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agrave;n)步、胸(xiōng)脯(puacute;)、白桦(huagrave;)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
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第二课时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
怎么发现?
(一)在朗读感悟中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在“比较”中发现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三)在语言实践中发现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阅读中发现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其实表明了人们的态度。人们喜欢谁?讨厌谁?
这两种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开书,默读课文,把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划下来。
·映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懂吗,在这两句话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从哪个词看出?(居然)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祸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样情况下成为祸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请轻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来读给大家听,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评价:读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听得也很认真。
3、学习词语。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葱绿 提防 传染 血泊 贪婪
青烟袅袅 哀嚎 凯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注意读音。
·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有关内容吗?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7、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三、学习生字:
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闹:可以组哪些词?书上说的是闹什么?闹是什么意思呢?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上一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谈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谈到了狼、鹿、森林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森林的变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凯巴伯森林 , 。……后来,整个森林像 一样, , 。
读一读书上写森林变化的内容,做做填空。
2、请学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4、学生朗读。
5、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凯巴伯森林到处是葱绿的树木,小鸟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6、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我们真想来诵读一番,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小节读一读。
7、后来凯巴伯森林变了样,我们看书中是怎样写的。(指名读)
8、你为什么这样读?……师:这个填空写的是凯巴伯森林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样萧条、荒芜的情景。
9、那么这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来补充呢?书上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0、师:其实同学们读了两种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请男同学来读人的原因,女同学来读鹿造成的原因。
11、人们本来是出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狼被捕杀后,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像刚才那样,读读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对照起来读。
②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填的都是数字。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13、这些数字多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书:狼(吃)鹿 狼(保护)森林 鹿(破坏)森林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14、这样的结局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我们一起读文章最后一节。
(1)自己读读,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用书上的语言。
(2)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3)上节课上,有的同学说人才是真正的“祸首”,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4)对呀,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狼和鹿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5)如果人们早一点想到……(引读最后一节)
二、复述课文:
1、今天我们的课堂好像再现了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复述课文不是把原文背下来,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提供你三个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从哪个角度来说就从哪个角度来说。
2、先自己练一练。
3、交流。
4、评价:讲得太好了,很有创造性。听了你们讲的故事,我们仿佛听见了惨遭捕杀的狼的哀号,看到了鹿的加速灭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坏的荒凉情景。
三、拓展:
1、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猎狗和狼》,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读、交流)
2、我们再来想想课文,没有了狼——鹿的天敌,鹿为什么反而在减少呢?
刚才文章说的道理能不能给你启示?
(没有了狼,鹿减少了生存危机,不用奔跑,体力下降,……)
3、你们看,你们从课内走到课外,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说的道理,还悟出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三、尊重主体,各抒己见。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一、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三、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堂课的最后一环,教者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方法,扩读了《猎狗和狼》这篇文章,从课内走到课外,并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XX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29、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迎候毫无保留传授)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蒲、英、盛、耍”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没有见过蒲公英开放与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此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了解、感悟。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想象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想象他们灿烂的笑容,感受他们的开心。
3.读第三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1)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们,这块草地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2)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在听中发现草地的神奇之处。
(3)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不断变色,让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4.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1)指导朗读重点句: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合拢”的意思。利用课间引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2)课件引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课件进行引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 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 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 ,可以 、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 的,草地也是 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 的了。”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五)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它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它们对人类却非常有用。你知道那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七)作业小超市。
1.写一写: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呢?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 说教学过程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 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 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 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人类的在乎
