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4 00:09: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蚕》教学设计

《春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通过重点句的教学,训练学生在句与句的联系中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一天天……也一天天……”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着重从养蚕的过程当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难点

  怎样将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与母亲养蚕的辛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蚕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2。课题为什么说是春蚕呢?(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二、完成预习

  1。读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找出预习的要求有几项?指名读

  ①读读课文,看看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当中付出哪些辛苦。

  ②要注意读懂每句话,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亲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写清楚的。

  3。初读课文,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学生把预习中的两个要求简单回答一下。(回答不准确,可留作讲读课文时解答。)

  三、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准的字音可划在书上。

  2。注意读准下面带点字的字音:

  照(lì)(rú)动(dǒu)落

  小(biǎn)(shèn)着汗(zhā)成

  两(bìn)

  3。检查生字的读音:(将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读,齐读,特别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母换桑榆丝喂

  隔搬添慈祥茧

  4。注意本课书中多音字的读音与组词:

  簸bò(簸箕)扎zā(扎辫子)

  bǒ(颠簸)zhā(扎实)

  5。默读课文将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在书上,指名读,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思考

  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当中付出了哪些辛苦。(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挂出。)

  板书设计(请学生上黑板填写)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多音字:

  照落簸______()

  小着汗成______()

  两扎______()

  ______()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到养蚕,这对于我们大家还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幻灯,了解蚕的一生。

  2在我们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后,我们看看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指名读1~2自然段。

  二、理解三至八自然段

  1指名读3~8自然段,其它同学在书上找出哪些语句介绍了蚕的生长变化?

  2从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又是如何喂养的?(分组讨论,找出有关母亲喂养蚕的语句画在书上。)

  3蚕生命开始时,母亲怎样做?(找出句子。)

  4找出句子后,再从句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抖落,擦叶,剪叶。)

  5蚕一天天长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分匾、清室、添叶、清蚕沙。)

  6蚕快“上山”了,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茧。)

  7通过讨论母亲喂养蚕的语句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母亲养蚕的辛苦。)

  8蚕生长到哪个阶段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看看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点句,打幻灯。)

  ①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②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③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这几句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哪些词又最能突出?(指名说一说,重点字的意思。)

  9母亲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喂养?(交学费。)

  从课文中找找哪句话能看出母亲只能靠养蚕换钱?

  (第1段,“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就靠”说明了什么?

  10当妈妈从麦秆上摘下茧子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说的呢?(齐读妈妈的话。)

  为什么说“来得不易”?为什么要让我和姐姐知道“不易”?

  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这学费来得容易吗?有感情地朗读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11养蚕这样辛苦,可妈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当小生命“开始”时母亲怎么样?(微笑)当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时母亲又怎么样?(慈祥的脸。)

  养蚕这么苦,这么累,妈妈却总是微笑,总那么慈祥,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说明了什么?(母亲对儿女的疼爱。)

  12妈妈养蚕这么苦,换了你,会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

  找出课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第1自然段中:“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13我们知道,喂蚕是为了结茧抽丝,好织成美丽的丝绸,蚕吃桑叶却吐丝,喂蚕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实际上去借题赞美母亲“春蚕”般的精神。

  三、齐读第九自然段

  蚕叶的银丝怎么爬到了母亲的头上?母亲头上的银丝是怎么来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带有“……一天天……也一天天……”“增加”“慈祥”的句子读一读,再练习用这些词语说话。(“增加”造句时必须有前提,“慈祥”可和面庞、微笑搭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母亲是怎样养蚕的?

  2母亲在养蚕过程当中付出了哪些辛苦?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第1题抓住蚕的生长过程,第2题主要说出母亲养蚕动作的词语和讲读课文时的重点句。)

  三、注意下面生字的字形

  1注意笔顺:

  2利用熟字和生字对比记忆字形:

  换——唤株——蛛叠——桑榆——偷

  增——普隔——融搬——般祥——样

  比较字形后让学生分别组词。

  3下面生字是要特别注意的:

  “茧”和“烛”都是生字,特别注意部首不同字音和字义也就不同。

  四、记忆字形后,听写生字词

  五、课文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找出来读一读

《春蚕》教学设计2

  一、本课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蚕的赞美之情。

  2、在初步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生动说明的方法。

  3、能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动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2、了解蚕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本文的情感色彩特点,因此,我采用了印发《无题》诗的解说材料,播放吟咏歌曲,强化赞美意向,并以此结构全课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课时

  1教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边欣赏音乐边阅读印发材料,诱发内心萌动的激情,深化对题目的理解。

  (2)师生互动,理解题意。

  明确:①赋予春蚕感人的情操,赞美它的献身精神。

  ②强调了春蚕的显著特征———吐丝,且至死方尽

  ③点明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春蚕

  2、听录音,思考:(是啊,古代的诗人感奋与于春蚕的至死不渝的情操,现代的作家在提到春蚕时心里也难以平静。下面我们一起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说说你最欣赏春蚕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及适当弥补。(点名读)

  4、激问:有人说,蚕整天吃吃睡睡,是标准的“懒虫”,你同意吗?(出示幻灯片)

  (男生齐读)

  (孵化) (吃、睡、蜕皮)

  卵——蚁蚕——————————成熟的蚕

  (四次)

  奥秘 蚕

  体

  成

  熟

  ——蚕蜕皮的奥秘——

  小结:蚕“睡”出成绩,“睡”出伟大。

  5、此时,同学们可能在想,我们也像蚕一样吃吃睡睡,是不是也能吐出闪光的丝呢?(出示幻灯片)(女生齐读)

  蚕吃进桑叶 经过 吸收

  (蚕丝形成的过程)

  小结:蚕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认准目标,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怎不让我们肃然起敬!作者的感情也越发深沉。

  6、蚕确实是值得我们赞美喜爱的对象,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呢?请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组织小组讨论。

  7、拓展训练

  选句填空

  善于“金蝉脱壳”的海参,(A、也有睡大觉的本事哩,B、也有休眠的习性)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就怪了!

  海参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底下再没有海参赖以生存的虫子了。那怎么办呢?浮到海面上去追逐虫子吗?可海参只会在海底下蠕动,不会游泳;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A一般地说,要睡上四五个月。B将近半个春秋)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是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A、虫子们由于畏寒,又回到海底B虫子们受不了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哈哈,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醒过来啦。

  8、课堂总结(目标)

  9、布置作业(蝉)(说明文的基本常识)

  10、下课

  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

  呕心沥血吐丝结茧生动说明

  至死不移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春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

  7、春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二

  7春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读。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照例蚕卵茧子蚕种榆钱匾烛台

  上山蚕沙均匀吩咐两鬓银丝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四)默读思考

  蚕儿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又是怎样一天天生长的?在蚕儿生长的不同阶段,母亲是怎样喂养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养蚕十分辛苦?(读后交流,初步了解重点)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交流)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二)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1.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教师讲述: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五)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七)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八)朗读全文

  (九)总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十)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十一)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找出原诗读读,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