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说课稿

时间:2022-12-07 16:40: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梦令》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说课稿

《如梦令》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

《如梦令》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如梦令》六下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昨夜雨疏风骤”也是她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一首又不一样。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这两首在内容,意境的创造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着不同之处,很值得好好去品味。了解了这两首词对于帮助走进李清照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词二首,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才女!你会发觉有六百十三万条记录,如果在后面再输入关键词:宋词,你会发觉有8700条记录。如果再输入:婉约派,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听录音跟读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过渡: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了。那么我们再一起找找看有没有我们暂时不理解的词句)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解疑(借助下发的材料,注释)

  (过渡: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落实对词句的品读,重点打磨,重拳出击)

  (品形象---“常记”日暮 舟 藕花 鸥鹭? ?? ?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 ? “昨夜”风 雨 酒 海棠 绿红? ?? ?? ?? ?? ?浓浓的伤感情绪

  品语言---常记??沉醉 争渡 ……? ?? ?? ???欢快 乐观

  ?? ?? ?疏 残 肥 瘦??……? ?? ?? ?? ? 伤感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分析(方法指导)

  小结:李清照这两首词(“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而“昨夜”这首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比】(过渡:品到这里,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看看谁能读出属于你的“李清照”,符合当年的李清照。下面同学们先自己有感情地读读看。)

  朗读比赛,学生评分

  配乐朗读你觉得你读得最好的一首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可融入自己对词的理解,亦可以不同于名家的朗读)

  有感情地背诵

  【吟】(过渡:词也叫做长短句,古代词是配曲子吟唱的,非常有韵律和节奏。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和名家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魅力吧。)

  教师吟唱,学生感受

  轻声跟录音一起吟唱

  结束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才女李清照的身边,接触到她的欢乐,感受到她的哀愁。但是她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情感。少女时代的词,活泼烂漫如《点绛唇》,刚开始做为人妇时,甜蜜幸福如《减字木兰花》, 婚姻过一段时间,两人离别时,便有了相思愁苦如《一剪梅》, 后来丈夫死后,便心伤痛苦如《武陵春》, 再后来,国破家亡之际,便有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与沧凉和豪放如《夏日绝句》李清照的词是随着她的生活走的。 她的词并不光是悲,也有欢和恨。 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能去查找一些她的诗词,可以过来和老师交流。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声声慢》,要求能结合作者生平去反复品读,理解诗词情感。准备交流。(方法指导检验和运用)

  2、查找并摘抄李清照的其它作品或名句。(知识积累)

  3、结合作品内容和情境,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散文化的片段。(A层)

《如梦令》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三单元的一首词《如梦令》。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选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作者遣词、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侧重写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刻划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意境创造含蓄而深沉。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吟诵古词,掌握学习古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记忆、积累的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味,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词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词教学的传统做法;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古诗词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课程伊始,在古琴悠远的乐声中,召开一个小小吟诗会,聆听着学生们饱含诗情的吟诵,自然而然的把课堂带入了古诗词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词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以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引出词《如梦令》,然后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李清照资料。

  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以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启发学生课前可以去查询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品质。

  二、反复诵读感悟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诗主乎情”,如此丰美的文学珍品,只有

  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感悟词境、感悟词情的目的。

  (一)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通过逐词逐句理解完后,请学生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此环节,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因此,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用笔来思考,也就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书面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那些在阅读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因为有了笔才得以留下精彩。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他们也能旁征博引,情不自禁的吟出许多经典的诗文,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想象---放飞了孩子桎梏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读出词眼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对词眼的理解各不相同:暮、兴、醉、惊、记。在找词眼后,再让学生联系词的内容说理由,在词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再一次细品了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出示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把两首词放一块儿,说说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对照阅读,惊喜的发现《如梦令》这种词牌在字数、句式、韵律方面的特点。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的融合、提升。在本课教学之尾声,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其他词牌名的词,来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如梦令》说课稿4

  一、说教材 :

  《如梦令》是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

  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品,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反复品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学法。

  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李清照这首词“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期望各位同僚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助我纠正平时教学中的不足。

  谢谢大家!

《如梦令》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如梦令》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代表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地吟诵词,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词人快乐的心情以及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诵读感悟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感受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我这堂课开始的目标,课前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同时出示歌词,也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去感受词的特点并相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词可以当成歌词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有的词分上阕和下阕、词有词牌名等,此时教师出示词的'知识,全班齐读。教师揭示课题以及作者,并加以解释。

  在“大语文”环境下,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前播放《月满西楼》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词的特别之处,渲染优美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在初读前,我会范读词,接着,我提出自学要求:学习古诗词,就要利用全身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想象,用心感悟,用嘴巴吟诵。然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练读,并指名展示朗读。在这里我故意将检查自学说成展示朗读,虽然只是字眼的差别,但这样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我出示字词的注释,让学生按四人小组分组学习,尽量用自己的话讲词的大意说一说。

  中国的古诗词凝练,含蓄,你能找出这首词都是围绕哪个字来说的吗?学生会找到可能会找到“兴”、“醉”、“记”这几个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个更合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醉字既表示景色美,更表示诗人内心陶醉,所以最合适。此时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而醉,引导学生再读词,找出词中描绘的画面。交流的同时,相机板书:西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三)、品读赏析,感悟醉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因此,想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1、溪亭日暮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作者眼前全是美景,嘴里还品尝着美酒,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耳畔似乎听到了 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真是全身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落日美景一定更加诗情画意,瞧:此时教师边出示落日精美图片,边带领学生配乐诵读《三亚落日》中的段落: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情不自禁的吟出经典的诗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景色让李清照醉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醉意。

