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分页标题#e#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说课稿: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偏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同学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只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优秀教案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优秀教案。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同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我说课的题目是《灯光》。我说课的内容可分为这样五个环节: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灯光》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得到有的放矢,收到理想的效果。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来自父母亲人和祖国大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爱,战争、牺牲,这些对他们来说已显得比较陌生。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依据教材特点,我为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这一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的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接下来我说一下教法及学法:
三、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依据本课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依据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批注法”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六个板块: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拓展训练,瞻仰英雄→结束语→作业设计
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课学习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出示课件,展示这样几个关于灯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与学生谈话:这几个图片美吗?你认为灯光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学生讨论后总结:是啊,灯光不仅可以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它还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灯光》。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本课的导语直观、形象,吸引力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二板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板块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划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并检查学生对下面几个词语的理解:
胸墙
憧憬
千钧一发
【设题目的】
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字音、词意的教学。
2、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锻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板块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是写现
在的事,哪些是回忆往事?并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多好啊”一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战斗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干什么?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我又引导学生品读“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和“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两句话,想象下一刻郝副营长在想些什么?
【设题目的】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想过想象,体会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如此,郝副营长才会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毫不犹豫地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并相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9、10两个自然段,体会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3.“这位年轻的战士,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句话仔细阅读,想一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读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设题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郝副营长及无数个像他那样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报答。
4.假如你是郝副营长所带领的突击队中的一员,在他要烧书为部队指路时,你会对他说什么?请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与郝副营长的对话。
【设题目的】
本题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可以面对面地与先烈交流,加深学生对烈士形象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瞻仰英雄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烈士,你还知道多少,请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为大家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
【设题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题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可使烈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鲜明,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五)结束语:
本课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光线暗了,又有那电灯为我们送来光明,这样的生活,不正是郝副营长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的烈士所憧憬的吗?学完本文,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看,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我们定会让祖国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强大!
我相信,这感情四溢的结束语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爱烈士、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我更相信,此时此刻,学生一定有话想说,且不吐不快,于是,我相机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六)作业设计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老师相信,你一定收获不小,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我们的革命烈士说,那就请大家以笔代口,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学生完成这个作业,本课的各种教学任务,也就真正彻底地得以实现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用对联的形式赞扬了烈士高贵的革命精神,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自我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灯光》这篇课文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品自悟,然后小组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其中也存在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 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 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 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 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画面。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设问开头,通过写飞蛾拼命求生、香瓜子奋力生长和疹听自己心脏律动三件事的描写,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感悟出珍爱生命就要珍爱时间的人生道理。文章篇幅短,但句意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珍爱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和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所隐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好奇好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采用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做到人人参与,照顾后进生,避免了朗读时优生的专利局面。
三、说学法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东西才会珍惜。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学法。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合作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堂应不仅开放而有活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程序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简略,整篇课文作者采用设问的写法,提问、例举三个事例、悟出道理。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生命生命》这一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他能然诉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二)、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1、学生读文、找含相关的`重点句子,自主解答问题。
2、小组长组织成员交流讨论,发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全班展示交流
小组集体展示,交流对问题的答案和见解,生以“我认为”的语气汇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谁来补充”,有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和谐积极的交流气氛。教师完全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1)、文中那些句子能令人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感情朗读)
(2)、作者为什么回放了飞蛾?(及我为什么会震撼?)
(3)、你在捉蜻蜓活捉其他昆虫时,他们是怎样反抗的,这种反抗就是什么?
2、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写香瓜子生命力强的句子。(感情朗读)
(2)、一粒香瓜子令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出示思考练习:
(1)、从听诊自己心跳的律动你知道了什么?
(四)、归纳总结拓展
作者从这三件事认识到了什么?
