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四年级的《设计你的课程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和教学总结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五单元第八节的内容。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在MICROSOFT WORD中使用表格,并能对表格进行行、列、单元格等操作。
该篇课文在整单元教材的地位来看,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这一课既是对前几篇课文在WORD中熟练插入图片、艺术字等知识点的复习,又涉及到表格边框、底纹的设置以及如何绘制斜线表头等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制作课程表,使学生熟练掌握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b、通过课程表的表头制作,让学生掌握表格中斜线表头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引入时,新旧课程表相互比较,用比较法激起学生尝试修改的愿望。
b、试一试,让学生看课文自学边框、底纹的设置,用探究法学习新知。(分组分任务探究,一组一个新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继续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b、通过创设挑战任务(设置页面边框),进一步培养挑战意识;
c、通过亲手制作课程表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表格边框、底纹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难点:绘制斜线表头时位置的调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先出示一张没有修改过的课程表,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语文数学语文英语数学
2数学语文数学数学语文
3体育社会英语语文综合实践
4英语美术美术品德与社会体育
5自习音乐语文音乐活动
6综合实践体育语文品德与社会活动
(课程表1)
再展示编辑修改过的课程表,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上午1语文数学语文英语数学
2数学语文数学数学语文
3体育社会英语语文综合实践
4英语美术美术品德与社会体育
午休
下午5自习音乐语文音乐活动
6综合实践体育语文品德与社会活动
(课程表2)
让学生通过两张效果不同的课程表的对比,强烈感觉到编辑修改表格的意义、效果,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你的课程表。
(二)分析作品:
通过分析对比作品,学生会发现第二张表格比第一张表格增加了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直观地发现编辑修改了的表格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尝试制作: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我大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任务。这样,教师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分层辅导。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学习设置“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
分组尝试新知学习:
第一组尝试边框的设置
第二组尝试底纹的设置
第三组绘制斜线表头
(四)演示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我让每组选一学生演示如何操作:
(1)边框设置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边框线型、边框粗细、边框颜色、外侧框线”进行设置。
(2)底纹色彩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相应的单元格,利用“底纹颜色“按钮,为这些单元格设置底纹。
(3)斜线表头的制作
选择“绘制表格“工具,鼠标指针变为铅笔形状,在表格左上角画出相应的斜线。
(五)再次制作: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中的挑战任务,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表。
教师给予学生提示,除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外,还可添加图片, 艺术字表名及页面边框等。
为节省时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素材。
(六)发展评价、拓展延伸:
选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欣赏并根据评比标准(底纹色彩搭配、表格边框的样式、独特的创意、漂亮的页面边框)进行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展示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挥了聪明才智,设计出了很有个性的课程表,你们发现得真不错!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加上图片等,设计出更时尚、更酷的课程表,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
六、教学总结: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潜在的优势:教学内容直观、操作使用快捷、方便,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2
1.纵横筛选,确定重点
初次拿到教材,我分析后认为教材重点在于:
A、搜索引擎技巧的进一步提高;
B、下载网页到指定目录;
C、分类整理归类文件。
在备课与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样设计,课堂容量非常大,每一块知识都只能是蜻蜓点水,没落到实处。
因此对重点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分析、筛选。本册教材中“文件分类、整理”这部分知识已经多次出现,可以一笔带过。“保存网页”虽然是新知识,但对本册教材后面几课内容及本课后面环节的学习帮助不大,因此我把这部分内容改为“将网址添加到收藏夹”,这将对学生后面内容的学习有实际帮助,而且对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IE使用习惯也很有意义。
从教材1-9课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较为丰富的上网查找资料的经验,但教材中并不曾涉及“关键词”提炼的要求与方法。教材11课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如“+”在关键词间的运用。
而关键词的准确提练更是利用搜索引擎快速找到信息的关键,因此根据教材前后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会准确提练关键词。
2.分步引领,自主探究
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索、对比,由学生体验、发现、总结提练关键词的技巧。
结果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除个别自学、总结能力强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对比操作体验到关键词的提炼要求。
多次试教后改为教师分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这一说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曾经有所耳闻,但具体内涵不清楚。
学生如果连什么是“关键词”都不知道,怎么能明确掌握有效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中教学过找“重点词”,而抓“重点”正是我们关键词提炼的关键之所在。
由语文课知识“重点词”引入,旧知顺利迁移,解决“关键词”概念问题。
接着让学生分步体验关键词数量与准确率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提炼关键的要求,顺利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炼关键词技巧的学习提高搜索速度
2.学会将网址添加到收藏夹
3.增加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会准确提练关键词,即关键词的选择能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任务导入
出示:待完成的信息卡。揭题:丰富多彩的节日。
通过下例,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在20xx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1套3枚,依次名为( )、 ( )、 ( )。”
二、解决任务
(一)关键词技巧:提练关键词
1.关键词即重点词
(1)用“邮票”作关键词进行搜索,观察,体验查找到的信息准确率高低。
(2)反馈:查找到的信息准确率不高,有很多无关信息。
(3)渗透筛选信息的办法。
2.增加关键词
(1)怎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准确率?(增加关键词)
(2)多个关键词中间用空格隔开。
(3)学生尝试探索
(4)反馈:关键词的要求:反映信息重点、简练。
(二)添加网址到收藏夹
1.学生尝试
2.反馈巩固
三、竞赛巩固
1.揭题,布置任务
出示:[竞赛评分表]
[竞赛规则]
1.第一个大声答对题,奖一颗星
2.小组每人都找到答案并将答案所在网页添加到收藏夹的前3个小组,可获得2颗星。
注: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教组里其它同学,要求动嘴不动手。
[竞赛题]
1.我国的第一套民俗传统节日邮票是由国家邮政局20xx年发行的——《 》
2.宋朝诗人王禹写了一首名为《清明》的诗,最后一句是什么?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_____________。
3.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京族三岛庆祝哈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庆祝哈节的场所却是固定的,在 。
4.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____一书中。
5.打开D:传统节日.doc文件,将信息卡制作完成。
四、总结
(一)总结竞赛经验。
1.优胜组总结:关键词的选择,小组互助。
2.失败同学:遇到困难,大家给建议。
(二)拓展:打开搜索引擎自带的“帮助系统”;直接在搜索框里输入“搜索技巧”查找。
板书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初识“画图”窗口》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本课主要介绍了启动、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和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及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通过欣赏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使他们明白用计算机画图,既不用纸和笔,也不用任何颜料。从而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这一课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敢于动手操作,自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内容上讲,本课的知识点相对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实施“讲练法”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画图软件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窗口的操作方法及窗口特有的组成。
