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说课稿1
一、关于教材
(一)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看似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评品,读懂课文内容。强调朗读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探究、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三、关于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与总结,让学生领悟本课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感情朗读课文”。然后再试着用这种方法自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整个过程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四、关于教学流程:
本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 引入课题。
1.导语:小朋友,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蹦跳跳地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秋天的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观看课文动画,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
2.交流汇报,并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生质疑。
①导语: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②学生质疑。
(三)、品读课文, 升华情感
1.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
①课件出示第一组问题。
导语: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它把这些颜色给了谁呢?看看答案藏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里呀?小朋友就带着这些问题默读第二自然段吧。注意不能出声,找到答案了还要在书上作上记号哦。
②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③讨论、交流学习收获。
④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⑤品读、感悟重点句。
⑥抽生配乐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美丽画面。
⑦总结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
2.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导语:秋天的雨不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秋天的雨里藏了哪些好闻的气味呢?这一部分的学习任务老师想把它交给你们自己,同桌的两位小朋友结成学习伙伴,能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吗?试试吧!
①.学生合作学习。
②.交流汇报。
③引读第三段。
3.放手让学生学习第四段。
师:听,秋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雨把冬天快要来的消息告诉给谁呢?请小朋友带着问题,对照课文插图,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①学生带着问题对照课文插图自读第四自然段。
②四人小组尝试进行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表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全文。
导语:是啊,冬天快要来了,它们都要准备过冬了。这说明秋雨不单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和香香甜甜的味道,还给我们带来了冬天快要来的消息。所以课文里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齐读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
3.谈谈:学了课文过后,你觉得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4.欣赏有关写给秋天的诗,说给秋天的话,更深层次地感悟秋天的美。
5.欣赏光雾山之歌《枫叶红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6.拓展延伸。
五、关于板书设计
颜色:五彩缤纷
秋天的雨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 欢乐
声音:冬天的消息
板书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学习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理解单位“1”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和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文本阅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同时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求知欲,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
(1)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听课,根据老师现在的心情,大家能猜一个歇后语吗?此时我的心里真像十五只吊桶打水:
学生:7/8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短短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
(3)运用旧知解决实际问题。
2、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阅读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所以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3)动手操作,创造分数,理解课文意思。
(4)说出各分数表示的意义。
(5)揭示分数的意义。
四、拓展思维训练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工作了以下练习:
(1)作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点击生活。
(3)动动你的小手。
优秀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建立“形”的概念。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类比迁移,同化顺应
课一开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线段,并问:有几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显然,答案很简单:4米.因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
这也难不倒学生:12平方分米,因为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内容的铺垫,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了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拼摆长方体”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学将学生的视野从狭隘的知识授受中拉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了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实上,学生对“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确实对学习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这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自主拼摆,提出猜想
怎样用体积单位去度量呢?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摆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典型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沿着长摆了4个,然后这样摆了2排,又接着摆了这样的3层,一共用了2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很明显,用了2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种进了一步,只“长摆了4个、摆了2排”,也就是只摆了1层,第2、第3层就没有严严实实地摆了,而是都用一个小方块代替。虽然只是一个小方块,但也可以看出摆的是3层。
至于第三种更抽象了。各位老师可以看,学生只沿着长、宽、高摆了一条。
显然,这三种摆法代表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图(1)局限在直观操作水平;图(2)形象的、本质属性的成分虽然在增加——学生对高的意义已有所了解,但仍局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图(3)更进一步,是对长、宽、高意义的本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层次的交流过程,正是对长方体长、宽、高所代表的意义的逐渐明晰过程,是对“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其体积就是几”这一知识点的孕伏铺垫过程,是对“长×宽×高”的内涵的逐次清晰过程,是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由直观—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过程。而这一切,为学生直观感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撑和智力支持。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实验验证,验证猜想
猜想的提出并不表示探究过程的结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始。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提出猜想后,我询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长×宽×高’,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学生纷纷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长×宽×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任意摆几个长方体,如果有并且只要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不等于‘长×宽×高’,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反之,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里学生感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构想后,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主摆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宽高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各组列举的长方体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长方体它的体积都满足“长×宽×高”。从而,同学们的猜想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普遍意义。
4、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向各位老师展示了。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设计
长宽高小木块
的数量长方体
的体积
2 d4d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 b h
