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品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从文章资料、课题、人物等方面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文章资料。在课上,以检查学生预习状况入手,比较容易理解的资料让学生透过反复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让孩子大胆质疑,提出课上就应解决的问题,即教学重点资料。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取同伴、自己选取喜欢的段落,充分体现还给学生自主权。汇报自学效果时,引导学生多评点、多感悟,重点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以两个口语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文章资料的理解状况,做到学习语文与提高语文潜力相结合。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资料的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叙的是春秋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了尊重的故事。课文用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全文以事件的起因、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课文记叙顺序清楚,结构完整。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历史资料的课文,部分学生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也比较感兴趣,比较了解,所以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时必须明白从何入手,对理解这类课文的方法,他们也会做到心中有数。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课前并不做任何收集相关资料作业,对这一类课文也不感兴趣,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才是整节课的关键,在课前我以竞赛作业形式,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并提示这部分同学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尽量让每个孩子在课上从同一齐跑线出发,在课上我也多把机会给这些同学,让他们以同学带同学的形式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文6个生字,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提高学生的自悟理解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及逻辑思维潜力,训练学生大胆想象的潜力、大胆质疑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辩论思维。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必须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明白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必须顺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智慧,对楚王及晏子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独立阅读文章,学生只要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及叙述顺序即可。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我根据“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让学生颂读、品味,加深对文章资料的理解,两个口语练习(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对全文资料进行一句话感言)帮忙学生突破难点。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对文章大意、对课题、对人物进行预习、读文。
(一)汇报预习状况
1、这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晏子使楚》,昨日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此刻我就来检查一下,我请几名同学来读文章,你认为他们读得怎样样?(好,通顺、流利、有感情;不好,不熟、生硬……)哪部分读得不好再读。
2、透过预习,也透过刚才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资料说。(从标题、主要资料、条理、结构等方面汇报)
以下是学生从网上收集的一部分资料: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楚庄王前613即位,在位22年,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成为中原霸主。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代替。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让学生带着资料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楚王戏弄晏子的段落,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段落的叙述结构一样,都是楚王先为难晏子,之后晏子反驳楚王,最后楚王输给晏子)
4、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你或是我们该带着什么问题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楚王几次戏弄晏子,怎样戏弄的,晏子怎样做的)
5、提出问题(能够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二)学习文章
1、好,此刻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评点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晏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写出来的。
(先自读,再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选组)你认为哪部分最能突出晏子的特点,你就自己去读、去品味,做到边读边感悟边评点(在书上做好标记)。
2、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⑴从资料、写法、重点词句、感悟入手。
⑵先读、再品味,同组同学做补充,补充完毕再由别的组补充。
⑶针对重点词、句问生:读到这儿,你联想到什么?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a.楚王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
b.楚王是不是只想侮辱晏子?
c.晏子为什么取得胜利?
⑷汇报完,生再读,该怎样读,为什么这么读?
