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08 09:28: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上午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由于概念不能简单植入学生的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使数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接。课堂上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学生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定为学习重点,把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定为学习难点。

  三、学习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生活情景,形成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安阳市新华书店门口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冬9:00——19:00、夏9:00——20:00,如果你想去书店买书,你可以几点到书店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上午10时,上午11时,下午1时,下午2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到:因为20时就是晚上8时,所以只要在晚上8时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个别同学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同时揭示出:像我们平常说的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这是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而像19时、20时是一种新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为揭示12时计时法或普通计时法提供物质基础。而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过程中,引出“19时、20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时”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探索任务,而且符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2、交流信息,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哪位同学先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收集到:手机上、电脑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的时间;火车票上、公共汽车站牌上的发车时间;超市门口、药店门口的营业时间;电视报上节目播出时间等等。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并提问学生:“想一想这个时间你会在做什么呢?这些时间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给学生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生经历了收集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过程,了解了这一全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不仅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而且尝试了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促进感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钟表来帮忙,好吗?一天有24个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能表示24小时的钟面,你会设计成什么样子呢?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设计一个钟面。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充分利用“一日有24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这一显性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动手设计的强烈欲望。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钟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

  2、交流讨论,优化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设计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圆形或类似于圆形的大钟面,上面标有24个大格,从1到24;二是仍是12个大格的钟面,不过有两圈,内圈是从1到12,外圈是从13到24;三是其他画法。

  师:“比较一下,哪种设计方法比较好?好在哪?”

  学生会发现大圆钟面可以明确看出一日有24小时,但看着钟面要想说出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比较困难;而双圈钟面上能突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个钟面很快找到黑板上的24时计时法所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间。

  (设计意图:知识因交流而增值,思维因交流而碰撞,情感因交流而互融。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在比较、分析钟面的特点时,经历了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到数学的优化思想;最后依托钟面的对应关系,把24时计时法换成普通计时法,积累了直观转化的数学经验。)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课件展示,强化两种计时法的对应。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课件:时针从0时开始,慢慢走动2圈,第一圈,依次从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现13到24。配合演示相应时间的动画画面。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演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2、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

  师问:“同学们看着钟面,能很快找到了两种计时法对应的时间,那没有了钟面,你能发现他们之间互换方法吗?”

  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经过思考总结出由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转化时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时计时法向普通计时法转化时,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减去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减。

  (设计意图:数学因抽象、概括而被赋于了简约美的化身。学生脱离了钟面这一形象、具体的实物载体后,对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关系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使学生思维达到一次质的飞跃)

  3、巩固训练

  1)、填空

  (1)一天有()时,从钟面上看,时针正好走()圈。

  (2)17时是下午()时,21时40分,晚上()时()分

  (3)晚上12时是今天的()时,也是第二天的()时。

  2)、连线:

  3:408:20xx:3017:0015:40

  下午5:00下午3:40凌晨3:40上午8:20晚上8:20

  3)、师生互问

  (1)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不同的计时法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计时法。

  (2)由学生写在黑板上一个时刻,让教师写出相应的计时法。

  (设计意图: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限。为了巩固本课新知,我设计填空、连线、师生互问三个练习题。在练习中有意让学生认识多种表

  示时间的词语,增强对普通计时法的认识。让学生出题考老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四)当堂检测,拓展应用

  1、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下课前引导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本课的小结。不仅是一个回顾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2、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时间用24时计时法,还是12时计时法。

  下午6:0623:38凌晨18:06

  取信时间:

  第一次:8:00

  第二次:14:00

  第三次:18:30

  中午12:301:20

  2)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时,

  第三次取信是晚上()时()分。

  3)把下列时刻改写为12时计时法。

  18:0023:0010:005:30

  4)用24时记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小明早晨6时30分起床:()

  中午12时用餐:()

  下午2时10分上课:()

  下午4时50分放学:()

  下午6时看动画片:()

  晚上7时30分做作业:()

  晚上9时睡觉:()

  5)把下列时刻按一日里的先后进行排序

  (1)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2)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设计意图:为了更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依据本课的学习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5道不同层次检测题目,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拓展运用(二选一)

  1)课外查阅:钟表发明发前,人们是怎样计时的?