举例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体现无限的价值?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体育颂》这首散文诗热烈、充满激情的歌颂了体育,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健康、进步与和平的化身。全诗高度评价了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诗人用充满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赞颂体育,每段以“啊”字开头奠定了抒情色彩,每一自然段都可以从句末找到押韵的文字,例如第一段就有“力”、“地”、“已”、“意”、“地”,其它的段落也具有同样的语言标志。体育被诗人拟人化,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全文采用比较简短的句子构成段落排比,以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高昂、欢快、活泼的激情,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铿锵有力。
【说教法】
此篇散文诗,主要以朗读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朗读的基调,体会作者的激越、高昂对体育充满赞美的激情。
【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说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愿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投身体育事业,树立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理想。
【说教学重点】
1.抓住各段领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正确领会体育真正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说教学安排】
1.有条件的学生可上网查寻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环节在课前完成)
2.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内容及感情。
3.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热情,在合作中探究。
4.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体会较深或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5.课时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多媒体展示引入
2.速读资料,了解作者。
3.学生初读,处理生字词。
4.教师范读,把握基调。
二、研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的: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2)体育能塑造美丽。
(3)体育能体现正义。
(4)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
(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
(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
(7)体育能增强体质。
(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
(9)体育可以促进和平。
2.学生激情朗诵:
(1)学生任选一段自己最喜欢或者理解最透彻的段落反复品读,在全班交流时做到先表情朗读,再对文段进行理解。
(学生展示)
(2)学生质疑并解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选择自己体会较深或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感受文本亮点:
(1)语言隽永,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且段末押韵。
(2)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一气呵成、有气势。
(3)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
(4)段首中心句构成排比段。
四、总结课文:
这首散文诗热烈歌颂了体育,阐明了体育的内涵,揭示了体育对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五、巩固练习
模仿本文散文诗的形式,结合自己对“幸福”的切身体验写一小段文字歌颂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说板书设计】
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1)体育是和平。
(2)体育是美丽。
(3)体育是正义。
(4)体育是荣誉。
(5)体育是勇气。
(6)体育是乐趣。
(7)体育是健康。
(8)体育是进步。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学习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习流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动态过程。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欢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
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两个流进说明了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8-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师总结:
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是对课文的一种总结,又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简单体会老舍语言通俗简洁,有趣的特点。
3、找准读写结合点,拉动学生对春节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堂小练笔,学生可以将家乡的元宵节与老北京的元宵节习俗进行对比,激发他们兴趣写自己的元宵节,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中国人过春节的图片,配上《春节序曲》音乐,让学生马上进入过年的氛围中,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
二、 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并且回顾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三、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写得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批注,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一)学习腊八节部分
⑴学生汇报介绍
(2)在教学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老舍语言的通俗有趣、准确生动,根据学生汇报,我主要抓住“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两句细品: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如果这样改: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掺和一起制成的。行不行?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这些词看似平常但又妙趣横生。)
板书:简洁有趣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出示图片,你们见过吃过没?作者只用两个词来形容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颜色如翡翠,翡翠什么样?用词准确又精炼。板书准确精炼)
(3)总体读腊八节两段(男女生读)
腊八节过得怎么样?(有滋有味)板书
(二)学习元宵节部分
(1) 学生汇报(理解张灯结彩,让学生做批注)
(2)北京的元宵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红火而美丽)
(3)体现在哪呢?自由朗读体会,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4) 学生汇报谈体会(从结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两方面,把相关词语在课文中标记)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5)关于老舍语言的品读,我重点抓住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几个同义词,先让学生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几个词,然后通过换词语的办法(也就是把这几个词都换成“都是”)让学生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会很死板,反过来学生就明白了老舍用这几个词很灵活、富有变化。
(7)元宵节这部分是本节课详讲的部分,所以随后安排了小练笔,为了铺垫好学生的情感基调,我先出示东胜元宵节图激趣情境创设,充分调动起学生过年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
出示要求:再读一读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部分,试着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联系实际,写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8)写完自己修改或同桌互读修改
(9)推荐读习作,全班评价
(三)最后的除夕、正月初一两部分没有详细学习,只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后小组交流的方式,归纳这两个节日的特点,完成板书 最后学完全文总结归纳方法:有顺序性 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结构完整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节 有滋有味 通俗有趣
除夕 热闹非凡 准确精炼
正月初一 悠闲愉快
元宵节 红火美丽
概括出了每个节日的特点一目了然,旁边是通过学习概括的老舍语言特点
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之前对于如何在一课时中将课文的详写四部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都一一科学的呈现,能起到扶放的教学效果,可是一直都难以找到好办法。所以我在精讲了腊八节和元宵节的部分后,对于除夕和初一部分因为时间不够草草处理,有走过场的嫌疑,处理的不明智,不会统筹规划内容。经曹老师的指点我才明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小抄写员》是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这篇的教学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与学情。
《小抄写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叙利奥的孩子,虽然才12岁,却相当的懂事。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这样做的故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这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节相当感人。另外,《小抄写员》一课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既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写的又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关的事,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样的教材特点与现实学情的`指导下,那么第二方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这篇篇幅较长,词汇也不少。另外,选编这篇,无论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教学本文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二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三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个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自己解决能力教师只做引导,而第二和第三个目标,才是本文教学应该把握住的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第三,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则通过对一系列精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品读来设身处地的体会叙利奥所受的委屈,并借用引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升华,从而被叙利奥对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所打动。
第四方面,我就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回忆、体会、总结。
第一板块用回忆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板书(见板书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出叙利奥是个懂事、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块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从这一教学环节中展现。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的一个检验。在学生汇报自己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以叙利奥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为主线解读体会,同时追问出父亲的态度变化作为副线,环环相扣,深入理解。
接着,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并指导朗读。这是精读的一个点,本堂课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这个闪光点有没有闪亮起来。利用小黑板展示这一整段的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独白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展现了儿子被误解后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对 “刀割”“竟”“只要”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会不能失去爸爸的爱。通过对“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点语句的品读去理解失去爸爸爱的痛苦与煎熬,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之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引读,让学生将体会出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让感情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升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动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受误解的是你,你会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这既一个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同时,作为本课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三板块,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修改板书(见板书二),提炼“爱”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最后,我说一说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讨,第二个环节一开始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本文的细节描写遍布全文,不应该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本文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许多地方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如何评价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琐碎的体会串联起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机制,这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应该努力探索,寻求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