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颗爱心贯穿全文,就是要让孩子们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得博大爱心。在课堂上,我抓住“不在乎”不放手,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从字里行间“覆盖着皑皑白雪”,“一整天”等,从插图中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从贝蒂这个点,我又带着孩子们看到了居民们的“纷纷”,“冒着”,“顶着”,“踏着”,这里我主要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促情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
二、词语的在乎
我们常说,字,词,句,段,篇,词语是支撑着文章的框架,可见词语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课上我多次努力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努力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抓一词学多词
在课前谈话中,我安排了一个猜字游戏。一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来通过联系生活,让“专列”一词与生活中的“专卖店”、“专柜”、“专家”、“专访”相关系,既积累了带有“专”字的词语,又从一个个词义中领悟了“专”字的意思,进而通过“专机”引出什么是“专列”,这样对“专列”一词的理解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2、抓词语悟整段
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整个段落进行了对话。如:在理解“饥寒交迫”时,创设情景“小燕子饿得都已经……就这样趴在……瑟瑟发抖着,任凭北风呼啸,任凭大雪纷飞,这就是(饥寒交迫)”。又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充满感情地说道:“是呀,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2个多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燕子顶着风雨,带着伤痛,它飞过美丽整洁的城市,飞过波涛翻滚的……,飞过黄沙飞扬的'……,飞过……飞过……,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这样既是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资料,同时又借助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的意思,感受到濒临死亡的燕子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3、抓一词带篇章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体会从一个个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
当学生交流“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时,我便带着孩子们紧抓“不在乎”,从不在乎中读到贝蒂心中的在乎,从贝蒂的在乎,再读到人们心中的在乎,从人类的在乎到燕子的“致谢”,由理解“在乎”,到对课文篇章的理解,一气呵成,读写结合,让人和动物间这篇和谐的乐章在读文,品文,写话中幽幽地奏响。
本着每一堂课都是成长中的课,每一堂课总会带给些许思考,如我那不太成熟的词语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又如励老师谈到的“学生读得蛮好时,我们教师该放手,可以在写话时多给孩子时间……”是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放手,那如何学会放?我想那定要在预设中下好工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各位评委老师道一声:"辛苦了!",因为你们历经了几个小时,为我们这些竞聘的老师进行指导。(站着)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本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说课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本学段属于第二学段,其目标是: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此外本学段目标与第一、三学段目标的不同之处是: (根据图说)
二、说教材
1、编排体例(根据图说)
2、编写特点: 1、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比如: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珍珠泉》文后,学习伙伴说“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浮现课文的情景,把语言文字符号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较好的方法。
2、围绕专题组织单元:从各主题单元的构成看,能围绕一个主题,从多方面选材,充实和丰富主题。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等都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与延伸。
3、大量更新课文,题材丰富:
4、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与训练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版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内容,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5、图文并茂
6、内容解析与整合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中要注意继续保持、加强识字的兴趣,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效果,并做好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的结合。
另外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
2、阅读教学
比如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而读书却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语文实践活动。下面就简单谈谈读书教学中的注意问题。首先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与思结合的读应是轻声读,或者是默读,(三年级开始初步学会默读),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其次要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我们教学时可以在“思”的基础上,读促说,说促读,读说结合,相得益彰。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词、句训练。要重视理解、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3、口语交际教学 4、习作教学
4、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下册在第二组教材“环境保护”和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两个专
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环境调查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按图上说)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材
教材做为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重点是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体,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我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室
学生在较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教师除了要有学校统一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在教室里张贴学生书法、绘画作品等,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三、学校环境
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课外学习资源还有: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1、分析本课教材
《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十单元一篇美丽的海边童话故事。文章采用生动的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嘲笑、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本文除了语言美、意境美,还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课文中对话多且各有特色,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文章。课文中有三个省略号留给学生充分的遐想空间,值得引导学生去想像。更值得引导学生去领悟的是课文中几处对比:沙粒与珍珠的对比;圆圆的沙粒与同伴语言及态度的对比;同伴前后语言的对比等。
2、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坦”的字音,区分“嘲”、“潮”的字形,正确选择“异想天开”中“异”的字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感悟语言,从而读懂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够变成美丽的珍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替换词语、句子对比、发挥想像,练习人物间的对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领悟小沙粒不管别人议论,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成功的品质。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文1—5自然段,沙粒变珍珠的决心和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坚定地钻进蚌壳里的过程。
难点:使学生初步懂得有了预定的目标,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描述了海边的一颗小沙粒不管别人的议论,朝着预定目标、不懈努力,最后变成珍珠的故事,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沙粒是如何演变成珍珠的,所以我充分借用远程教育中的资源,搜集了大海、珍珠的相关资料,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海美、景美、物美。
2、教学方法:我主要采取了老师引领,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朗读——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中的景美、物美。
想像——填文中空白(省略号)——让学生在想像中体会。
对比——多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文中的深刻道理。
这三种教学策略,相溶、递进,学生在朗读中想像,在朗读中对比领悟。
【设计思路】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弘扬个性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想像,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激趣
(课件出示海景图)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蓝色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海滩,漫步在海滩上,有谁注意过那细小的沙粒?