难点:认识工具箱中各类工具的.用法。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上述教法。引导学生采用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教案 )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四)归纳总结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些色彩较为简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发表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喜欢这些漂亮的图画吗?打开课本,你会知道从哪可以打开画图程序。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读教材。
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学。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的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在此我主要设计了三种学习方法:1、自读教材2、同学间互相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的。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倾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展开想象,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归纳总结
下课前五分钟,总结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用“这一节课,我学会了……”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4
说教材
《填色》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二单元“电脑小画家”第二课内容。主要是面向三年级初学电脑绘图软件"WINDOWS画笔"的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置换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WINDOWS画笔里面的“前背景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色彩填充、处理的方法。
说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对色彩是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在刚学习了电脑绘画的这一另外一种绘画方式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望也极其强烈。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操作,了解利用IE浏览器和学习交流中心获取帮助,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难点:色彩搭配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说教法
我设计《填色》这一课,利用色彩搭配丰富内涵及表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学生遨游在多姿多彩的彩色世界里面,体验感受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注意到学科整合性问题。 本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也是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和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主要采用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开放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是英国作家尼尔提出的理论,在教学理论中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团结的理念。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明确任务——探究新知——合作操练”。我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让学生明确一个个任务后通过课堂自由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掌握、传递、和融合。
说教学环境
分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多媒体电脑室,软件环境是制作画图站(网址:http://huatu.c,提供优秀作品、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以及部分素材、作品上传、学习交流等)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整个教学流程如下: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填色的作品,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幅图画,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画漂亮呢?”,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 首先教师明确任务,学生学会了填色;接下来学生选择图画练习填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最后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二层次,首先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给图片填色的意义——充满美丽的色彩的绘画会不仅能让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性的美德情操;接下来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各种色彩搭配的图画。来进行课堂比赛,优胜者奖品鼓励。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页解决(提供网址:http://huatu.c )。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接下来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组,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组,A组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组学生可请A组学生当小老师来指导和教师适当进行个别指导。);最后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该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首先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明确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接下来是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归纳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学习心得,互评互助,然后由教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纳。最后我作总结性发言:“同学们,通过本节《填色》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把一张张空白的、“不美”的图画填上丰富、搭配合理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感觉,还培养大家感受美、创造美等能力,还感受到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人性的道德美。
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背景
本课是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从教材的分布情况来看,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中文本和图片的添加、设置动画效果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为幻灯片设置背景和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从而对演示文稿的整体进行美化。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为作品设置背景的方法以及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幻灯片设置合适的背景和切换效果,对作品进行有个性的合理美化。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的制作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幻灯片设置背景以及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是因为一个作品是否美观与背景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难点:使用填充效果为幻灯片设置背景。之所以把一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因为填充效果涉及到了四个选项卡,设计的方法非常的灵活多样,对学生来说是最容易迷惑的,我把这一部份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任务驱动法、范例分析法、媒体演示讲解法、分层教学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并综合运用了范例分析法、媒体演示讲解法,分层教学法。
2、学法
学习信息技术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在教学中,学生分析范例,学会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发现和应用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后,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发现问题,呈现任务
课始我为学生演示两个幻灯片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学生上节课的作品,另外一个是设置了背景和切换效果的。“哪一个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界定学习目标---为作品设置背景和幻灯片的切换。
(设计意图:在范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际学习中去学会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任务:为作品设置背景;为作品设置切换效果。学生继续对自己前几节课制作的《诗仙李白》作品进行设置。
任务一:为作品设置背景,被分解为三个子任务。
子任务A:直接用背景颜色设置背景。具体要求:请用这种方法为第一张幻灯片选择一种合适的背景颜色。由于这子任务比较简单,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在前,出现问题,我个别指导的方针。