3、好,你们说得很好,此刻我们就分主角来读文,注意人物对话该怎样读。
4、读得很好,此刻你们想不想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结合资料、资料可评价楚王、晏子、卫士等)你们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
(三)总结、练习
学完文章,你能用一两句话对文章进行一个概括吗?我们来个“一句话感言评比”,看谁的见解最独特。
(四)布置作业
对文中任一人物进行分析,写一份评价报告。
七、构成性课程评价设计
这篇独立阅读课文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但却比较搞笑,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口语练习:请你对文中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价;一句话感言评比。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再由同学间生生评价,最后我们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又检查学生对文章资料的理解状况,效果很好。
学校点评:
评点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评点、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用心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中高年级应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并适当向课外延伸阅读评点。贺桐老师的这节《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赞赏他们“求新求异”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很明显,贺桐老师是在努力地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贺桐老师分四步完成教学资料:首先以汇报预习状况为切入点,让学生展示超多的资料,这是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潜力的培养。“书本是死的,但人却是活的”孩子们只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贺桐老师给学生指引了一条能够吸取无数知识的途径――课下收集。学生们能够利用多种媒介:报纸、杂志、相关资料、网络、计算机等等,贺老师让学生汇报预习状况也就是检查他们的课前学习状况,检查他们在收集、处理、发布信息方面的潜力如何;然后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带给的材料,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学生围绕课文主要资料展开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用心地思考、自由地表达。让学生主宰
整个课堂,没有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学习文章,老师起到一个“扶手”的作用,只是帮一把、扶一下,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之后贺桐老师进行总结、练习,此练习设计新颖。“一句感言评比”这一设计让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我们教书育人不期望看到一个个复本,我们要的是一个个有独立个性,敢想敢说的学生;最后是布置作业,这一设计是在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探究感悟――精读品评交流之后的一个赏读品味内化的练习,学生们透过对文章的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潜力,同时又是一个“标新立异”的着眼点。
总之,这是一个新颖、独特、充分体现评点式教学实验精神的成功案例。
精品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1、自由读。
2、谈谈读后明白了些什么?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五、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⑴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⑵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⑶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
(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⑴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⑵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⑶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四、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五、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精品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以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当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当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精品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透过本课学习,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资料,排演课本剧。
二、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课前准备
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尊严
[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3.补充板书使楚。抽学生讲讲意思。
4.师: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跟老师一齐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课件:读书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②边读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抽生接读课文,群众评议。
3.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指导前,安排了必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读。]
(三)精读课文
1.问: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侮辱晏子?
2.师叙述: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课件:自学要求]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
3.抽生汇报自学状况。板书: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
[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思考之余,教师摒弃了对课文资料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取的权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学,了解楚王如何对晏子进行侮辱,晏子又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及语言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朗读训练做好铺垫。]
4.师小结:刚开始,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缺陷,让他钻洞进城,对晏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在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讽刺晏子无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之后楚王借一个囚犯,把偷的罪名安在齐国人身上,侮辱齐国的分量一次比一次更重了。应对这些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一一反驳。
5.[课件]晏子的话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大王难道不明白吗?橘树种在淮南的,结的柑橘又大又甜。但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①你觉得此时晏子的情绪怎样样?他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
②试着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读晏子的话。在读中体会: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妙吗,妙在哪里?
6.抽生回答,朗读。板书: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
7.这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师生接读,再次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因此,我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晏子对楚王三次反驳时说的话,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这三段话。透过自由练读,有感情展示读,师生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必须是津津有味,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8.在晏子妙语连珠的反驳下,故事最后的'结果怎样样?板书:尊重
9.学到那里,你觉得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四)拓展,表演课本剧
1.师叙述:这三个故事主要由对话组成,大家想要演好,先得过台词这一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
2.[课件:排演要求]选取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练习有感情地读他的话。
师叙述:你想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还是故事中的配角―士兵呢?赶快行动起来。
3.展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一味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排练表演。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主角,他们就务必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透过这一环节,学生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和小组内的同学排练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后的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的延续,设计让学生和小组内的同学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晏子透过逻辑推理,巧妙运用语言,使气势嚣张的楚王低头赔不是的高尚爱国情感和人格魅力。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潜力。]
精品教学设计 5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大家猜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幅夜景图美吗?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听完以后大家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欣赏《小小的船》)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这首歌词,大家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四人小组配合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三)读好课文,想象中创新
1.指名读一、二行,说说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弯弯的?
