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2-15 21:25: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在自主写算式和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活动中,了解因数的概念,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 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搭档,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的忙吗?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 )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在学生对因数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之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由学生独立完成,与此同时,我进行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待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出示时,有意识地将其排成三列,质数一列,合数一列,1单独写成一列。

  出示完成后,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课件出示)

  1是每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1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此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肯定: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就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一分类,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进行分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学生对照板书齐读两遍,加深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随后进行提问:“根据质数合数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有了上面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学生根据其意义进行对照,发现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便水到渠成了。这时都师也随机进行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随后,请几名学生举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几个合数的例子,学生举例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判断,意在通过多种方法巩固、检查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进而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题,然后交流汇报。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之后,出示问题: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质数吗?(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质数,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巡视,重点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找的,指导学生寻找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之后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按照质数的概念逐个进行判断。

  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把2留下,把2的倍数都画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数都画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数都画去;然后再一个一个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找对就要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提出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质数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内的所有质数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找50以内各数所有质数的方法。

  学生有了上面找50以内所有质数的过程体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找50-100所有的质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总结:我们找到了100以内所有质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个。指导学生把两个题找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个。

  同时提出要求:这25个数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还要记住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

  三、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整合了之前几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题“我会填一填”,这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火眼金睛”,在这道题中陷阱重重,学生如果考虑稍有不到,便会出错,因为也是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慎重考虑的一个途径。在此又体现了习题的灵活性。

  第三题,“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角色,喜欢一休无非是在于他的智慧,因此,在练习时我让学生以“一休”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个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既体现了习题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学习

  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太好了。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你们听说过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吗?若感兴趣,就上网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关于质数与合数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最小:1

  因数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自探提示,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1引导学生自学分数的意义,并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自探提示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分数也有单位,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让学生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单位。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学完本节课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本节课。

  六、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理解的分数。(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全班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把一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设疑自探,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课件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思考题,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习、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教学步骤: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

  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理清算理——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学校食堂对学生最爱吃的早餐进行了调查,请看这幅统计图: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卷:3/20 奶茶蛋糕:3/10 肉丝炒粉:3/10

  师: 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5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4个是导分母的加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每人独立尝试计算1/4+3/10,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算一算:课本“做一做”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 思考练习;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规律,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一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是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益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首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学习方式多样: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探索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三、说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构想是:首先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学生合作讨论,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字,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具有简明易记和便于应用的优势。最后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平方与乘号省略的简写法。总体体现“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运用实践”的教学思路。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趣味应用、综合提高。

  具体流程如下:

  环节一: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唱字母歌,然后出示一张扑克牌(Q),让学生说说它在英文中读作什么?在汉语拼音中呢?在扑克牌中代表几?从而感受到字母还可以代表数,继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本环节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说儿歌。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师生合作说《数青蛙》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然后问学生:这个儿歌能说完吗?为什么?

  2、如果老师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重新说说这个儿歌吗?(a只青蛙a张嘴)

  3、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数?”

  4、除了用字母a,你还想用哪个字母来说说这个儿歌?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就儿歌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同时还要明确字母所表示的取值范围。

  活动二:猜年龄。

  从猜年龄游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1、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并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2、告诉学生老师比××大23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的年龄,不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当他在某一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列出算式。并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x+23)

  3、这里的x代表什么,x+23呢?通过看这个算式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明白了x+23不仅代表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23岁,由此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发现不仅x在变,x+23的结果也在跟着变,但x+23之间的关系却永远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不变。

  4、这个字母x表示的范围又是多少?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应有个范围。

  5、如果老师的年龄用b来表示,你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效指导。

  猜年龄这一活动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x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x+23也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进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x+23既表示老师年龄,也表示老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从而突破重点。

  活动三:摆一摆。

  通过摆小棒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说规则: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摆一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甚至更多个同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列出算式并填在表中。同桌三人合作,一人摆、一人填表。

  2、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像这样数字与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来表示,同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读作4a。

  3、4a表示什么?

  (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在辨析中加强理解和认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简写方法。)

  4、如果窗台上的花1瓶需要x元,那么这些花共要多少元?

  本环节的三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明了的表述规律和公式,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环节三: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共设计了4道相关练习题。

  1、再次回到《数青蛙》的儿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补充完整。

  2、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所有图形的计算公式。

  3、动物气象员:你们知道吗,有些动物具有特殊的本领,能预告天气变化的情况,被人们称为“动物气象员”。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动物具有这种本领?(出示)在某地,人们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该地当时的温度有以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除以7加上3,就近似的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你能用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吗?如果蟋蟀1分钟叫了140次,该地当时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4、读书节:这学期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为同学们捐赠了大批好书,据统计:(出示)

  (1)捐赠的《西游记》的本书正好是《科学家的故事》一书的2倍。

  (2)《童话故事》比《西游记》和《科学家的故事》的总和少60本。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带有字母的关系式?

  5、总结。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加法、乘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代数的初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材在本册安排这个知识,目的主要有2个1、让学生体会图形与数字的联系。2、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图形与数字的联系,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例题和4道习题,都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点阵,归纳并概括出点阵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点阵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代数法表示点阵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从一道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形点阵入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归纳规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归纳技巧后,又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了4道习题,分别组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后一道“我想我创”的习题设计,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得到升华。

  三、说教法

  本年段的学生,具备有一定的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例题和第1、2道习题设计中,我采用了由学生自主独立观察和概括,师

  生共同订正的方式展开教学。第3、4道习题稍有难度,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同时,我还用到了演示、类比、提示等方法帮助孩子们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让学生欣赏国庆阅兵仪仗队图片,引入点阵的概念,引导点阵中有很多数学规律,然后引出例题:正方形点阵。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归纳点阵的规律,并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点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出点阵规律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第三,练习环节:我分别设计了“荷叶点阵”“武僧点阵”和“螺旋点阵”,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设计。第四,图片欣赏环节,目的有两个

  1、从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适度休息,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开放性作业,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实际完成计划和目标的情况

  从整体来看,我基本按照课前预设的方案完成了课堂教学。较好的方面有教学环节完整,层次分明。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些紧张,情绪和状态调节到最佳。

  2、组织活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灵活多样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足以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 准备不足,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课件也要进一步修改。

  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量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需要授课老师通过很多遍的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一遍一遍的磨出来。总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向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有信心在两年内就能上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希望大家监督,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7-23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10-26

数学统计说课稿12-19

数学说课稿07-26

小学数学说课稿09-08

高二数学说课稿12-14

小班数学说课稿《铺路》12-16

《方程的意义》小学数学说课稿12-15

高中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