  2)用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一天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好的一节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让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在拓展运用中我设计了二选一的题目,达到“课虽止而意犹存”的效应)

  四、板书设计及意图

  最后,我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堂的眼睛,板书是课堂的靓相。采用数学化的板书方式,以简明、整洁的节奏,体现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符号化、对称化、比较化、分类化和过程化)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4-24

初中的数学说课稿07-03

关于数学说课稿02-22

小学数学说课稿04-2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30

[热门]小学数学说课稿05-21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07-15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09-07

高中数学说课稿10-19

年月日数学说课稿09-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上午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由于概念不能简单植入学生的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使数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接。课堂上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学生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定为学习重点,把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定为学习难点。

  三、学习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生活情景,形成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安阳市新华书店门口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冬9:00——19:00、夏9:00——20:00,如果你想去书店买书,你可以几点到书店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上午10时,上午11时,下午1时,下午2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到:因为20时就是晚上8时,所以只要在晚上8时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个别同学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同时揭示出:像我们平常说的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这是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而像19时、20时是一种新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为揭示12时计时法或普通计时法提供物质基础。而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过程中,引出“19时、20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时”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探索任务,而且符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2、交流信息,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哪位同学先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收集到:手机上、电脑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的时间;火车票上、公共汽车站牌上的发车时间;超市门口、药店门口的营业时间;电视报上节目播出时间等等。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并提问学生:“想一想这个时间你会在做什么呢?这些时间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给学生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生经历了收集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过程,了解了这一全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不仅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而且尝试了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促进感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钟表来帮忙,好吗?一天有24个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能表示24小时的钟面,你会设计成什么样子呢?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设计一个钟面。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充分利用“一日有24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这一显性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动手设计的强烈欲望。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钟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

  2、交流讨论,优化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设计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圆形或类似于圆形的大钟面,上面标有24个大格,从1到24;二是仍是12个大格的钟面,不过有两圈,内圈是从1到12,外圈是从13到24;三是其他画法。

  师:“比较一下,哪种设计方法比较好?好在哪?”

  学生会发现大圆钟面可以明确看出一日有24小时,但看着钟面要想说出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比较困难;而双圈钟面上能突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个钟面很快找到黑板上的24时计时法所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间。

  (设计意图:知识因交流而增值,思维因交流而碰撞,情感因交流而互融。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在比较、分析钟面的特点时,经历了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到数学的优化思想;最后依托钟面的对应关系,把24时计时法换成普通计时法,积累了直观转化的数学经验。)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课件展示,强化两种计时法的对应。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课件:时针从0时开始,慢慢走动2圈,第一圈,依次从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现13到24。配合演示相应时间的动画画面。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演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2、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

  师问:“同学们看着钟面,能很快找到了两种计时法对应的时间,那没有了钟面,你能发现他们之间互换方法吗?”

  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经过思考总结出由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转化时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时计时法向普通计时法转化时,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减去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减。

  (设计意图:数学因抽象、概括而被赋于了简约美的化身。学生脱离了钟面这一形象、具体的实物载体后,对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关系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使学生思维达到一次质的飞跃)

  3、巩固训练

  1)、填空

  (1)一天有()时,从钟面上看,时针正好走()圈。

  (2)17时是下午()时,21时40分,晚上()时()分

  (3)晚上12时是今天的()时,也是第二天的()时。

  2)、连线:

  3:408:20xx:3017:0015:40

  下午5:00下午3:40凌晨3:40上午8:20晚上8:20

  3)、师生互问

  (1)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不同的计时法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计时法。

  (2)由学生写在黑板上一个时刻,让教师写出相应的计时法。

  (设计意图: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限。为了巩固本课新知,我设计填空、连线、师生互问三个练习题。在练习中有意让学生认识多种表

  示时间的词语,增强对普通计时法的认识。让学生出题考老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四)当堂检测,拓展应用

  1、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下课前引导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本课的小结。不仅是一个回顾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2、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时间用24时计时法,还是12时计时法。

  下午6:0623:38凌晨18:06

  取信时间:

  第一次:8:00

  第二次:14:00

  第三次:18:30

  中午12:301:20

  2)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时,

  第三次取信是晚上()时()分。

  3)把下列时刻改写为12时计时法。

  18:0023:0010:005:30

  4)用24时记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小明早晨6时30分起床:()

  中午12时用餐:()

  下午2时10分上课:()

  下午4时50分放学:()

  下午6时看动画片:()

  晚上7时30分做作业:()

  晚上9时睡觉:()

  5)把下列时刻按一日里的先后进行排序

  (1)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2)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设计意图:为了更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依据本课的学习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5道不同层次检测题目,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拓展运用(二选一)

  1)课外查阅:钟表发明发前,人们是怎样计时的?

  2)用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一天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好的一节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让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在拓展运用中我设计了二选一的题目,达到“课虽止而意犹存”的效应)

  四、板书设计及意图

  最后,我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堂的眼睛,板书是课堂的靓相。采用数学化的板书方式,以简明、整洁的节奏,体现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符号化、对称化、比较化、分类化和过程化)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