子任务B:用填充效果设置背景。具体要求:将第2张幻灯片的背景设置为渐变:预设-雨后初晴,底纹样式"斜上"、最后一种变形。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我将会这样突破:首先,鼓励学生按照大屏幕显示的步骤自己进行制作,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当大部分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给学生演示事先录制好的操作步骤。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够节省重复操作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效果。当子任务B完成之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我们需要制作一个风格统一的作品,要求每张幻灯片不仅背景要相同,而且排版的方式也要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子任务C:用设计模板设计背景。具体要求:请用设计模板的方式,给所有的幻灯片设置统一的背景。在前两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之上,这个任务就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我将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然后找学生演示的方法,这样,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学生完成三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在屏幕上展示三者关系图表。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帮助。
任务二:为作品设置切换效果。具体要求:请为《诗仙李白》作品的每一张幻灯片设置一个切换效果。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会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每六个人分成一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找制作比较好的同学指导其他的学生。这样,就能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任务二完成后,采用组间评和组内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优胜组。游戏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设计意图:任务由简到难,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打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几个有代表的作品进行展示,供大家学学习。教师可适时地参加讨论,对于有闪光点的作品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作品评价。)
第四个环节: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为了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的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以下内容: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要求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设置方法,内容丰富,美观大方。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美化球赛通知》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册第5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课要研究的是在Word 20xx中插入剪贴画,是在学生掌握了文字排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插入剪贴画,让学生给文章配上漂亮的图片,把文章装点得更美观,为今后学习设计和制作板报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掌握剪贴画图片的插入、选择、编辑以及图文混排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与审美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在Word 20xx进行美化文章和板报设计,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学习在文章或板报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
2、难点:插入剪贴画排版时的版式设计。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节课我主要综合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任务驱动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演示法
三、说学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的方法
4、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展现我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有兴趣才可能有探索,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上两张内容相同的门票,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哪张门票?为什么?当然学生肯定会选择这张色彩斑斓、图片新颖的门票。因为这张经过工作人员美化的门票更漂亮、更能吸引观众。紧接着顺势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播放球赛片段)看完后,同学们在电脑里写一份球赛通知,看看谁的设计更漂亮、更能吸引观众。出示课题,铺设学习任务:美化球赛通知。
(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学习新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输入“球赛通知”,结合语文教育,让学生知道写通知时应注意的格式,并运用已学知识设置版式。
(在这个环节里,既让学生复习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这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合作探究:输入球赛通知后,就进入本节课重点:为这份“球赛通知”配上合适的剪贴画。(板书:插入剪贴画)这时,我让学生懂得:刚才你们喜欢的那张门票,不仅是因为色彩斑斓、图片新颖,关键是图中的画都是本次演唱会的人物,是很多人喜爱的歌星,因此很吸引观众。那么我们为这份“球赛通知”插入剪贴画时,也得符合球赛内容,这样才能突出球赛的主题,在这基础上去美化版面才有意义和价值。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让学生看着课本“照着做”,初步了解剪贴画的插入方法及操作步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左右同学互相交流,让知识掌握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和小组长,进行互帮互学。老师则加强巡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形成技能。)
(三)信息反馈,归纳总结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让每个小组长汇报自己组员刚才在实践操作中都发现了什么问题?我进行及时归纳。如:在插入剪贴画时,图片都偏大,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再板书:调整图片大小。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单击剪贴画,被选中的剪贴画周围出现8个小方块(叫做“控制点”)。当鼠标指针移动到控制点,鼠标指针变成类似双向箭头的形状时拖动控制点,这样就可以改变剪贴画的大小了。]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跟着做”,去探究,去摸索。让他们去发现在操作中所遇的困难,并提出来。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改变图片的大小只是在原位置,如何将图片移动到自己想放的地方去呢?这也是课文的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板书:移动图片位置)为了突破难点,我先是让班里的`“电脑小高手”去展示自我:当当“小老师”,演示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对于课堂的闪亮点,我先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深入感知版式有五种,分别是: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浮于文字上方、衬于文字下方。然后,我借机向学生提问:它们分别在文章都起到什么作用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讨论、探索,说说各种版式环绕方式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将领悟到的,设计好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四)、拓展思路,知识延伸
当学生带着任务完成了“美化球赛通知”后,我设下这样疑问:只是球赛通知才可以配上漂亮的图片吗?紧接着让学生大显身手给前几课的例题配上剪贴画。如:整理观察日记,发布天气预报等。最后布置作业任务:写一则关于“神舟六号”的新闻,并插入合适的图画。
(这个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探索到的、通过自学等得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从课内到课外,拓宽思路,知识得到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说特色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现自我的操作演示机会,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懂处点拨,在学生理解的新点处鼓励,在学生困惑处指导。创设了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能力得以发展,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六、板书设计
美化球赛通知
1、 插入剪贴画
2、 调整图片大小
3、 移动图片位置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知识。)
七、教学流程图(附件)
附件: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8 课《文章标题更醒目——制作艺术字》,是在学生对Word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并茂电子报的初步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艺术字的插入方法及简单的编辑处理和修饰,教学重点是艺术字的插入方法、艺术字大小、位置及形状的调整方法,教学难点是设置艺术字的阴影与三维效果。