  2、藕花深处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品尝这美酒,李清照不知不觉就醉了,直到兴致满足了才回去,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藕花深处。读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放眼望去,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表现作者内心陶醉。

  3、一滩鸥鹭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都是描绘了静态的迷人风光,那么这个湖面这是动态的画卷。我会这样导入:钻进了这么美丽的荷花丛中,李清照又怎么分得清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呀!于是她——(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到这句,你又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能看到李清照在奋力划桨,听到哗哗的水声和李清照爽朗的笑声。最后,学生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感,自由读全词,读出美感以及李清照快乐的心情。

  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想象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融入一些旧知,比如《三亚落日》片段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

  三、联系背景,升华感情。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学完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李清照为什么会这么快乐,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生活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李清照早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快乐。所以她才会牢牢记得这样一次快乐郊游的经历,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下了“常记”。融入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读出快乐、自在、幸福的感觉。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不断提升,朗读的要求也是由浅而深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题目,既然词可以唱,那么这首词就是什么样的曲调,你能用你的理解来唱一唱吗?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四、作业设计

  【必做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选做题】

  1、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读一读或唱一唱。

  2、选择词中三幅画面中的任何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溪亭日暮

  醉

  藕花深处 乐

  一滩鸥鹭

  好的板书应该做到紧扣中心,简洁明了,所以我这样设计围绕醉字,紧抓三个画面展开想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快乐,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地印象。

《如梦令》说课稿7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应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静来理解,教学时可以拿〈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的相关诗词,第三就是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需要说明,本词最适用诵读,意会,也许任何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二)课标设计:

  1、反复朗读,理解词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词的形式和特点;

  4、体会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给苯词带来的艺术效果;

  5、融入词情画意之中,探究词的情趣和意趣;

  6、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目标1、2、4

  (四)教学难点:

  目标4

  (五)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探究和赏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课题:

  让学生唱《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同学们猜猜看今天我们唱的谁的歌?(学生答李清照)

  老师:真聪明,听歌可不是免费的,我们今天探究李清照的词!

  下面我说说鉴赏诗歌的一些要领:一是要注重朗读,最好能成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是要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诗歌是跳跃性的。否则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痴呆病患者在床前发呆三是要敢于见仁见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锻炼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能力。好,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李清照?

  2、走近作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鄙朴谑闱樵炀场K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痹煊锴诚孕缕妗@畲视镅约惹诚宰匀唬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

  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相关知识介

  那么你们对词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词有几个“小名”?

  (词由词牌、有的分上阕、下阕,它又叫长短句。不过有的词未必有上下阕,比如小令。)

  下面我们看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可能同学们更熟悉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有哪位同学愿意把那首词有表情的背诵给大家听?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另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融入文本

  (1)朗读课文;字词拨正,朗读指导。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探究:

  A、你认为这首词是他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B、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C、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5、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一、独特的表现形式。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斡《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一经对比,当知“风雨”与“落花”间的联想,对花事春色的敏感,实为孟,韩两家诗所先有,而采用与侍女问答法,

  则为女词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有她匠心独具,找到了最能充分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

  二、曲折、婉转,语浅言深。

  “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刘坡公《学词百法》)。“作诗文贵曲”(袁枚《随园诗话》)。“词贵愈转愈深”(沈祥龙《论词随笔》)。

  世人评《如梦令》“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词者”(黄了翁《蓼员词选》),“全词一弛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韵集)。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化。此词却即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两句平起铺垫。

  “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两人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维妙维肖,如在耳目。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叠语最难,此处却利用活用了这叠语。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

  三、自铸新词,人间绝唱。

  口语化是李词的一大特色,但并不等于口语,而是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

  含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以语工意新取胜。

  “绿肥红瘦”是此词最为世人称道的佳句,因为它新颖、生动,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句云:“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其四,反复。“知否,知否”。

  其五、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6、拓展:赏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说课稿8

  说教材:

  《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随意游转,没想到误入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整首词言语如内容一般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含蓄深沉。词中只见景却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意境,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品读。

  2.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针对五年级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反复朗读,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因此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阅历经验,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自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课时: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以前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着重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诵读。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不仅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更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引导学生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词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整首词(可通过播放朗读录音再让学生练习自读),感悟把词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绘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并结合学生理解说说这几幅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意境。

  3.音乐伴奏,教师范读,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她醉了!不光是酒美,此时的景也美。不仅人醉了,此时的心也醉了。

  5.欣赏歌曲由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

  6.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集体吟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吟唱欣赏,适度拓展

  1.引导学生吟诵《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有机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另一首《如梦令》。要求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将两首词进行比较。通过学生品读和比较,不难发现,这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的本意相同,但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不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3.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于宋词的有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对词的学习方法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词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通过总结学习词的方法和对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如梦令

  方 法 画 面

  品 读 溪亭日暮

  吟 诵 藕花深处 醉

  想 象 一滩鸥鹭

《如梦令》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一、《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在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主线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出,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住学习重点。

  3、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4、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二、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导入时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本想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通过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梦令》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

  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

  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时,他们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6。深入鉴赏。两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9。深入鉴赏。《武陵春》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易安情怀。

  (七)板书设计

  闲愁:闲适,爱恋,思念,山水

  哀愁:孤独,凄冷,沉重

【《如梦令》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类》说课稿06-09

《论语》说课稿06-09

蜡烛说课稿06-23

《灯光》说课稿06-24

《雾凇》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8

《氓》说课稿06-29

穷人说课稿02-19

舞蹈说课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