优秀说课稿4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其内容编排,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对几何形体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模型的分类引出对物体形状的认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我在课堂中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尝试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机器人这一中介来认识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体分类》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二、动手分类,体验形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同学合作,把带来的学具进行分类。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做数学",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大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伺机引入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三、观察操作,构建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合作,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认识长方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认识的物体进行操作,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建立表象,构建新知。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的数学,体现知识形态的过程性。
四、联系生活,玩中求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和球,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猜猜看"、"找朋友""小小设计师"等多项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考虑。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本课知识的教学,而应创设机会,促进知识的.内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拓展练习,让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众所周知,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学生思维灵活开放,在"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车,有房,有人,有楼,有塔等等。这节课同时也留下了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课堂"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不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急需解决的问题。
优秀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下面就结合我的这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优秀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优秀说课稿7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选用教材: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材重庆大学第四版八年级上。
教材特点:专题编排为主,强调集团性、趣味性。
本节教材整合了语文、美术等诸学科元素。本节教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字处理软件,学生在认识、欣赏了电子板报后,自己参与制作一份丰富多样、别具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本课在《电子板报》这一单元板块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大,不仅是对上一课学习内容的细化,还将本单元的学习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冲向最高点,可以直接延续到紧随其后的同样精彩一课《灵活多样的版面设置》。是word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二、凸显主体说学情
学生经过二学期的训练,已初步掌握了电脑和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兴趣指向离散度高,因而设计任务时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激发兴趣的持续性。
三、更新理念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学习,了解页面设置的'知识。
⑵.学会设置文字效果。
⑶.学会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及调整图片。
⑷.掌握图文混排的技巧,并会用网络收集资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利用文字工具对文字进行修饰。
⑵.合理选用图片,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
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协作学习、以及想象、创造、观察和知识迁移等能力。
⑷.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⑸.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欣赏优秀的电子板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⑵.体会爱与被爱,享受人情的温馨。愉快学习,快乐创作。
⑶.培养版权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分析
word软件的应用领域是文字处理和排版,当然word的软件的教学之重点也就是这两点。文字处理包括文字的录入(这有涉及到汉字输入法的知识)、编辑、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特殊格式);版式设置包括页面设置(纸张、边距、缩进、间距、边框、背景)、对象(图片、文本框、艺术字)插入及版式。
教学重点:文字处理、图片和网页图片的格式设置
五、教学难点分析
文字修饰、图文并排的灵活适当运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修饰文章,把整个文章修整得漂亮、美观、协调、和谐,不拘泥具体的某一部分的修饰,注重文章的整体布局。
优秀说课稿8
【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瓶子,以废旧的瓶子作为活动器材开展户外活动,既能发展幼儿走、跑、跳的基本动作又可以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能满足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自主的思考、探索、参与中,培养起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但是只有教师灵活掌握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和幼儿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大班的身体发展水平,幼儿已经掌握了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所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的走、跑、跳的能力,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能力目标为: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
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去创造、尝试、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又增强幼儿的体质,并使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新的提高,其创造性培养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
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品质教育,所以我制定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瓶子多种玩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协同能力。
【说活动准备】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让材料促使幼儿动起来,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连贯性,达到活动目标。在考虑到幼儿已具备的关于瓶子的生活经验和动作能力的基础上。我做了以下的材料准备:1.经过装饰的瓶子若干,兔妈妈头饰一个,小白兔、小黑兔头饰若干,录音机一台;2.幼儿已经会做瓶子操;3.用粉笔画出顶瓶走,绕瓶跑,夹瓶跳所在的区域。这能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快速地融入到活动中去。
【说活动重难点】
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动作训练,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幼儿体质,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带着兴趣完成所要求的体育练习,要求幼儿在游戏的竞争氛围里,灵活的、协调的掌握新的动作要求。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要点
大班幼儿正处于培养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时期,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规则游戏时,大班幼儿集体荣誉感增强,追求比赛结果,难免会出现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
养,需要我们在活动中的坚持、提醒。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在比赛中自觉的遵守游戏规则。
【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是幼儿的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所以此次体育活动中,我克服了传统的教授形式,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主表达,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根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教法:
1.讲解示范法:对于体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既有利于幼儿较快的掌握动作要领,游戏玩法。又可以避免幼儿因使用器械不当造成的身体损伤等意外发生。但是,对于这一教法,我只是在开展游戏的环节适当的采用,因为我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自主的探索。
2.语言提示法: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某些具体动作要点、规则的不能完全领会。所以,我采用语言提示法在本次活动中简洁、明确的提示、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3.情感渗透法:情感渗透对幼儿活动中实现的情感目标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我会及时给予幼儿激励和表扬,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探索,玩出不同的玩法,注重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在幼儿获得鼓励的同时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帮助其达到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使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练习法:幼儿对动作的练习有利于幼儿较好的掌握动作。所以在幼儿自主探索后,教师进行个别示范,再提供机会给幼儿自由分散练习也有利于后面游戏环节的开展。
2.游戏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法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此方法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
