澈,河道细小等方面。、

  (2)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境真使人迷恋”,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体会到黄河源景色的“奇”呢?

  4、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5、精读2—5自然段,赏析感悟

  6、默读2—5自然段,想想:你觉得黄河源的景色“奇”在哪儿?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7、预设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1)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幻”,进一步体会“山高坡缓”。

  A、从“羊群与白云融为一体、伸手就能摘到小星星”两部分的感情朗读中感受奇妙的幻境;有感情的朗读“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后再读。还有那个句子也写出了这种奇幻的感觉呢?读“记得小时候……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读出神奇的感觉。

  B、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产生这种奇幻感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山高”。

  C、原来,我们站在这高山之巅,山高,仿佛直入云天,山高,离天一步之遥,但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这难道不是黄河源的一奇吗?

  (2)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趣”,体会源头的泉水“河道细小”。

  A、从“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中的“有趣”入手指导学生找出黄河源如何有趣的句子。朗读“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从“不禁”中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情不自禁,兴致大发)“第一桥”为什么要打引号?(这只是一块小石头,不是真正的黄河第一桥。)还有哪里写出了“有趣”?有感情的读“一股泉水越来越细……就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边读边体会黄河源的河道十分细小,品读对比。(播放CAI,对比黄河和黄河源的河道)

  B、作者和你们一样,完全没料到黄河源头的河道会是如此细小,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中的“竟”

  C、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美”,体会源头之水的“清澈”。

  A、从“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等句子中读出泉水的清澈,晶莹;(播放CAI展示泉水的晶莹透亮)进一步感受黄河源的泉水与黄河截然不同,体会它的奇美,并有感情的朗读。

  B、谁会想到那浑浊的滚滚黄河竟源自这清亮无比的泉水呢?出示“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

  C、读出自己的感受。

  8、(播放CAI)小结:那山是那么温柔,那云如同精灵一样,纯洁中带着一丝神秘,泉水甘甜清澈,在奇花异草铺就的缓坡上缓缓地流淌,在这里,你渴了,捧上一掬甘甜的泉水,滋润心田;你若是不开心,就来到这儿痛痛快快的打场水仗,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殆尽。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带着你们的向往与期待再读“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

  9、回顾全文,师生配合读重点句子: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梦想,每当看到那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时,我就希望有一天能看看他的源头。这一天终于要到了,当我看到那缓缓的斜坡出现在我的眼帘时,我不禁欢呼(生读: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当我看看到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那细小的泉流时,我不禁惊讶(生读: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当我看到那如珍珠般晶莹透亮的泉眼时,我不禁怀疑(生读: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啊!)走过黄河源头,我依然久久不愿离去,我不禁赞叹(生读: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这黄河源头胜似人间仙境!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作者除了看到黄河源头外,还看到了什么?

  2、交流后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有感情的朗读。(播放CAI)拓展活动。

  四、拓展活动:为“保护母亲河”活动写一份倡议书.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写下“保护母亲河”的倡议书。

  六、板书设计:

  黄河源

  山高坡缓奇景河道细小迷恋

  泉水清澈

《黄河》教学设计3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三、【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你见到的黄河。

  2、欣赏歌曲〈黄河颂〉。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和黄河有关的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3、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4、这首歌曲的名字是?词作者是?曲作者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介绍。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品读,感悟。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

  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听课文配乐朗诵。要求:(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3、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4、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5、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6、自读,体会怎样通过朗读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提示:注意重要词语)

  (1)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一点。

  (2)奔向东南”的“奔”读得快一点,要用力。

  (3)“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

  (4)“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5)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6)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关键词。

  7、齐读这一节。

  8、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把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它是?(浏览,回答)。这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小组讨论,作答。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9、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10、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最能够体现诗句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在朗诵时配上音乐、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

  1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全文朗诵。

  五、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不过,这里我还是给大家准备了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朗诵方法来感情朗诵一下这首歌词?

  1、小组合作,探讨朗诵方法,推举出一位代表。

  2、班内朗诵。

  3、听歌曲〈保卫黄河〉。

  4、写公益广告词。

  课上到这,想必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河)。现在,我们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让学生看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六、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七、布置作业:做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教学设计4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长,但内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1、教学目标

  修订后的《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大纲》同时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

  ①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②了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

  ①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通过阅读后联系实际谈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利用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黄河变化这件事中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难点是理解“河道、河床、悬河、水土流失”等词语,弄清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相互联系。

  二、设计意图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以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现代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教学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三、教学程序

  (一)观看电影,引入课题

  在我国南方的学生对黄河虽有所了解,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变化后的凶猛暴烈,为此,我在导入课题时,先播放一段电影,让学生增强对黄河的感性认识,体会到河水在河床中是那样的放荡不羁,要是缺口,后果难以想象。

  (二)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课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可利用它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说说想了解什么。

  (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

  (五)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1、学生汇报时要说明自己读懂了什么,是从文章中哪里读到的,用文章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评议或补充。

  (六)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将问题投影到大屏幕,并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

  1、对于难懂的词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或电影帮助学习理解。

  2、对于综合性较强问题,如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在学生对黄河变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教师顺水推舟,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怎么样?”