本课内容制作艺术字,从表面上看是针对文字的处理,其实质是在Word中编辑图片。艺术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片,既有图片特征,又有文字特征。如:通过控制点调整大小、移动位置、调整形状等均为图片操作技法,而插入艺术字过程中编辑文字这一项,又跟上一单元所学文字的修饰完全相同。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隐隐约约感觉到艺术字类似图片(因为金山画王中的《用卡通拼图》一课中有过类似操作),但这方面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没必要跟学生作细致介绍。因此,教学中把大小的调整、位置的移动作为新知识让学生探究。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Word中对文字的基础编辑方法后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的颜色进行操作,而艺术字具有特殊的造型、丰富多变的色彩,这些特征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艺术字的插入方法;
2、使学生学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位置、形状,会设置艺术字的特殊效果;
3、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演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本课教学中,插入艺术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菜单,另一种是使用绘图工具。实际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机上Word程序中的绘图工具栏是关闭的`,对于绘图工具栏的打开操作,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创建Word文档》中已经学过,非本课知识点。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便于发现艺术字插入工具,在课前提前指导学生打开绘图工具栏。
二、素材选取:
本课教学设计以即将到来的学生较熟悉的母亲节创设情景,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对妈妈的爱为学习出发点,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能够激发部分厌学的学困生再次萌生努力学习的决心。另外,艺术字除了用作文章标题外,学生更喜欢用它去制作贺卡,以母亲节贺卡为题材,学生创作时能够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去创作,不仅学生会努力开拓思维,而且作品的内容会十分严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不会随意输入。(实践中学生创作时,有的学生没想好,即使一个字不写,他也不会在给母亲的贺卡上胡乱输入)
三、环节设计:
本课教学共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氛围,以“母亲节你想跟妈妈说些什么”切入,以课件《妈妈我爱你》引出课题。
2、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针对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调整方法展开探究,通过学生演示汇报交流新知。其中插入艺术字方法上,注重学生演示准确性的同时,鼓励插入方法的多样性。调整艺术字时,依据学生探究情况老师作适当补充,在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老师进行演示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到调整的关键步骤。对于艺术字特殊效果的设置,首先以艺术字欣赏的形式引出,向学生指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殊的效果能够使主题更突出,然后组织学生参照课本介绍自学自练。
3、大显身手:
本阶段利用课件给学生明确任务及要求,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创作。
4、作品展示与评价
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互动评价,发现别人优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收获与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分享学习的成就与快乐,同时以母爱的伟大与母亲的艰辛付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8
《家乡小树影成行》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windows中画图板工具的练习,本课的内容是关于对图形进行拉伸扭曲及翻转旋转操作的讲解。
在这一课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对图形进行翻转/旋转以及拉伸/扭曲的方法,熟练在文件之间进行图形的复制、移动。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对图形进行变形的操作过程,掌握图形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要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图形翻转/旋转以及拉伸/扭曲的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些操作的特点并学会综合运用操作创造出复杂的图案。
在仔细阅读了教材之后,我感觉到,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走的话,首先学生不一定会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不一定会很好。另外,教材在设计的时候也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一些环节不适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于是我对教材的流程作了一些改编,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想办法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结合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在兴趣中进行学习。
在本堂课倒入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就是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花边图案,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他们的原形,哪里能看到这些图案?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花边图案,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设计让学生观察图案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复杂的花边其实可以拆分开来,它是由很多个相同的简单图案通过一些变化从而得到的。然后布置给学生设计一个简单花边的'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看看画图工具里有没有什么操作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各人的基础不尽相同,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结合翻转/旋转得到一个较为复杂的花边图案。这时候就可以让已经掌握了方法的学生来做小老师,给不清楚的同学讲解操作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主思考得习惯。如果学生普遍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以便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了解了操作方法之后,可以留时间让学生练习,以便巩固学习成果。
有了初步的学习成果之后,我设计了一些拓展内容来完成进一步的教学目标。首先提问学生除了翻转/旋转还有哪些操作可以运用到花边设计中来。简单地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书本的知识点来研究,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并展示自学的成果。以求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出示一些应用了拉伸/扭曲操作的图案,让学生寻找构成这些图案需要用到哪些手法,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运用拉伸/扭曲操作可以带来变化更多更丰富的图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图案构成的元素,让学生根据这些元素来设计花边图案。并且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大家一起来评价。以次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锻炼学生欣赏与评价的素质。
最后,教师可以对本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要提醒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多尝试画图板里的一些功能。
这堂课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从生活入手,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案。使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学会去分析解决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五、六制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创建家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Word之后接触到的又一个微软公司的应用软件Front Page20xx,因为有了Word20xx的基础,学生在入门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可将二者进行比较,注意归纳这些应用软件的共同特点。
通过本课创建主页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Front Page20xx的功能,掌握站点的创建和主页编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网站的美化和发布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站点的建立和主页的编辑。
教学难点:站点相关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本课共两课时,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又由于学生有Word基础,因此学生对于Front Page20xx的学习不会感到很陌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建立网站的一般流程并掌握其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创建家园、制作班级主页为任务,展开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又充分体会到为班级做贡献的骄傲与自豪。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有关“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尝试的方式,使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了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之后,教师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网站,既复习了在前面学习过的浏览网页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不可以为我们的'班级制作出一个这样的网站,展示我们班级的闪光之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我们的班级呢?于是引入本课教学重点:主页的编辑。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是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个“家”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创设情景,导入了“为班级制作主页”这一主线任务,以实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自主学习,完成主页制作