2.放《小小的船》曲子,学生闭眼想象: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
3.轻声哼唱《小小的船》这首歌,并自配简单的动作。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四)趣味识字
1.(制作课件时,在星星图后隐藏生字)师:闪闪的星星多美呀,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老师点击课件上的星星,星星上显示出生字,学生抢读。)
2.你能告诉同学,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吗?(四人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3.结合语言环境,巩固生字。(内容见教学建议中的“小短文”)
(五)写字
1.教师范写,提示要点:“白、田、电”三个字的“口”,都要写得上宽下略窄。“田”要写得略宽一些,“电”中的“口”要扁一些。
2.学生描红,并认真临写。
3.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评一评,发现优缺点。
(六)朗读感悟
1.这篇韵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用了许多叠词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在指导朗读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美丽的插图,读好有修饰的词语,如,“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进而读好诗句,读好韵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韵文所描绘的画面,让脑中的画面丰满生动起来,在轻柔的《小小的船》的`音乐伴奏下有感而发,读出韵味。
3.小组合作学习,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边读边做动作。
(七)课后练习
启发想象,完成课后练习。要启发学生由描写的对象的色彩、形状等方面去想象。如,“弯弯的月亮像镰刀”、“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闪闪的星星像宝石”,鼓励学生说出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内容。还可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形象鲜明的事物,说说“像”。
(八)实践活动
1.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
2.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月球知识的录像。
3.组织小小辩论会:月亮上面真的有嫦娥吗?
(九)课外作业
我会画:把你看到或想象到的星空画下来。
精品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编写人:张聪
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
《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1. 重点 :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第27课《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异义
①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②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
④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义:仅仅,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2. 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 ( 助词,的)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众服为确论 (认为)
3.词性活用
①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背诵课文
《河中石兽》预习学案6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课堂思辨: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1、 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 ;
讲学家判断其在 ;
理由是 ;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
是因为 。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分段:
第一部分( 段 — 段):写
这部分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 段): 。
这部分以 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
当堂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质疑反思:
总结点评:
家长签名: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表格式教案11
课 题
河中石兽(初案)
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 备 人
饶晓月
审核时间
20xx.12.1
参与人员
蓝永亮、王国芳、纪慧敏、夏慧慧、李慧、翁飞雪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 语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的中心意思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这幅图片是清代学者的书房,取名“阅微草堂”知道这位学者?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3题
(一)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做导学案拓展 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教学参考:河中石兽究竟到哪里去了?
河中石兽究竟到哪里去了?
清朝纪晓岚的《河中石兽》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文章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庙门外的两只石兽连同山门一起落到河里,十多年后,庙里的和尚要重修山门,就到河里寻找石兽,始终没有找到。后来经一位老河兵的指点,在上游数里处找到了石兽。对石兽不是沉在原处,也不是被水冲到下游,而是跑到河流的上游的原因,老河兵给出的解释是,石头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冲在石头上反激过来,一定会冲激石头下面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水再冲激石头底部的沙子,石头再倒在坑穴里,不断地反复,石头就逆流而上了。
对老河兵这样的解释,没有人提出过怀疑。
好多年前,我为了帮助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为她设计了一个教案,用一个自己设计的简易教具,模拟河水冲激河沙,想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石头怎样一点一点地往上游“走”的情景。我和这位老师来到操场的沙坑旁,找来了一块有点像石兽的砖头(石兽的形状不是圆球形,也不是圆柱形的),放在沙子上,用手模拟水冲激,掏空砖头底部的沙子,想看到砖头翻倒在沙坑里的情景。这时,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沙子掏到砖头底部一半的时候,它不是往前翻倒在沙坑里,而是斜斜地滑了下去,再掏空砖头底部的沙子,砖头还是向下滑,越滑越深,一点也没有老河兵所说的石头往前倒在坑穴里的意思。
这个 “实验” 出乎意料的结果引起了我的思索。石头为什么不会翻倒在沙坑里,而是滑落下去?仔细一想,恍然大悟,石头要翻倒在沙坑里,需要有一个从后面往前的推力,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一个从后往前的推力是不存在的,所以,石头不可能往前翻倒在沙坑里,只会向下滑动,更深地陷入沙子里。