2、揭题
(师板书:沙粒,提示“粒”的写法)它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角,读一读,我给它加两个字(圆的)再读一读,我再给它加一个字(圆)生齐读。
(通过在“沙粒“的前面加字,让学生体会到叠词的妙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重点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
2、学习重点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
(抓住生字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意。)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读语言文字
(一)学习1—5自然段
(这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画—读—想—议)
1、画后读:由课件回到文本,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圆圆的沙粒及同伴们的詻,并比一比圆圆的沙粒与同伴的不同态度及表现。
(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懂得借助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文本对话。)
2、读中想:(课件出示重点句子)通过让学生换相近的词,变标点符号、对比句子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更加活跃。
3、议中读:我引导“面对同伴们的不理解,圆圆的沙粒还坦然地钻进了蚌壳里。它的这一举动,同伴们怎样说的?”小组议论一下。
三分钟后,我提问:同学们刚才议论纷纷,哪个同学当一当圆圆沙粒的同伴,分角色来表演他们的.对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文章再生动,毕竟以文字作载体,而让学生走进角色、换位体验,是孩子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
接着通过学生用读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一形式,巩固第5自然段。
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怎样?如果他动摇了,会怎样?因为什么?
自己再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时,小沙粒又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6—9自然段
这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主要是:自由想像,加深体会。
1.放录像,老师深情而缓慢地朗读6—8自然段。
2.现在,你就是这颗呆在蚌壳中的小沙粒,在这几十年漫长的岁月中,你是怎样想的呢?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第九自然段省略号的旁边。(并请同学展示)
3.女生、男生、全班分别朗读6、7、8自然段,共同感受岁月的漫长和小沙粒变珍珠的坚定。
(通过老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注重农远资源的运用,将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文本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三)、学习10—12自然段
这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对比中感悟。
过渡:(课件出示珍珠图)师引读:几十年过去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珍珠的小姑娘在大海的波涛中打开一只蚌壳。
1、(课件出示句子)请学生把自己当作是采珍珠的姑娘,练习读句子,表达自己对珍珠的赞美。
2、同桌练习对话,分角色对比朗读,把珍珠和伙伴们见面时的情景表演出来引导学生前后比较,体会不同的语气。
(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让学生感悟沙粒坚持不懈的精神所在,并在对比中回顾全文。)
4、师:多不容易呀,同学们,你们为圆圆的沙粒感到高兴吗?我也为你们而高兴,因为你们懂得了(师指板书)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齐读课文10—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一些事,一些人,送给你们几句话。
2、(课件出示名言)这时我想起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希望大家能像圆圆的沙粒一样有了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长大成为有用之材。
五、作业
小练笔:读《圆圆的沙粒》有感,写一段话,表达真情实感。
(进一步强化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达到练笔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与目标:
1、教材分析:《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记叙文。“我”在公园观赏荷花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出了荷花的丰姿,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依据文本性质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本堂课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与意图: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激发动机中——入情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叶圣陶先生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如此激情的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我将教材中的插图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第三环节、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教师因势利导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借助想象展开和语言媒介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而表情朗读正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好形式。因此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抒发内心的情感。
学生略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这一段写了荷花的清香后。我安排配乐朗读前三段来结束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再次感受荷花的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反思: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就是说儿童的情感有时会比成年人的更丰富。因此这节课我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逐步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了追求美好,热爱生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忧郁—————爱—— 开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雪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且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情,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腿跌伤在家,向往到外面去活动。第二,三自然段写我照料受伤的小白鸽并且希望它快点好起来。第四,五自然段写白鸽展开双翅飞上蓝天,我的心情十分快慰。
本文以我与白鸽的相伴到别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小白鸽,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悲伤。小白鸽的狼狈与哀伤让我一下子产生了怜悯之情。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使得我似乎理解雪儿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蓝天白云,盼望雪儿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蓝天。爸爸的介绍让我懂得雪儿是蓝天信使,我让雪儿重返蓝天的愿望更迫切了。终于,雪儿展翅飞上了蓝天。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尽管多日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我对雪儿有很多眷恋与不舍,但看到雪儿终于返回蓝天,我十分快慰。在我的眼里,雪儿翱翔于蓝天的样子是那么美丽。我的`感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而变化,纯真的感情,善良的心灵真挚动人。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我拟定一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认识不写。
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朗读等品味我和雪儿之前的深情,发挥想象,想象我和雪儿之间在分别时的话,体会我们的深情。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让学生对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思路,脉络要清楚。
