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12 08:01: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的: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

  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B、怎样联想和想像?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

  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

  突出“美”:

  音韵

  美

  意境情感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3

  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极其不稳定,甚至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态或心理障碍。他们还不大懂得怎样面对人,怎样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挫折,人活着的价值何在……鉴于此,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进而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企盼、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准确获取语言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②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凯勒不怕困难、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4、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5、教学难点:

  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及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的运用:

  教是为学服务,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法:遵循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2)问题导思法:用问题的方式导读文本,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诱导的方式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4)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扩大教学容量,优化学习效果。

  2、学法的渗透: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讨论交流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讨论交流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品评积累法:学习中,对精彩的语言进行品评积累,把文章的精华装进大脑变成活材料投入周转,将会终身受用。

  3)角色体验法:变换角色,换位思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于感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应为现实生活服务。

  4)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质的飞跃。

  三、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课前准备阶段

  ①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②教师:制作课件,准备阅读材料。

  (二)课堂学习阶段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分钟)以古今中外获得成功的残疾人士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程序的目的在于明确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作者,其作用是定向。

  导语设计如下: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2、检查预习,达标测评。

  (3分钟)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完成教学目标中积累词语的'要求,这一程序主要针对中差生设计。

  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7分钟)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快速阅读文章,筛选主要语言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一体两面的结构特征。这一程序要鼓励、指导学生全员参与。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学生速读课文后先独自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如:课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哪几件事?

  4、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5分钟)此程序在于引导品味、积累语言,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1)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小组合作研讨,课堂交流,学生归结,教师补充,尔后打出课件,展示有关内容。]

  2)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批注,品味、积累语言,并自由诵读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5、归纳小结,过渡迁移。

  (1分钟)

  [打出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引出下面的拓展阅读。]

  6、延伸拓展,角色体验。

  (8分钟)此程序目的是扩展学生视野空间,并进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可贵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打出课件,展示阅读材料。欣赏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换位思考,自由发言。]

  设问:假如你是潘子洁,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的理解?假如你是潘子洁,你正在这间教室里和你的老师、同学和作家海伦·凯勒共同探讨生命,请你对远去的父母说说,你将如何对待生命?

  7、结束语。

  (1分钟)这堂课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会在现在和未来闪光。

  8、布置作业。

  (1分钟)这一步目的在于“读写结合”,深化课堂教学。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

  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6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5.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查找资料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

  生:(略)

  师: 是啊,同学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 16 《匆匆》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并及时纠正读音

  3〉‘匆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三) 深入研读,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师: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懂文中叙述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探讨这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 自由读这段话

  B 你读懂了什么?

  C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去读

  D 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E 能用这样的格式来说吗?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4〉小结。

  小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他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五、说板书设计

  16 匆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体现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

  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2.采用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启发点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针对教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利用教案、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歌美好的诗情和理解诗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内心。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抓住诗歌关键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难点。

  6.教学课时:8分钟

  三、说学法

  新大纲对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教学该课,我在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上做以下思考: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人论事,通过把握作者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分析诗歌重点语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汲取、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情境导入、作者简介、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1. 情境导入

  通过学生回忆亲身登塔顶的经历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设计,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对远方追求的想望中,体现了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2.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诗人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点赏析

  教师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进而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采用启发点拨法。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他也要求要积累生词,所以我安排了两个小作业,目的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

  五、板书设计

  通过起伏的结构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感情起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9

  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反映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抓住了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要点,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句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通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针对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教学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如谈话导入课文,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谈话过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和谐对话,而且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我适时使用点拨法,让学生茅塞顿开,形成师生的和谐对话。如学生自我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云的特点,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云,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请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一节好课铺设一段通往成功之门的路。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使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而显得新颖别致。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一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能根据什么识别天气的变化呢?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会回答:云、云彩。于是我顺势导入:对,还可以能过云彩。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学生在小学时就背诵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这一导语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这篇科普小品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的?”我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云的形态,云的光彩。

  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具体思考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云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及不同光彩的名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

  边思考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决了教学重点。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环节3:小组合作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采用了这样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点和它们带来的天气情况。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落实。

  接着,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一种云或其光彩,要介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预演,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对课文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并尽量使用课文原句,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行预演环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打好了基础,避免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过程,配以课件中相应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学生对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印象深刻。步骤一、二的设计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小组讨论中,加深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但读来却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学生根据板书的要点,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会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最后一个步骤是品析优美语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进一步巩固了教学重点的学习。

  环节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这一环节我提问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学生立刻能结合自己预习课文时所搜集的天气谚语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谚语的含义,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作业的布置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云是天气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层次分明

  形态晴朗天气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条理清晰

  光彩:晕华虹霞阴雨天气

  意义、局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

  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作文05-24

说课稿09-08

《坐井观天》说课稿05-27

体育说课稿05-24

《雷雨》说课稿06-23

麻雀说课稿06-13

舞蹈说课稿11-06

体育说课稿10-14

穷人说课稿10-11

说课稿模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