在上节课创建好的站点基础上,请同学们动手制作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班级主页,教师演示打开并进入到网站首页,开始文字输入。这一部分教师可提示学生,在Front Page20xx中输入编辑文字与在Word20xx中输入编辑文字大致相同,让同学们自行去尝试练习,教师在此处很自然的引入了第一个任务:在网页中输入文字。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由学生去设计这个主页,并输入相应的文字。
这个环节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因为有Word20xx的基础,学生在文字输入方面的基础还是很好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输入文字的速度差异较大,二是文字输入的操作界面有变化,Front Page和Word的操作界面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教师在此处采取了任务驱动和分层教学二种教法,首先引导全班同学开始为班级设计主页,同时在巡视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辅导,针对输入文字速度较快的学生适当的提高他们的输入难度,增加文字的输入内容,内容可自选。对速度较慢的学生减少文字的输入内容,甚至输入几句话也可以,但要求是自己用心去设计这几句话。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主页的编辑而不是文字输入。
在全班同学都完成了任务一之后,学生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入第二个任务:插入字幕。先是对刚刚的文字输入过程中出现的众性问题进行点评,然后提出:这样的网页你们满意吗?是不是太单调了。不算漂亮也算不上美观,和我们在Word里写作文没什么区别啊!能不能让我们的网页再漂亮一些呢?再吸引人一些呢?下面看老师为网页插入一个字幕,你们看效果怎么样?然后教师给同学演示效果,学生注意力再一次被集中到教学中来,引入了任务二:插入字幕。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掌握插入字幕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桌间巡视、分层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避免学生因任务难度大而失去兴趣,对学习有余力的同学适当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去探究更多的关于“字幕”的设置。
这个环节设计理念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滚动的字幕会吸引全部学生的眼球,不用老师再表述什么,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如何制作出这种滚动的字幕来。教师适度的演示,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中间巡视辅导,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三)复习巩固
在最后阶段,我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哪就是设置的字幕可以不和书中的一样,同学们可以为你创建的家园写上一句话,你看写上什么比较好呢?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又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最后用5分钟的时间先进行了成果展示,让同学们互相看一看作品,别特别介绍了一些设计的比较好的同学,然后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最后再次提到:这样的网页是不是还感觉到不满意呢?我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家”变得更漂亮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和老师一起探索这个问题。为下一节课装饰家园打下伏笔。
整节课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没有明确的把这两个重点内容以任务一、任务二的方式列出来,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把结果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老师是如何实现这样的效果的呢?很自然的把教学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设计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又充分体会到为班级做贡献的骄傲与自豪。设计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及动手能力,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爱的教育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再见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0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魔术师》,《小魔术师》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32课,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学习对相同图形进行选取、复制、粘贴、移动的技巧,以此来简化画图过程,体现计算机画图与普通画图的不同之处,本课以变化孙悟空,草地的小花为例讲解了选取、复制、粘贴、移动的方法,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铅笔、直线、椭圆等简单的绘画工具的操作,并能用这些工具画出很多漂亮的作品,对画图软件有很大的兴趣,这一节课学习利用复制、粘贴工具优化图画创作过程,以及对画图工具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我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上。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选取、复制、粘贴、移动的使用技巧。
⒉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⒊情感和态度:
①在同学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图形的选取、复制、粘贴、移动的教学,解决复制图形遮住背景的问题。
教学难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的使用。
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通过谈话交流,合作学习,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完成任务。
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给学生播放FLASH小动画,提问学生: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学生都会说喜欢。我就说:老师也很喜欢,我不但喜欢还会变魔术呢!学生会很新奇,这时我和学生谈话,让学生猜老师会变一个什么魔术呢?学生会把生活中所看到的魔术表演情景说出来,我马上转到老师所要变的魔术,你们一定想不到是用电脑变魔术,并快速演示利用计算机复制出图形。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粘贴板书课题:〈小魔术师〉。
二、讲解重点,点拨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只能盲目尝试,所以本课以一个图形的选取、复制、粘贴、移动的过程来展开学习,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看着老师的操作学生总结老师操作步骤,我操作结束学生汇报,不完整的部分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最后利用课件出示完整的操作步骤,在次我强调复制、粘贴命令在编辑菜单中,找一名学生大胆尝试图形选取、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无论这名学生操作的好与不好都给予鼓励,我会宣布他是今天第一个用计算机变魔术的小魔术师,我的办法是(在黑板的一角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师签名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签上名字,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本课难点。趁热打铁就刚才学生操作我设计了一个小陷阱给学生,解决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图形遮住背景的问题,即透明处理,结合上节课文字工具的使用原理,找学生处理这一问题,并通过广播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进一步学习了工具箱中样式工具区的使用。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应给学生大胆操练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闯三关,我最棒”的小竞赛,在此环节,我除刚才板书大家已经看到的鼓励办法,我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成绩单,每一关的前5名可以迅速的把名字签到小魔术师签名区,其他学生每过一关也可以把自己成绩打在我设计的成绩单上,(在此说明虽然是比赛有要求,选取前几名学生签名,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好胜的心理,即使已经达到了前五名学生到前面签字的规则,但是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对后跑上来签字的学生,也以鼓励的形式让他把名字签上)。
在此,我把我设计的闯关练习题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我的设计上多提宝贵意见,第一关找朋友,以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为小鱼找朋友,巩固新知。第二关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学生完成任务小组长汇报。同学们两关过去了,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好吗?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出示游戏内容,帮助小动物回家,用今天的学习方法,你能帮助小动物回到家里吗?学生操作,找最快的把名字写到签名区,宣布这就是第三关。
每一关都找学生到前面广播演示达到自我展示的目的,通过闯关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材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
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学生有了一种创作的欲望,这时我充分利用本课教学内容,为学生出示几幅半成品或错误的画面。在此环节上,我设计了让组长抽取本组的填充作品,让学生运用技法创作画面,丰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运用的技法、构图等几方面,从各组抽选出几个好的作品全班评价,再让学生组内互评。