我又猜想,如果石头是圆球形的,或者是圆柱形的,会不会出现老河兵说的情形呢?圆柱形的石头是会滚动的,但是,按上面所说的方法去试验,随着水流把石头底下的沙子冲走,石头朝前滚动的同时,也往下滚动,这样石头越滚越前,越滚越深,等到石头的一半陷入沙中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出现水冲走石头底部的沙子,石头再向前滚动的情况了。如果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么,石头向前滚动最多是这个圆柱形石头半径的距离,根本不可能滚到距离石头落水处向上游方向数里的距离。如果是个圆球形的石头落到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水流冲激石头底部的情况,水流冲到石头上,因为石头是圆球形的,所以水都从石头的两旁流走,不会出现流水反激回去的现象。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猜想和推理,但是,我相信,这些猜想和推理是正确的。由此判断,纪晓岚的《河中石兽》中所记载的故事,缺乏真实性。
《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册书的最后一课《塞翁失马》。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很多。
这节课我还是按着以往的教学程式来进行。首先读每日名言:人不是因为看到而相信,而是相信了才看到。人总是按着自己的思想去行动。我觉得这句话学生能理解的很不错。但是几个程度好的学生他们的理解都不太贴边。我突然意识到昨天我们所学的《智子疑邻》学生并没有理解。于是我举了个例子:假如站在我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甲一个是丙。我比较喜欢甲,但是丙每天都会给我一些糖吃。而甲只是每天都是对我微笑给我鼓励。无论丙怎么给我好吃的。我对他都是视而不见,在我的心里没有一丝的温暖感动而言。虽然甲什么都不给我,但是我在内心里就是觉得甲很好,所以我对甲总是充满了真诚,总是很在意,对他嘘寒问暖。而无论丙如何努力,我在内心里就是不接受他。回到这个句子当中,对于丙来说,虽然他一直努力去做,希望引导我的感动,我的关注,但是在我的眼里就是看不到,而不相信他对我是真诚的。而不相信他的出现能给我带来多少快乐。而甲虽然没有做什么,但是我却感受到他对我的真诚,而感受到一种力量。所以我看到他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走近甲,而远离丙。经过举这个例子,同学们终于有点醒悟了。通过这句话的理解,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差,或着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然后我们开始学习《塞翁失马》,我找同学们逐字的翻译,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翻译整句话。这样学生即能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及意义。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节课很快就讲完了。
我觉得学生应理解的很好了。但是当我批昨天留的作文时,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我昨天讲了好几个寓言故事。但是真正能听懂并且理解其内在意义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就是把故事又讲了一遍,至于感悟谈得太少了。不会联系实际,所以我在想,每天我都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或许我讲给的只是少数人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我这种拓展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我这样做对他们的成长应是非常有意的,因为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升,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可能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只为他们的不理解而放弃拓展那么就会没有优秀学生了。或许不是学生的能力太差,也许我所讲的内容太难理解,或许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还是没有让大多数学生去接受,我要慢慢的去探究到问题到底是出现在哪里,看似喧闹的课堂,我的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
为了应对期末考试,我想我还是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程度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尤其是语文学科我应照顾的是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太多的学生甩掉。这节课给我的期末复习指引了方向,必需抓住基础而且复习的速度要适度。让学生会了才是我的真正目的。
我们老师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否则很收到好的效果。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让学生去预习,程度好的学生告诉我,他们读不懂,也能理解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原是高中练习册所选的习题,可见,这篇文章的难度。
我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我原打算让学生合作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进行翻译。但是看来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变成了师生合作。我带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是结合课下注解,学生知道由他们说,他们不会的由我来引导他们。这样一节课下来,领着学生读翻译背诵,感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中下等学生都能跟着思路走。并且能够记一些知识点。看来这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做练习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小组竞赛形式,同学们充满了斗志,通过检验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通过这篇文言文教学使我明白,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文章,老师还是要领着学生借助课下注解,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自己动了脑,然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自己总结,应该说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对于简单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可以学生合作,老师引导帮助他们完成。
在带领学生翻译完之后,引导学生思索这篇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但是我发现学生说全的很少,这样我领着学生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告诉我们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后作者通过他们的事情想要告诉我们读者什么观点。经过我帮助学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学们终于概括了出文章所写的内容,但是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学生还是茫然,最后我引导孩子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本篇文章议论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效果还可以的。
通过本节课,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得开心,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师一定要敢于创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敢于创造。
精品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一)讲述小猴子跳跳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小猴子跳跳一家,小猴子跳跳调皮可爱,今天,小猴子妈妈过生日,小猴子跳跳想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于是,小猴子跑到山上摘了4个又大又甜的水蜜桃,回到家中想分给爸爸和妈妈,你能帮它分一分吗?
