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
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
(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对比阅读欧8226;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4.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5.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雨》有这么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痴如梦的美景如今也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下面我就《秋天的雨》一课来谈谈我的教学构想,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
妙地串起来,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忙
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语
言极具美感。教学实践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使
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在学生读的时候,指导他们
发现文中的写作手法,达到读中感受、读中学习得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突破方法:通过激励性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可爱。
难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语言
美。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秋景,含蓄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通过配画面美读,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解决难点。
四、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指导朗读法
五、说学法
自读自悟,说、思、读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一幅秋雨图)秋天的
雨把秋天装饰得如此美丽,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秋天的雨》这一课的生字词,也初步感受了秋雨的神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2、生字词复习。大屏幕上是一些词语或词组,让学生既准确又洪亮地读出它们。在这个环节,我特意出示了一些课文中出现的词组,
3、再请同学们回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复习课
文结构。
(二)品析课文第2、3、4段,感知内容
1、让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有关于写秋雨的特点的两个词。
根据秋雨的“清凉”、“温柔”两个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时要带着温柔,舒缓的语气读。(个别读、齐读)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秋色
①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专心听,用第二自
然段中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词形容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秋景图。
(五彩缤纷)再让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了谁?
②学生说出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情。
重点指导读好银杏叶的句子。
这一句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像”字中看出来,并说出它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最后自由读这一句,再齐读。
③学法指导。教师总结学法:
说:说出整齐划一的句子。
思:思考句子的写法(修辞手法)。
读:读出句子的美感。
④用学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的其他5个句子,学生互相讨论、发言汇报,教师就修辞手法作补充指导。
3、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气味用“秋天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丰收的季节)
引导出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哪组读得齐,读得准。读时思考问题:秋天的雨里都有哪些“非常好闻的气味”?为什么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如果将“勾住”换成“留住”好吗?为什么?
4、自学第四自然段。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动植物是怎么过冬的?
课件出示填空,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着填出来。
比如: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
(三)总结感受,品悟第5自然段。
师: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香甜诱人的气味,
还给小动物和植物带来了冬天的消息。总结,它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曲快乐的歌。指导学生怀着对秋雨的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我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的板书,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秋天的韵味。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 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 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 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 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 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 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 同桌或小组相互讨 论,相互纠错等。
五、说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 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 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 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 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 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 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 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4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xx—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近鹿门山,后游学吴越。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习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上有拔高之嫌。但总的说,这是一节优秀的阅读指导课!
语文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3分钟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10分钟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4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1分钟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2、 教与学多边活动安排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3、 重点难点处理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
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 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4、 教学手段的采用
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5、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 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独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形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
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
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独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让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语文说课稿 篇7
我所说的篇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看云识天气》。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听障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
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1、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2、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一)用谜语导入:(大屏幕显示)
猜一猜:我是谁?
爱花的孩子说我像朵花,谗嘴的孩子说我是个棉花糖,说我像啥就像啥,全凭你想象。蓝天是我家,任我随处荡。
从这个谜语引出云的特征,然后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既而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1、因为聋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必须首先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碰到的拦路虎(词语和句子)投影在大屏幕上,由同学们先互相帮助,解决困难,比较难懂的由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方式,比如词语造句、选词填空或者将这个词语放在一个句子中,请同学们根据语境来猜测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等等来帮助聋生正确的理解语义。)
例如: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空隙或漏洞的。
(这个词只看字典上的解释,容易使学生理解偏差,学生可能造句:他的推理很严严实实,无懈可击。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举几个恰当的例子来体现它适合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例如:箱子盖得严严实实。被子盖得严严实实。天冷了,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藏得严严实实,谁也找不到。)