五、课后延伸
我设计了利用翻转、旋转命令变化的图形,让学生欣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觉得比较有亮点的是两个环节:一是闯关小竞赛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二是板书设计中的小魔术师签名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夏屯小学xx的信息技术教师。
今天我要谈一谈在信息海洋中旅行的话题。
在本次讲座中,我将从三个步骤开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材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回顾旧课程、介绍新课程、探索新知识、展示成果和课后拓展。
第一部分是关于教材和教学背景。本课为第二卷第二单元教材,由北京教育科学院和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从教材的分布情况来看,是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上网的常用方法,即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网络安全和道德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可以掌握快速进入网站、浏览网页、学习设置默认主页、学习在ie中使用收藏夹以及学习使用历史记录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快速输入网址的方法,浏览网页,学会设置默认主页,学会在ie中使用收藏夹,学会使用历史记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网络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在ie中应用浏览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你能否在信息海洋中导航与你的浏览技能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使用浏览技能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之所以被认为是本课程的难点,是因为浏览技巧灵活多样。在地址栏中快速进入网站、设置默认主页、使用收藏夹和使用历史记录是浏览网页的常见技能,这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另外,结合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将这部分作为本课程的难点。
第二部分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此外,我还将采用情境启发式法、分层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发展性教学法、演示法、教学法等
学习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成果展示法。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过程。本课程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唱歌复习旧课、引导提新课、任务驱动探究新知识、展示成果、课后延伸。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以前的`课程。孔子说:“边学边学。”。我会把上节课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和遗忘的知识点编成歌曲,录制下来,放给学生听,并在大屏幕上播放歌词,让学生边拍手边唱。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的融合。具体演示课程请参见大屏幕。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LAN、man和WAN是WAN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电子邮件、信息查询、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在线聊天。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环境中,我不仅复习了旧课,还烘托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二个链接是导入新课程。在上一课中,我们了解了用于登录网站的工具?打开IE浏览器后,如何登录到您想要访问的网站?(输入网址)如果你不输入网址,你还能登录到上节课登录的网站吗?这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互联网,黑板写作的主题“在信息的海洋中旅行”。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新知识。我把这门课的材料分为四大任务。学生可以继续浏览上一节中的网页,并尝试登录网站,而无需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的字母。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将采取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的方针。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的四项任务是快速进入网站、设置默认主页、使用收藏夹和使用历史记录。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及时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由于这些任务相对简单,我将采用学生动手制作优先和教师个别指导的指导方针,以防出现问题。对于使用收藏夹的任务,我将提出具体的要求。我将以这种方式取得突破。首先,我鼓励学生按照大屏幕显示的步骤制作自己的作品。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到。当大多数学生有问题时,我会向学生展示我事先记录的制作过程。使用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节省重复操作的时间,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更加关注课堂效果。这种方法也反映了孔子所说的不生气也不伤感的教学原则。具体演示过程请参见大屏幕。任务完成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下一个任务,并使用历史记录。同样,我也会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完成前三项任务的基础上,任务将变得非常简单。我还将使用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方法,然后找到学生在教师的机器上演示。这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关于选择您喜欢的方式,请将您最喜欢的网页设置为主页。将主页重置为5566后,我将采用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准确、熟练地操作,指导其他学生。这样,各级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最后,一个小练习将被输入到下一个网站,为了找到我喜欢的文章,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每节课结束时,选择获胜的小组。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之后,我们将进入第四个链接。将显示结果。我将采用组间评价和组内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及时参与讨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最后一个链接是在类扩展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搜索他们最喜欢的学习网站,并将其添加到他们最喜欢的网站中。以下是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网站。
在本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中独立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所有学生,根据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教学中,在前提评价的基础上,及时演示快速进入网站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浏览课本,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教材,充分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了解“尝试”和“实践”教材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问题为导向,掌握教材重点内容,不仅培养学生向教材请教的良好自学习惯,而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市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把好东西扛回家》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搜索引擎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把Internet上信息下载到本机的方法,以及对下载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处理能力。分为图片下载、网页下载、软件下载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下载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好集学习与练习于一体的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三类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分类收集与保存的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网上信息下载的意义,了解下载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网页、软件的保存方法与压缩软件的解压缩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分类保存网上下载的资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如何分类保存下载的信息以及怎样解压缩。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分层教学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来掌握三种资源的下载保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任务的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老师在老师机的“我的文档”文件夹里打开一个网页文件,该网页是搜*网上当日头条新闻。然后提问:
师:“老师刚才有没有上网?”。
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看到了搜*网上今天的头条新闻呢?”。
生:“老师已经下载了”。
师:“对,老师已经把这条新闻的网页下载保存到了老师的电脑里面了。你们也想不想把你们从网上找到的感兴趣的东西保存到你们自己的电脑里呢?”。
生:“想”。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保存网上找到的信息,要求三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帮助,以自学的方式学会网上图片、网页、软件的下载与分类保存”。
2、任务一—图片的下载