(二)分一分桃子
1、听清老师的要求,使爸爸和妈妈每人至少分得一个桃子,有几种分法?手中的'4个小圆片代替桃子,想一想,分一分,摆一摆,摆好以后给我信号。
2、交流反馈
生1:我给爸爸2个,给妈妈2个。
生2:我给妈妈3个,给爸爸1个。
生3:我给爸爸3个,给妈妈1个。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4的分与合
1、4可以分成2和2
咱们一起来看第一位同学的分法,将4个水蜜桃给爸爸2个,妈妈2个。在数学中,我们把分实物的方法用分解式的形式表示出来,4可以分成2和2,反过来,2和2合成4。
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说一遍。(两位同学分别说一遍),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
2、4可以分成1和3
(1)用分解式表示出第二幅图,1和3合成4。
(2)全班读,抽学生读。
3、观察分解式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分解式和这个分解式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那么这两个分解式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
师:你们真细致,我们看到这两个分解式都是4分成了1和3,只是1和3的位置对调了一下,那当我们看见其中一个式子时,就马上会想到另一个式子,这样会在做题中更加节省时间,也不容易丢失。这就是一种方法的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二)5的分与合
水蜜桃的分与合
5个桃子,小猴子又如何分给爸爸妈妈使得他们至少能分得一个桃子,有几种分发?听清老师的要求再动学具:现在两人一组,想一想,摆一摆,填一填刚才老师发下去的练习纸,合作完成,完后后给我信号,开始活动。
(俩人小组进行探究。探究完成好选择三组摆放顺序不同的小组上台分别展示成果。)
按顺序分
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顺序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组展示的你比较
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生1:喜欢第一组的,因为他们小组的摆放的第一个数都是按从小到大的数来摆放的。
生2:我喜欢第二组的因为前两个式子和后两个式子都仅是数字位置互相对调。
师:老师也喜欢这两种,一方面不容易丢失;另一方面也更便捷,快速。我们一起再把5的分解式读一遍。
(三)2和3的分与合
师:大家都特别聪明,刚才一起学习了4与5的分与合,那想一想2和3的分与合又是什么呢?
全体学生: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成2;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成3,;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成3、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回家后,请同学们在你的周围找一找10!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上,大部分学生积极认真听课,但是由于上课进度太快,学生接受没那么快,整节课下来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4和5的分与合,这也告诉我,在以后的课上,需要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根据教材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这节课刚开始,由创设情境导入,学生的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举手,上台进行展示,通过学生上台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感知4的分与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只有一个同学上台操作,这样子不利于其他同学的了解,下次可以换一个适当的操作形式。在学习5的分与合时,让学生拿出小棒在座位上进行操作,分一分、摆一摆,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对5的分与合进行感性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但是在细节上没注意,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以至于少数学生在自己摆自己的,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学生的水平和接收能力各有不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只有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客观分析,找出不足和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逐一解决,这样子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精品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 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重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海水颜色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说了哪些内容。
2. 互动交流,,明确体裁(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课后练习2 作者观察海洋的地点分别在哪儿?海的'颜色又有怎样的不同?作者的感受怎样?
