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2-22 18:40: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数学说课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关于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与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与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与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与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说学情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与引导。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程序与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与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关于数学说课稿3

  大家好!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关于数学说课稿4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关于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师:从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三个或四个正方形,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3、给出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搭一撘,然后思考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关于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关于数学说课稿7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关于数学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我今天教授的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中“猜数游戏”及其练习,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天平游戏,这一课在在学习了一步计算方程基础上的加深课。

  以前我们教学方程都是利用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进行教学,但是到中学又会学习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而本节课知识就是打破了传统教法,利用天平模型,构建等式性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来学习解方程的方法。本课也是学习后续方程和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天平游戏1、2》,本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的原则,本节课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由简单到复杂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将《天平游戏1和2》中的方程合二为一,通过观察、分析、猜测、验

  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解较复杂方程的全面认识。让学生在故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方程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景,让学生会解aX±b=c这类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过程,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明确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aX±b=c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说教法,学法:

  教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本课中,我采用导---探---练三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重点分析研究方程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概括,应用等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分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模型,通过猜老师的年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方程,渗透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愿望。

  2、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为在前面学习天平游戏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比较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所以本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学,去讨论,自己找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说出猜年龄的过程和方法,明白解方程的思维模式。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计算方法,重点是用讨论出用等式性质解决方程的方法。

  3、第三环节,讨论释疑,总结升华,师生一起总结出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4、第四环节,应用拓展,解决问题,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智勇大冲关”的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注重由易到难的梯度训练,先解方程,巩固解方程的思路与书写形式,再过渡到应用题练习,学会看线段图解题。通过在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5、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感悟引申。

  (1)谈收获:方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术解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同学们要勤加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知道怎样解aX±b=c这样的方程了吗?

  (2)了解数学家韦达: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人是谁吗?他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使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观,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教后反思:

  1、 “学习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和“再创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上,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思考,怎样书写,而是让学生通过探讨,自己发现结论,还学生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

  2、这节课,我的教学收获是(1)、将生活引入课堂; (2)、给学生幽默的课堂; (3)、把游戏带入课堂; (4)、创设思考的课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关于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而难点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

  计算

  1、想一想(电脑演示)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⑵、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①、=?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演示的动画,自己给出的示意图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板书公式:

  ①②1、问题:

  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关于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大节第四课单项式的乘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2、通过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的第一条的确定是考虑到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乘法、幂的运算都较为熟练,在此基础上导出的单项式乘法法则学生能够达到“理解”的要求,同时由于单项式乘法的所有内容已包含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据此确定了教学目的的第一条。而单项式法则的导出过程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据此确定了教学目的的第二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乘法法则。(这是因为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得掌握和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够掌握的越好)

  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错误。)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学过的知识可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引导发现法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的的第二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了讲练结合法。对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解题,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学习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在归纳小结这个阶段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量大,利用投影仪,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2、新课学习

  3、反馈练习

  4、小结

  5、作业布置。

  (1)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通过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这样的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1、问题2的设置进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包括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和例题讲解。

  ①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

  由于八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引例。引例1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两个单项式如何相乘,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引例2让学生动手尝试,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3,由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从而实现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研究问题中所体现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通过尝试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第二条,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得以掌握。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组简单的练习,由学生回答,强化对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例题讲解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例题按照逐步增加运算种类进行了编排,使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我总共设计了三道例题。

  例1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按照单项式乘法的法则进行运算。例2是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在例2后我又设计了一问题,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根椐题目特征,辩认出它们是哪种运算,应选用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使学生逐渐分清运算类型,正确实运用法则,以实现难点的分散和突破,并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例3是单项式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口算计算过程,教师要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按规范的书写格式进行练习和作业。

  在每道题完成之后,都配有与例题相近的巩固练习,由学生板演和分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实现“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这一教学目的。

  (3)反馈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又设计了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再一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对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得以加强。

  (4)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先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确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引起学生对单项式乘法中系数与指数运算易混淆等问题的重视。

  (5)布置作业

  数量不多的作业,既能够让学生能对本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教学评价、反馈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反馈手段和较多的反馈练习。

  1、设计分段练习。例如练习一—练习四每次练习主要解决一重点问题,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障碍。

  2、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口答、笔答、板演、快速强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

  3、及时矫正。对每次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对正确的解答及时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评讲。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总的设计过程,具体过程将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谢谢大家!

关于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课时,对于本节课我想做以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并能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①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②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自主观察、分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符号的确定。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计算方式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大纲》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所诊测的绝对值意义和数轴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正数表示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问题。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利用输赢球得分原理和在数轴上运动方向符号的特点,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加法法则。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例题。

  (1)是整数的异号两数相加;

  (2)是整数的同号两数相加;

  (3)是小数和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于数学说课稿12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目标:

  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关于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

  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㈢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二、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㈡探索新知

  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㈢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㈣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㈤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㈥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

  五、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关于数学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关于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12-19

数学说课稿07-26

小学数学说课稿09-08

高二数学说课稿12-14

高中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30

年月日数学说课稿02-16

小班数学说课稿《铺路》12-16

《方程的意义》小学数学说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