通过打开“图片下载方法”网页学会网上图片下载的操作步骤,然后单击“试一试”网页,练习从该网页上下载一张图片并保存到“我的文档”的“图片”文件夹里。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下载操作。
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3、任务二—网页的下载
先指导学生阅读“网页的下载”,了解网页下载保存的步骤,然后进入“中国儿童”下载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网页的下载操作。
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操作进行点评,并提问:“网页的下载与图片的下载有什么不同”。
4、软件的下载
请全体学生练习:点击“下载一”,并将下载内容保存到“我的文档”中的“软件”文件夹里,然后点击“下载二”。
请学生根据下载内容思考,“下载一”下载的是什么软件?“下载二”呢?
引出压缩包的解压缩,老师先示范怎样解压缩软件,然后由学生解压缩已下载的压缩软件。
5、综合练习
进入活动资源网页,按要求完成三个下载任务。
6、总结:
①、请学生说一说,下载了什么?
②、对于下载和解压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将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在一起,学生可通过网上的教学指导边学边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实现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不足之处: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对下载的内容主题没有统一,使学生主要学到了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俢。比如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可以将要下载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菊花知识》,图片下载任务中下载小榄菊展的相关图片,网页下载中下载与菊花有关的网页,软件下载中可将一些菊花作品压缩后供学生下载。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了下载与解压缩,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小榄菊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美化WORD文档》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的文本编辑的延伸,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练习之一。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修改文章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实现文档的美化。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置文章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设置文章的字体、字号、颜色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设置文字格式的具体方法。
2.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色的效果,以及不同字体、字号、字色效果之间的区别。
三、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打开前两节课写的作文,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对作文的再次编辑、排版。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独立操练——思考讨论”。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我校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文档的选取操作,我先让学生打开前两节课写的作文。然后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如何选中文档中的内容,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成下列的各种选中操作:
①选中任意字符
②快速选中一行
③快速选中一段
④快速选中全文。最后,由一名学生操作,将过程演示给全体学生并口述选取方法。
(设计意图:因为文档的选取是新课所有操作的基础,所以先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接着,我出示同一首古诗,分别用两种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编辑。让学生观察,这两首古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这两首古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不一样。由此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进行文字格式的设置”。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阶段:围绕目标,重点讲解。
首先,我提问:今天要学的内容是有关对文字格式进行设置,想一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哪个菜单中进行?然后我再点拨,除了“格式”菜单,利用“格式”工具栏也可以进行。接下来让每个同学观察“格式”菜单中有哪些命令和“格式”工具栏上又有哪些按钮。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设置文字格式的'命令和按钮。
最后,我通过广播讲解“设置字体”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在讲解时,我分别用三种方式对字体进行设置:
1、介绍用“格式”工具栏对字体进行设置。
2、介绍“格式”菜单和右键快捷菜单中的“字体”命令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全部由教师讲解,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把操作过程广播给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全过程,对文字格式的设置有一个准确、具体的了解。)
第三阶段: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布置任务:
1、根据老师的讲解演示,设置你作文的字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设置字号的步骤和方法。
3、独立完成对文字颜色的设置,并说说步骤和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遇到困难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演示,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置,将操作过程演示给全体学生。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设置过程比较相似,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重点讲解,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先按老师讲解演示独立设置作文的字体,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设置字号,最后独立设置字的颜色。这样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课内拓展,迁移运用。
再打开一篇文章,由学生各自进行创新美化,活动结束,挑选几篇美化效果比较好的文章演示给全体学生,并请大家评审出美化效果最佳的作品。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六、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调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激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是学好本课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两首对比强烈的古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点解之后,又设置一个个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精讲多练:作为枯燥的信息技术课,学生又是很少接触的,也很难掌握其学习的方式方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本节课几部分内容基本相近的特点,采用了重点讲解字体的设置,然后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独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进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编辑声音》。我将分三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编辑声音》是《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7课,是学习和使用录音机软件板块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分为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两部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使用录音机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讲解如何对声音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使我们的声音作品更加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活动设计的兴趣性,活动要求的层次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使用“录音机”截取声音、混合声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学习,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重点是对声音的简单编辑,难点是对声音的混合与审美。
二、教学学法分析
信息技术纲要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小组合作法”、“分层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课教学设计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协作提高、观摩欣赏”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先请学生欣赏一下老师事先录制的一段声音,其中很多不同种声音混在一起。(有雷声,风声,火车声,笑声……),然后我提出: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一件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辑声音。板书课题:编辑声音。这样,通过欣赏编辑过的声音,知道声音可以被编辑,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生也能顺其自然的学习编辑声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探究心。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首先播放"江雪"声音文件。提出:你们觉得这个声音录制的怎么样