峰峦:山峰和山峦。峰峦叠嶂、峰峦起伏(学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掌握后面的两个成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还要用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消化,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云和天气的关系。
3、让学生转换角色,简单讲讲如果让你来继续写作文,接下来你会怎样写?学生会谈出一些想法,有的抓住了重点,有的却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这样就暴露了认知上的差距。找到了问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就刚才的问题谈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帮助学生发现: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没有中心句的找关键词概括),可以很快的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的大意。并让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老师总结:这种结构方式:总——分——总
学法指导:根据找到的关键句(段落中心句)判断文章的结构。
学以致用,课文中其他的地方也有运用这种结构的,请同学们找出,并体会它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试着用这种结构方式。(顺便进行作文指导,一语带过)
(四)作业:
1、用今天学到的词语造句或者写一段话
2、作文片断训练:
任选一题:《我眼中的云》、《假如我是一片云》、
要求:仔细观察,细致描绘。
(五)板书:
一(1)关系密切总层次清晰
二(2—6)云识天气分思路明确
三(7)意义、局限总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的能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首先,这样来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作了整体的把握,跟据我们平日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眼中的云是怎样的吗?然后,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我眼中的云》,学生互评,教师点拨,师生共同修改病句。
其次,通过朗读原文第一部分进行比较。学生自主探究,找出修辞方法,合作探究体会运用修辞的好处。
接着,研读第二部分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启发学生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找出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云?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三段,可以用读书法学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可以列表格……)
学生交流学习方式和心得。
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进行快速圈点学习,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表格。
然后对表格进行小结,(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运用得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体会它们的好处。)(大屏幕显示)
a、作者介绍这四种云的时候是不是随便介绍的,乱七八糟?不是。那是怎么介绍的?并讨论:运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四、五段,比较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三段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小组讨论探究)
A教师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另一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用大屏幕显示)
第三段: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四种云是依次介绍的)
聚集向前推进,越来越低,越来越厚更低更厚
第四段: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
连绵不断的雨雪
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
第五段:积云、积雨云、暴雨、冰雹或龙卷风
B设计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两段中哪里写得精彩呢?来品位语言。
C、指导学生朗读。(女生读第四段,男生读第五段)
最后,为了深入体会语言特点,锻炼听障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课堂语言训练。(大屏幕显示)课后练习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趣味。仿照下列事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造句:1、暮色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抄下来,仔细揣摩品味。
2、作文片断练习:《暴风雨来临之前》描写一下风雨来临前的情况。包括周围的环境、天气情况、人的活动等。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分类别
举例子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三课时
用展示幻灯导入,说说这些云各是什么云?你有什么根据?(复习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片云》。师生互评、共同修改。
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第六七段。
1、展示幻灯,请学生有根据的推测这是哪种光彩现象。
2、体会其中谚语的意思以及作用。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然后总结全文,设计两个问题交流:(大屏幕显示)
1、本文介绍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但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本文语言生动,而且严谨、准确,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
最后做拓展延伸及迁移阅读
(大屏幕显示)
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其他的辨识天气变化的办法吗?
2、体会人类在认识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迁移阅读《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布置作业:
走,看云去!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作出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
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语文说课稿 篇8
这个月,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创新杯”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教师们都憋足了劲,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次,我讲的语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九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豆腐颂》。这是一篇饮食小品,文中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托物言志的典型文章。为最大化的求得教学高效,我精心设计教学,主要想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教学优化:
一、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教学要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尤其要看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引领:第一次自学指导中,我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用——画出你认为是赞美豆腐的语句,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完全可以从默读、画语句、写体会、交流等提示语中找到阅读的要领、从而深入思考,进入阅读感悟的状态。在后来的汇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们基本完成对课文中对赞颂豆腐语句的深入理解。而这种方法正是学生用心读书,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不断运用,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二、 抓重点段落词句品析
六年级的课文大多数都比较长,要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一定是完不成任务,造成延时,加重学生负担。我的办法就是抓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抓重点词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好词、好句、好段的'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我就是抓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重点词语“百尝不厌”等进行了训练。我认为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 尊重个体的阅读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之后,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去交流,这种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个别优等学生的感悟代替全班学生的阅读潮流。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到小组内交流到最后全班交流,这是从尊重个体到发展优势,都强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四、 适当点拨文章的写法
文章的写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想它不是靠一节或者几节作文课就能完成的。他需要分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化解难点。在本节课,我就适当点拨了总分总、总分的构段方法,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这些点拨都会让孩子们收获一些写作技巧,这种渗透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写作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的想法,也在课堂上尽量体现了出来。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我们教师还是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思考,开创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课堂学习效果明显的教学之路。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7-27
小学语文说课稿07-21
《理想》语文说课稿07-26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2-11
《长城》语文说课稿11-02
人教版语文《散步》说课稿11-17
《田忌赛马》语文说课稿06-20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1-14
语文说课稿(15篇)11-29
语文说课稿1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