  (七)总结延伸

  1、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2、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谈体会,让学生各抒已见,激起学生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自然延伸。

《黄河》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导入。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2、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3、为下节课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做好动员。

  教学过程:

  1、导人

  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保卫黄河》是谁作的曲呢?(学生回答:冼星海。)

  2、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上的连环画:了解一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为了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连环画的内容,有必要简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南京已经沦陷,中华半壁江山已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而在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3、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

  (1)随范唱录音带歌唱。

  (2)随歌曲伴奏带歌唱。

  (3)随教师琴声歌唱。

  (4)随琴声学习前16小节歌谱,学会 的节奏。

  (5)按课本上的规定,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随伴奏带歌唱,领唱可先由教师担任,后由学生担任。

  4、复习歌曲《保卫黄河》

  (1)再次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

  (2)随伴奏带齐唱几遍。

  (3)随琴声唱二部轮唱。

  (4)如有条件,可加入大军鼓和小军鼓、钹。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音乐姐妹艺术的收集、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教学过程:

  这一活动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极好时机,可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小组擂台赛、游艺会、班级文艺节目展演等。

  这一活动除可由教师主持外,也可由几名学生来主持,师生要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多节目应采用小组共同表演的形式,但也可有几个由个人表演的节目。

  还更加提倡小组间的合作表演,例如一个小组舞蹈,另一小组伴唱,一个小组朗读诗文,另一小组配音,男生唱歌,女生伴舞,一些学生表演书法、绘画,一些学生为之操琴伴奏等。总之,要尽量组织得丰富多彩,在音乐活动进行过程中,还要将课本上的问题及时、巧妙地插入其中。还应该重视利用课本中的诗词、插图(照片)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随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体现。

《黄河》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祸,乃,侵,蚀,垦,亩,营,扣。

  2.联系上下文明白这些次词语的意思:折腾,忧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河床,频繁,经营,不折不扣。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不会的可以借助工具书,小组内同学互助,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课文,可以用多种方法(近义词,反义词,字义串联,联系语境等方法)。

  2.把8个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并会注音,会组几个词。

  3.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叙述)

  导学流程:

  一:用自己的方式导入课堂。

  二:组内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组内可以交流生字,并派一名同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并注上拼音(同组合作不出错,别的'组可以纠错。利用加减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你记字的好方法,自由组词。

  2.每组同学把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比赛哪组写得又好又快,又准确。方法同上。)学生联系文章自由解词。

  3.师生共同评出今天的字词明星组。(根据分数)

  三:感知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本节,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黄河》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黄河》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理清文章结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挖掘出来的。你们都读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谁来说一说黄河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内容

  (可以从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保留文物上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请大家读一读,并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

  2、汇报预习时你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

  四、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1、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再从课文里把科学家假想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准备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给学生充分的默读画批的时间)

  五、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先找出科学家假想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

  小结:我们带着课上提的这些问题,回去再好好读读课文,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记叙的顺序: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第二部分(2~6)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7)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8)看到的情景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二、三部分也可合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2、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3、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学生的问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读一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默读,分出层次来归纳总结。(边读相关语句边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假想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时间: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情况:天气酷热(大象干渴难耐才会跑到河边来喝水,才有陷入淤泥的可能)地理环境: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容易沉积泥沙被,河床淤泥加厚,老象才能陷下去而不能自拔)。

  第二层假想了老象来到河边陷入淤泥的情景。这一层写得生动、细致、入情入理,把这头老年公象的动作、心理细腻地描述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好2~6自然段: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第3自然段前两句语气要低沉缓慢,突出“扑踏扑踏” “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边形成对照。第4段更要引导学生把老象陷进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

  第三层假想了陷进淤泥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漫长的时间,尸体腐烂,骨骼和大牙变成石头一样的东西)

  2、假想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那么你能找到科学假想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3、小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用词的严谨。

  二、文章的顺序已经理清楚了,谁能按照文章的顺序复述课文?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顺序

  1、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

  2、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

  3、挖掘出黄河象化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4、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四、指名按照不同的顺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评价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黄河》教学设计10

  一、自主学习:

  ①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

  ②黄河的长度、地位、形状?