然后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语。完成描红习字测,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1.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之间都有规律,指名学生起来读词语,从内容上熟悉,从内容上导入跟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总体上有个印象。
2.出示关于雪儿的照片,让学生在图片层次了解雪儿,引入雪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天信使,然后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体会雪儿的品格,并且这里发挥想象,雪儿会遇到哪些困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接着让学生 试着用“我是一只信鸽,我.......我......”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从图片和文字内容层面了解了雪儿,感知这一形象。
3.通过对雪儿来我家之前和来我家之后对比,凸显我和这只信鸽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我对它的怜悯同情之情。然后让学生试着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我和爸爸是怎么对待雪儿的,通过抓住敷了药,取名,洗澡等体会我和爸爸对它的爱心关心,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体会感悟这种感情。接着向学生提问,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和爸爸对雪儿关心,爱心。师生交流总结为两点:1 我对雪儿说把自己的家当成是它的家。2 我天天和雪儿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从这里两处体会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心爱心,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我和雪儿在看蓝天时分别会想写什么?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通过指导朗读来感悟我对雪儿的关心和爱心,和雪儿之间的深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五、教学流程: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知识性漫笔,先容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存习性,点明白它的生存年月及其秘密灭尽,表达了作者对恐龙的喜好和对大自然生态的关怀之情。
这篇课文是阐明文,阐明文是阐明事物的文章,其重要的表达方法便是阐明。本文运用多种阐明方法,不但条分缕析地先容了恐龙的相干知识,并且形象生动,光显可感。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会细致文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力感知课文阐明事物的方法,造就学生阅读阐明文的本领。
2、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本篇课文教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及第一自然。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三课时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及复述课文。因为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3)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机械的说明事物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更让人觉得描写生动,形象可感,增强了说明文的艺术感染力,要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争取掌握这些方法。因此,我把第三个教学目标定为难点。重点是第二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课文是怎样形象地写出恐龙的外形特点的?教学时,我先出示描写雷龙的一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说、写的活动中去充分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的`作用。
第二步“扶”:接着我出示描写梁龙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放”: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描写其它恐龙及其亲戚的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的教法正是体现出了这一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三年级学生极少阅读说明文,对于说明事物的方法不甚了解,但他们对恐龙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引导好,学生就会很快地感知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恐龙的种类及外形特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先通过比较教师出示的描写雷龙的句子,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的外形特点,然后举一反三,运用了解雷龙的学习方法分小组探究其他恐龙及其亲戚的外形特点,这就体现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前提测评
我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是认读生字词,第2题是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计这两道题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认读词语反馈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信息。二是检查学生对全篇课文是否有了整体把握,同时为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让学生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①课文一共讲了几种恐龙及其亲戚?请用横线画出它们的名称。
②想想这些恐龙及其亲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取这样的名。
停止读后检查读书情况,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恐龙的名称。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
2、突出雷龙,启发探究
①指名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
②雷龙的形态特点是什么?请在句子中找一个词来回答,并在下面画波浪线。
③说说对“庞然大物”的理解。
④出示一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a、让学生比较读,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根据回答板书)
b、让学生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响,具体感受雷龙是庞然大物。
c、反复朗读,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出示描写梁龙的句子,进一步引导探究
①说说梁龙的外形特点。
②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后,指名上黑板板书。
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一下子让他们把恐龙的外形特点及说明方法写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以师生共学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感知说明方法。
4、用表格导读其他内容
①把已有的板书画成表格
②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已发下的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指名上黑板填。
(三)指导看图,巩固学习所得。
1、揭示话题
插图上画了几只恐龙?你认识几种恐龙?怎样识别它们?
2、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对照课文,给图中的恐龙写上名称。
3、指名上黑板给挂图中的恐龙贴上名称,并先容其特点。
这个关键的计划意在深化明白,牢固学习所得。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器重课文插图,并养成细致视察课文插图的好风俗,可以大概促使学生掌握图文联合学习的要领。
(四)指名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五、说板书计划
好的板书计划,能资助学生质疑解难,活泼头脑,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明白。我接纳表款式的板书,让学生对恐龙及其亲戚的种类、形状特点和阐明要领一目明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7-27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9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2-17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6-09
《长城》语文说课稿11-02
小学语文说课稿07-21
《理想》语文说课稿07-26
人教版语文《散步》说课稿11-17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