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7-03 10:12: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 新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接受)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钹”,学习演奏方法。(掌握、初步学会)

  3、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

  (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东北民歌风格及女声的音色特点。(接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2、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3、民族打击乐器——钹的持法与演奏方法

  4、复习巩固已学音符,休止符的名称与时值。(想想划划)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难点:

  1、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2、前三局开头两小节的演唱要准确,不混淆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巩固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及连音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1、小小牵牛花

  2、夏

  3、党是太阳我是花

  4、鼓上的小米粒

  5、井底的`小青蛙

  6、朗朗朗朗马来了

  7、张大也把工人当 ……

  三、发声练习

  2/4 54 32 ┃1─‖

  m

  (哼鸣练习:要求放松,用上气息,连贯自然的演唱)

  四、想想划划

  1、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2、做几个鱼的头饰分别在鱼上写上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请几位同学戴上小猫的头饰按老师的指示钓到相应的鱼

  3、做做

  请学生独立完成P5(1)题

  4、把时值相符的音符(休止符)用线连起来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五、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1、学唱1—3句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的节奏

  (1)说说里面有几个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分别是几拍

  (2)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拍拍念念,指出他们的好坏

  (3)齐拍

  (4)要求按2/4拍的强弱规律来

  (5)初听全曲想想这样的节奏在歌曲共出现几次

  2、逐一分句听琴模唱

  6 3 3 │5 3 3 │2 3 2 1 │6 ― ‖

  6 2 2 │1 2 2 │5 3 2 1 │2 ― ‖

  1 3 3 │5 3 3 │2 3 2 1 │3 ― ‖

  3、 学唱第4句

  X X X│X X X │

  2 2 3│ 5 6 5│

  ①按节奏跟读

  ②让生初步认识切分节奏

  ③填词按节奏读

  ④填曲唱

  4、比比

  6 .5 32 │ 1 . 2│

  6 .5 32 │ 1 ―│

  ①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认认附点

  4、跟琴试着视唱全曲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O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生练习

  1 2 3 4 ┃5─┃ 54 32 ┃1─‖

  公鸡 怎样 叫 O

  (按上节课的要求准确、有气息、自然地歌唱)

  三、认识钹及它的演奏姿势

  1、 出示实物介绍外部特征:钹,铜制,圆形,中间凸起成碗状,中间有一孔,穿上一块红绸布便于抓拿,两片成一副。

  2、 钹的音色及使用场合

  钹,音色明亮,常用于合奏及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

  3、 学习演奏方法

  ①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抓住绸子,两片相击发音。力不能过猛,两片稍叉开。

  ②师示范演奏

  ③请个别学生上来示范

  4、 拍拍敲敲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步骤:1、师逐一将节奏拍出,生默背

  2、请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试拍,其他学生听辩对错

  3、齐拍

  4、出示节奏,让学生分析三条节奏分别有什么组成

  5、分组,分声部练习

  6、试着用上钹和碰铃让学生分声部演奏

  7、放录音《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为学生的演奏伴奏

  四、继续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1、复听全曲,感受气氛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习曲谱

  ①试者跟琴轻唱

  ②分组分句唱

  ③能正确自信地视唱

  3、 唱歌曲

  ①试着跟琴轻唱

  ②逐句对歌曲情绪进行分析

  此歌要带着欢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演唱是速度稍快、音量中等,最后一句可处理成稍强

  ③有感情的齐唱

  ④试着用已学过的前三条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钹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第三课时

  内容:复习巩固歌曲

  欣赏《新东北风》

  继续拍拍敲敲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新东北风》

  (一)理解歌词

  ① 出示挂图

  问题:说说从服装上、舞蹈上看出是哪个地方?表达一种怎样的气氛?

  ② 揭题

  ③看图,师朗诵

  ④出示歌词生齐读`

  (二)初听全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

  了解:乐曲的风格奔放,有一种北方人独有的特点热情奔放粗犷,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

  (三)复听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表达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再复听

  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

  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女高音特点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五)再次复听

  教师为歌曲编配几个动作(秧歌步及甩手绢)随着教师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巩固歌曲

  1、有感情地齐唱

  2、个别检查,并纠正错误

  3、和伴奏演唱

  4、用已学过的打击乐曲钹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①师示范

  ②师生共同演奏

  ③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演奏

  ④大面积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来感受音乐亲自动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东北民歌

  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 、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 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五章 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会计中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错账更正问题单独列出来,尤其是红字更正法,涉及凭证、账簿等多项问题的实践,讲解起来相对困难,利用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看着屏幕展开分析讨论。通过“问题驱动、启发教学、赏识教学、实例演示,讲练结合”等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培养其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科学严谨的职业品质。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1.使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

  2.教学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错账更正法”是教材第五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它阐述了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错账进行更正,以达到规范、合规的目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等知识与技能。但实践中难免会出错,学生会比较茫然,不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规范地去更正错误,在此基础上学习错账更正法,可以说适时、适势,学生也会更加有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学习目标分析

  由于日常业务活动中业务繁杂,实践操作比较困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错账更正。故此本次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何查找错账并运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规范操作,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会计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从而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特点,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红字更正法的方法与步骤。难点是动手操作中的凭证及账簿的更正。

  二、教学方法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对会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学习了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但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错误却不知所措,故此学习此内容正当时。

  2.学生对会计学习有一定的热情,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较弱。

  3.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会计学习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分析

  问题驱动、启发教学、赏识教学、实例演示,讲练结合等方法,从常见业务中挑选出几笔有代表性的业务,从发生的错误、逐一展开分析,并学会正确更正错账的方法。

  1.问题驱动法、启发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2.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三、学法指导分析

  主要采用归纳整理法和合作探究法。

  归纳整理法: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层次分明、步骤清楚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很快掌握确定会计分录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立足于教学生“会学”的基本思路,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发现,通过共同探究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一、认识四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四、 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布置预习。

  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讨论学习。

  1、 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 讨论: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学生阅读理解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3、 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结论。

  1)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对火星进行探索的?

  2)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人们的猜测是怎样被推翻的?

  4、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1) 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2) 我们该怎样知道答案?

  四、课外实践活动。

  “宇宙的奥秘”资料展。

  板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生命条件 探索火星 解决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策略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15.1力学中的“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

  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

  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课件展示: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例3: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叉车的工作有成效,体现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货物举高了。小明的工作没有成效,体现在他虽然施了力,但并没有使大石头移动。

  学生分析并回答。(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时,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人做了功;(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时,工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工人做了功;(3)小孩子用力推车时,小孩施了力,但车没有移动,小孩没做功;(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时,吊车施了力,但重物没有移动,吊车没做功。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

  物体靠惯性运动,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学生认识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与力和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有关。

  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重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因此重力不做功。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0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0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3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9-0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