3.比赛法:比赛中幼儿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说活动过程】
结合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按照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把活动过程分为三个大环节:1.准备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
第一大环节:准备部分
根据幼儿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准备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利用音乐的辅助,带领幼儿出场并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一些基本的动作。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瓶子具有多种玩法的意识。随后,我会组织幼儿做瓶子操,进行全身性的活动,为第二大环节的开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大环节:基本部分
经过上一环节的热身,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活动能力已经逐步达到
较高水平,所以在此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1) 自主探索—达成目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中就有“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主、合作、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身体活动,主动探索多种运动器材的多种玩法。”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促使我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首先我会用适当的教师语言和隐性示范,引导幼儿积极动脑,合作探索。然后进行归纳小结,并示范个别玩法,扩大幼儿思维,也为下一部分的游戏环节打下基础。最后让幼儿自由结伴,分散练习,巩固基本动作,鼓励幼儿,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整个自主探索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展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开展游戏—达成目标2、3
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练习兴趣,让幼儿在体验游戏娱乐性的同时,练习和巩固基本动作,达到增强体制的效果。所以我在此部分设置了三个竞赛性的小游戏,分别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能力。使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急缓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首先我会利用道具设置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分组,增加趣味性。再用教师语言激发两组幼儿进行竞争,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积极性。层层递进,引出竞赛游戏。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页例1、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分数,但那时所学的分数都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所以,学习这节内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与培养对分数的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教育也要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遵循课标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②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③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⑤使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5、教学准备:
数张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建构都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所以我主要采用“激趣——探讨——建构——深化”的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课标指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所以说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求知欲强,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四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4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4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8 .比较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与1 比较。学生观察图,试着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老师指名回答: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等于1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1个圆还多,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2个圆还多,所以和都比1 大。
9 .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请学生举出一些假分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多举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
10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
(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三)思维训练
1、在分数中,当a小于()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
2、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 当a大于()时,它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是的最小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4、 写出两个大于的真分数()和()。
5、 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分数. ()
(2)假分数大于1. ()
(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4)真分数小于1. ()
(5)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 ()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优秀说课稿10
1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2、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教学时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3重点难点
课堂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采用换位思考、抓重点词语、联系对比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语言,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4教学过程
4.1、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时重点
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时难点
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然之道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发现词语特点并分类,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阅读内容。
2、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由家乡青岛引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迷人,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优秀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不愉快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等,可以在生活中不经意之间就体验到它的微妙。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感受色彩以及点线内在的生命力和情感,并尝试用不同的色彩、点线大胆表达抽象的主观情绪。
二、设计理念 :
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高兴时开怀大笑,手舞足蹈,悲伤时伤心落泪。通过设计不同的情景体验活动,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真正将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首位,然后让学生把体验到的情绪变化通过用色彩和点线等造型语言所表现出独特的画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有趣的美术体验活动及欣赏活动,培养学生感受抽象美和用抽象的色彩、点线表达情绪的能力。
2、 操作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不同的色彩、点线来表现特定的情绪。
3、 情感目标: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绘画作品,体验色彩和点线变化的丰富,感受艺术元素所带来的情绪表现的感染力。
教学难点:如何用不同的色彩、点线表达特定的情绪。
五、教学法分析:
1.观察人的表情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色彩与情绪的关系。
3.图片与音乐结合感受色彩情绪。
4.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学生熟悉的体育明星,让他们欣赏,感受他们的`表情,并用自己的话给他们的表情配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通过欣赏,代说,体会他们的高兴,愤怒,伤心,失落,并揭示本课主题:“画情绪”。
2.联系生活、情绪探究。
在视觉中色彩最有力的影响人的情绪,在生活中就有许多利用色彩调节情绪的,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医院的洁白一个是喜庆的火红,让学生初步感受色彩与生活、色彩与情绪的关系。然后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情绪,学完这些之后再回到生活,让学生思考这样一道题:一个独居老人想给自己的房间涂上色彩,用哪种色彩更好,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关心老人的优秀品质。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老师创作的两幅情绪作品,让学生猜猜这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学生猜完之后,我告诉他们这两幅作品来自两段音乐,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又被吸引了,都想了解是什么音乐,我让学生先听音乐,再介绍音乐的知识,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再欣赏一些表示情绪的图片,让他们猜猜哪些是表示愉快的情绪,哪些是不愉快的,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总结归纳出画情绪的一些方法。