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有杂音,声音太单调,加上背景音乐会更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纠正。并确定编辑声音的操作步骤。
然后抛出任务一,删除多余的杂音。
要删除杂音,首先要确定杂音的位置。让学生先一起来听听!(边听边记录杂音的时间)接着请一位学生说说杂音的位置在哪?是怎么知道的?提示学生注意看窗口左侧显示的时间,来记录杂音的位置。
接着教师演示:去除文件前多余杂音,使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命令。
然后让学生完成去除杂音的任务,提示小组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也可以阅读书上的操作步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并作适当指导。完成后选择学生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点评,互相学习。
通过这样的设计首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接着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产生互动,形成设计团队,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促进成长,使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时本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录音机的功能,对以后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三)、协作提高
完成了任务一,提示学生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
提出任务2:为"江雪"录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使录音效果更好。
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小组合作来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好,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操作结束后,上传作业。并让学生点评。
背景音乐和朗诵的诗词意境相符,比较好!
1、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建队xx周年,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代表全区的少先队员进行了献词,老师把同学们的朗诵录制了几小段。现在想把他们编辑一下,你们能帮我吗
(1)把朗诵的声音中杂音去除。
(2)给朗诵配上背景音乐。
(3)把几段录音合成一段。
(学生实践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质疑:几段音乐怎样合成呢(学生再探讨,交流,继续操作)
教师提示:
(可观看资源库中自学操作视频)。
结论:可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业。
3、教师播放作品,师生一起评价。
(设计理念:对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知识迁移来自学新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机会。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能够,能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师:我们通过学习"文件混音",又认识和运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编辑(E)"菜单中的"粘贴混入(X)"与"与文件混音(M)","粘贴插入"与"插入文件"命令。它们的使用方法与效果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粘贴插入"与"粘贴混入"是灰色按钮(预设)
(1)学生尝试两组命令的操作。
(2)分组交流操作心得。
(设计理念:对录音机功能学习的完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四)、观摩欣赏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通过屏幕广播功能去欣赏学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虚心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多了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了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谢谢各位评委。
板书设计:
编辑声音
前后
当前位置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垂直与平行》一课。新数学课程标准将“图形与几何”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垂直与平行”就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画图感知,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课件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由此引导学生复习三种图形的特征,并说一说最喜欢哪一种图形,为什么?最后老师说一说,最喜欢的是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由此引出新课。通过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借助一张白纸做一个想象活动:想象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两条直线,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学生大胆“画”线。通过想象、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图形都由两条直线组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初步建立了垂直与平行的表象,同时为研究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谁的作品与众不同。请小组长负责把小组内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由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全班交流,再次补充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让学生经历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小组交流,说说分类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为下一步的积极探究奠定基础。小组汇报分类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引导学生“交叉”现象在数学中称为“相交”。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上各种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当出现第二种分法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和演示直线延长,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第三种分法时: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
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从而统一分类,即相交和不相交。
课件出示小练习加深巩固,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环节: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不相交图形,揭示平行的概念。
课件演示,回顾两条直线向两边延长后也不相交。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很快学生就会发现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没变。然后课件演示两条直线间距离的度量,学生得出结论: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再者,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一现象,理解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不是平行线,从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课件揭示平行的概念。让学生正确理解“互相”的意思,两条平行线,其中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课件出示斑马线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图上的一条条斑马线都是平行线。我们应该向行人学习,做一名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
引导学生分析相交图形,揭示垂直的概念。
先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学生先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课件演示验证过程,引出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一条直线不能说它垂直。通过学生用工
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第四个环节: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本环节我设计了在三种练习
一是生活实践练习。即找生活中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看看运动场上有垂直与平行这样的现象吗?这道练习题是为了使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二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通过学生的辨别分析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三是拓展延伸练习。即找一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全课总结。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把传统的教学由静态转化成动态,让重点内容发生颜色的变化,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打下了良好的基本。
本节课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使其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课堂采用讨论和交流方式,培养了学生分类归纳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说课稿08-10
信息技术说课稿12-28
【实用】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4篇11-18
信息、信息技术说课稿07-16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11-08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汇编9篇11-20
小学音乐说课稿09-07
小学英语说课稿06-13
小学英语说课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