  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④黄河的分界点?

  ⑤黄河主要的支流?

  ⑥黄河流经的主要省区?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其余同学纠错,教师随即用课件展示该内容。

  师:大家说的都头头是道,是否都已经全部掌握了呢?

  进行第二个环节:画黄河

  生:把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主要支流、分界点填注在相应位置。

  2名学生上台填注,完成过后全体同学进行纠错补充

  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儿女几千年,那黄河对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看视频《塞外江南》

  师:大家从视频中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誉为

  “塞外江南”,体现了黄河给我们带来

  丰富的.水源

  师:黄河给我们提供了水源,也塑造了物产富饶的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除此之外,黄河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呢?阅读《小浪底水利枢纽》

  二、同桌合作

  找出黄河干流的主要水电站,观察这些水电站主要建在哪些游段?为什么?

  生: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等;中游:三门峡、小浪底等

  这些水电站都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转: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黄河既养育了我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忧患

  播放微课《凌汛》

  师:凌汛发生的条件?

  生:河流要结冰;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

  师:因此,黄河凌汛发生的时间?地点?

  生:冬春和初冬季节,上游、下游

  转:黄河除了有特殊的凌汛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奇特现象

  展示图片“泾渭分明”

  师:为何黄河会有这样的奇特景观呢?

  生:因为黄河的含沙量大

  师:黄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请展开小组合作,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

  三、小组合作

  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纠错、补充。

  转: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及时去解决,否则将会后患无穷,我们应怎样去开发和治理黄河呢?

  学生一分钟思考时间

  师:针对黄河,我们要对症下药,分游段进行开发治理

  生:上游:梯级开发,兴修水利;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下游:固堤分流

  师:因此,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在于治什么?

  生:治沙

  师:换言之,也就是治理中游的水土流失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能力检测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黄河》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掌握“巅 、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歌词意境,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积累经典语言。

  4、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6、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领会诗歌的内涵。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 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 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一、激情导入

  设计(一):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 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

  设计(二):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

  设计(三):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 年 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冼星海简介:(1905~1945)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自幼喜爱音乐。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单簧管与钢琴《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1935年秋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创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1940年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这期间创作完成有《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在苏联病逝后,毛泽东曾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2.听读,感知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浊 流(zhuó) 狂 澜 (lán) 山 巅 (diān) 屏 障 (zhànɡ)

  澎 湃 (pài) 哺 育(bǔ) 九 曲 连环(qū)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千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4、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形成气势,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5.深情地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教师总结: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三、课堂探究

  6.细细地品

  (一)自主探究:

  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诵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 / 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 的总写 ——“浊流宛转 / 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 / 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 / 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向——横向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③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环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④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歌词中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字用的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拟人,刚健有力地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⑤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暗喻)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⑥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⑦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⑧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略)

  “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⑨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⑩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二)合作探究: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7.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 ___________ ,因为 ___________ ”的句式说话。

《黄河》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

  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

  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

  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师: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二)主体:望黄河

  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师问:请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请欣赏歌曲《黄河颂》中的“颂黄河”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

  昨天老师把同学们的预习作业本收上来看了一下,在大家的提的疑问中老师归纳出了2条,在大家在老师前面讲课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小组交流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六、作业布置

  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我好像看到一幅图画,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这是他们在暴风骤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达到了胜利的彼岸。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读朗诵词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生答:拟人。

  生答: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生答:望。

  生答: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生拿出预习本,自由回答。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生答:伟大坚强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1)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2)将小组意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例:“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的诗风格与之不同,显得委婉含蓄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

《黄河》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1.情景导入。可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黄河的了解,教师顺势导入课文。

  2.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学生识记生字词。

  4.朗读,进行方法指导:把握感情、语调、重音。先齐读,再进一步感悟。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情感,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有条件的可结合配乐完成朗读。明确:感情基调是激昂、豪迈。

  提示:(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望”应该拖长一点。后面的4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读得快一点,并且这4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2)3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3)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要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第二课时

  1.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检查朗读情况。

  2.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通过这样两个步骤: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2)结合时代背景,根据诗歌内容,概括黄河精神: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人们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家园,保卫祖国。

  3.问题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描写黄河。文中哪个字能统领这部分?