二、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1. 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 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
(一)渤海的颜色与感受
1.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二)西沙群岛的海:
1.……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
1.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用实例证实,和最后回答“海水是没有颜色的”。字字句句紧扣课题《海水的颜色》,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0.海的颜色 提出问题: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 事实证明:渤海 西沙群岛的海 西西里岛的海 实事求是 摩纳哥的海 严谨求真 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精品教学设计 9
第二节 压力和压强(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压强=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P=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物理教案《压强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精品教学设计 10
教材简析
《画龙点睛》是北师大版二年级14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这是一则成语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故事所润含得道理是理解的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 基本理念。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请你来当小评委;说一说你的看法;谈一谈你的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积极发表见解。即可帮助理解课文,也可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极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生字词时,我依照新课标的倡导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认识字词。同时教会学生不同的方法,因为我深知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教学活动,拓宽学生学生的学习空间。”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龙的资料,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互相交流。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即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根据课文内容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明白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明白成语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导入
1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2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3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意图: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你们是不是又多认识了几个字?(是)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 。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 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1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2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你真是个合格的评委,即评论了龙的样子,又评论了色彩,看来你也可以当一位小画家啦)
3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真是一位表演家,这么容易就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谢谢你)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5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6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的想象空间,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表达的欲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
7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8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9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a 读一读,画上眼睛后的有关句子。(动画演示龙腾空而起。理解词语:张牙舞爪。看了动画你能表演一下什么叫张牙舞爪吗?告诉学生根据词语表演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好发方法。提示:爪是多音字,在这里读zhǎo)(板书:腾空而去)
b 能用你甜美的嗓音读出人们的反映吗?(读的太棒了,你真是位小小播音员。)
c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生命。)
10填一填
——————————,墙上的龙腾空而去。
11从此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达什么意思吗?请你先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
12出示练习:
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 .总结: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做事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句子或事情更加出色。
四 识字游戏
同学们刚才经过积极发言,激烈的讨论,形象的表演学懂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吃水果,愿意吗?(.课件出示水果图片)课文中淘气的字宝宝藏在了每个水果后面,你要先读对了它才能吃到水果,想吃的同学请快举手吧?【意图:在游戏中检查学生认字的情况,即可让学生得到放松,又趣意盎然。】
五 再次齐读课文
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淘气的字宝宝也都成为你的好朋友了,有心新把课文读的更好吗?
六 资料交流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龙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有关资料。(也可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了解龙的来历,发展,种类等知识)
精品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精品教学设计 12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透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描述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能够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样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述,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述,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就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到达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务必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透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主角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忙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资料,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资料,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忙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资料,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齐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决定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决定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什么重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够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能够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主角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精品教学设计 13
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独特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培养语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享受。
3、体会感受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情趣中置身“乡下人家”
1、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说说你在哪里听见过这样的交响乐?给这首交响乐起名。
2、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乡村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乡下特有的“交响乐”—— 鸡鸣、狗吠、鸭叫、虫鸣,使人一听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乡下人家,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鼻而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的感官,感受乡村气息。】
二、在品读中感受“乡下人家”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
1、认读词语,采用联系文中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分节读课文,指导朗读好句子。
3、让学生说说,各小节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形成优美的诗句。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鸡群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小憩,
月夜睡梦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4、齐读短诗,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平凡而又优美的景物。
【设计意图:在朗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句子。通过交流每个小节分别写什么,让学生自读自学,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乡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三、在赏读中享受“乡下人家”
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指名读句子,理解“独特和迷人”。
2、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感觉到这种“独特”和“迷人”?
3、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是乡下最平凡、最普通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是那样的独特、迷人。(学生自由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品味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所以引领学生重点品读这一句,想象乡村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场面,体会从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四、在想象中表现“乡下人家”
1、出示补充内容: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个瓜架,——( ),——( ),——( ),——( ),……描绘出诗情画意的篇章,像一首诗,——( ),——( ),——( ),……
2、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乡下人家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后,设计这样的课外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继续寻找乡下人家最平凡、最普通的美。从而升华感情:原来在大自然中,无论怎样普通平凡的事物,都能描绘出最优美的画卷。】
精品教学设计 14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们能帮忙猜一猜吗?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三、学习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四、扩展练习。
课件出示三项作业,你想做哪一个就做哪一个。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精品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一、二、三/四、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学生容易找到以下两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可能要通过提示,学生方能获得。)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凡______,当________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小学教学设计12-20
《麋鹿》教学设计02-17
分数教学设计02-12
识字教学设计01-28
风筝教学设计02-22
《dtnl》教学设计02-07
台阶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