  明确:望。

  (2)“颂黄河”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它起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3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这是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第三课时

  1.检查生字词。

  2.配乐朗读,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交流讨论。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出诗歌的意味。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也可以领读或个别诵读。可以采用这样几个步骤:

  (1)配乐朗读,注意情感。

  (2)小组讨论,试读体会:歌词中“啊,黄河!”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

  明确: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应该读得舒缓深沉。第二个“啊!黄河!”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既然是一个巨人,应该读得坚强有力。第三个“啊!黄河!”则是写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读时应高亢激昂,感情达到顶峰。

  (2)思考、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明确:①了解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其思想感情;②品味诗歌的语言;③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读出自己的感情。

  3.拓展应用,读写结合:朗读以“啊!黄河!”领起的相关片段,仿写其中一个片段。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以朗读为重点,通过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步骤:读一读,写一写,评一评,改一改。

  任妮

《黄河》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教学内容

  课 型: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认识8个生字,并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会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想看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古老的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理。黄河有着那么多动人的传说。黄河不仅是中国的第二大河,而且早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那里的自然条件就十分优越,我们的祖先就选择再那里繁衍声息,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为 75.24万平方千米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起源于青海省巴额喀卡山脉,自东流传青海、四川、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在山东省内注入渤海,黄河上游多流经峡谷,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绝大部分分流传黄土高原,年平均注入黄河的泥沙约16 亿吨。黄河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每年沉积在河底的淤沙有40亿万吨之多,致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极易造成水灾。

  师:(停止课件)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知道黄河除了叫母亲河,还有其他的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个问题,并解决生字新词。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能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黄河还叫什么河?)

  生: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说的很对,能再简练些吗?

  生:祸河

  师:(板书)看着这两个名字,你会有什么问题吗?

  生:黄河怎么由母亲河变成祸河了呢?

  师:这位同学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看如果把你问题中的问号去掉,母亲河和祸河由一个词“黄河”来代替,这不就是课文的课题吗?能抓这文章来提问,非常棒,今天老师再教你们一招,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出示课件)

  按课文内容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

  指两名学生读{ 可以紧扣课题,也可以紧扣中心提问,还可以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内容提问。另外,提问时还要注意根据课文的学习要求来提问。}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那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的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生: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生: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了,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三个问题,看第一问题,要想知道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就必须知道变化前及变化后的黄河各是什么样的`,对吗?(板书:前后)

  生:对

  师:变化前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生:森林茂盛,土地肥沃

  师:那么书中又是怎么写的那?你能读一读吗?

  生:“在数千年……自条件更好”(p39~3)

  师:非常准确,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正是作者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

  生:美

  四、精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

  师:原来的黄河也是这样的美,所以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声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呢?请同学默读课文1——5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师: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生:“黄河在近20xx年……苦难”

  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给人们的灾难,还有吗?

  生:泥沙最大

  师:大到那种程度?能用书上的文字说一说吗?

  生:“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68倍、16亿吨、12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那种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也过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师:黄河还发生了那些变化?

  生: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播放课件)解释:河床高于地面,原员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师:黄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而现在人们有称它为祸河,那么,黄河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引导总结:①社会②自然

  师:要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我们关键要把什么管住?生:把泥沙管住

  五、整体读文,自由练笔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

  生;读并回答问题(师板书后出示课件①②③)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设计怎样的治理方案呢?

  生想、说、写、读

  六、总结全文

  总结:1、通过本节课你知道了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

  2、学了本课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3、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但老师更希望你们在今后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像作者这样能和用做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有信心吗?那就多找一找有关说明文体裁的文章读一读吧!

  七、板书设计;

  < 治理方案

  母亲河 祸河

  (前) > (后)

  自然 社会

《黄河》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理解诗歌。

  2、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1、朗读理解诗人表达的对黄河、对民族的赞颂之情。

  2、重点词句的赏析。

  【课前准备】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课件。

  3、学生:搜寻查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明的`发源地等)。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语言、江河、文化、民族等,爱祖国就要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请学生说说我国的这一切。

  由学生说到的大江大河,师提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你对黄河了解多少呢?多媒体观看黄河彩图,说说黄河在你心中的印象。

  二、新授

  1、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投影展示。

  2、朗读课文:

  ⑴ 学生齐读了解内容,读准音,揣摩情感。

  ⑵ 学生选出各自感兴趣的部分自己读。

  ⑶ 师指导朗读。

  ⑷ 录音示范读,学生模仿读。并用多媒体配上相关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⑸ 生朗读展示,选取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感兴趣的部分读,注意语气,读后其他学生评价。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歌颂了黄河?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绘?由哪个字引出下文的?

  3、找出你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赏析。

  4、师提示重点句学生赏析。

  (学生没有赏析到的语句)

  四、小结

  五、拓展

  多媒体展示有关黄河的现状的几组图片。

  黄河不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请结合这一现状呼吁大家保护母亲河,并写一则公益广告。

  六、积累有关写黄河的著名诗句

【《黄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11-15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12-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12-0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01-19

黄河颂教学设计06-16

《黄河母亲河》 教学设计05-20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