3.情绪体验,自主创作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寻找创作的素材,表现的内容,在优美的钢琴曲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意自己的情绪,我想在这自由的气氛中,学生定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地在黑板上展出,说说自己画得精彩或得意之处,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大胆展现了自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轮到上台展示机会的同学,我鼓励下课可以互相评价,互相猜猜别人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让他们学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你的画太有震撼力了”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五、拓展欣赏,情绪延伸
最后部分我安排欣赏大师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体验艺术的感染力,每个人对色彩线条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放松心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来感受作品,老师也穿插介绍一下作品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信息,感受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艺术不仅是给别人看的,更是一种绝好的自我表现的手段,真正的艺术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最后我想对学生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欢笑,更有泪水,有成功,更有挫折,不管如何,我们都要微笑着去面对,因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优秀说课稿1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教师学唱 听歌蓄情 民歌欣赏 个性表达 情景烘托法 情感体验法 5分钟 (口头)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本互 正音识字 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 朗读法 10分钟 引导归纳 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 圈点批注法 概括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生互动,品 引导讨论 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20分钟 点拨归纳 探究,感受风情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歌词示范 能力迁移 鼓励点评 个性表达 启发法 模仿法 10分钟 (书面)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优秀说课稿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心理,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基础上,孩子们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是朗读理解课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根据科学小品文特点和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我以“课内得法,课外受益”为指导思想,抓住文本解读和延伸拓展两大版块,通过环环相扣的流程,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有15个要求认识的字,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先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再给这个字组词就会有恐龙图片的展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写字指导中,我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对生字的重点笔画都用醒目的颜色标识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在直观的演示中帮助学生写好字。
二、 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 引发想象,质疑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前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感受与体会。我以“恐龙化石”为启发点,文中科学家向我们介绍了5中恐龙灭绝的说法,那么你们分别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相互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同时又启发学生发挥想象,“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些呢?”培养学生对恐龙灭绝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认识后,使学生理解恐龙的灭绝与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有机结合,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自然环境。
在本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地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由于自己从教时间短,在教学中有时有急噪情绪,不能耐心地听取完学生的发言,打断学生的发言,还有指导朗读不到位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优秀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儿童韵律操,韵律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这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能够通过美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身姿。我从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体质在教学中我力争让所以学生能随音乐完成动作,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动作,满足所有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身体发展目标:通过形体、韵律操的学练,养成健美体态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柔韧、力量、协调、灵巧等身体素质,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服务。
知识技能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韵律操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协调、规范、优美的完成动作组合及完成成套动作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模仿自学、自遍、自练的能力。
心理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体验韵律操的艺术魅力及其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体验人际交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韵律操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心随古动,学生能够跟着教师按节奏完成动作。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韵律操的学习,让学生把每一个动作随着音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体操的韵律美。
二、教法学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乐感因素。
2、激励创新,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参与音乐,参与舞蹈,参与健体使学生会欣赏美,创造美。
3、韵律操教学由动作组合,跳跃组合两部分组成,是以最基本的跳跃动作,加上上肢的基本动作练习。通过复习与展示,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以及良好的参与意识,群体合作意识,课前对课的组织,教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创新,课上充分发挥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掌握了韵律动作,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这节课不仅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以及 陶冶学生身心美的情操。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年龄特征是:(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2)模仿能力、创新意识和好奇心强,是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韵律操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健美的学校体育目标。
四、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节课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又对单调持久的动作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为了能把这节课上好,我通过三个部分来加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准备部分: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师生问好,课堂常规的练习,有利于全课教学的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
授课内容:韵律操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和集体练习的方法进行韵律操的练习,首先,教师讲解动作,示范,教师放慢动作,要求学生模仿,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完成动作,待学生对动作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感受之后,进行分解说明,再对动作做法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肯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韵律操从头到新学的.内容串起来练习,巩固动作的正确性,我又安排男女分组进行展示,这样也会更加掉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韵律操的练习,进一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进行小游戏大西瓜、小西瓜,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练习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结束部分: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学的好的同学要保持,动作不到位的同学做为课外练习。
五、感受
总之,通过这次评选课的磨练,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提升。经验的积累,不断的学习,我会继续在体育课堂上探索新的教学之路。
优秀说课稿1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表达真情实感的。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包含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思路
(一)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然后抓住母爱是一堆细节,导入新课。
(二)了解儿子绝望的心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母爱,我以领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绝望的心境中,为更好地品味母爱做铺垫。
(三)感悟母亲伟大的爱
这部分教学是重点,在此阶段,我围绕“从哪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母爱?”让学生去文中找、圈、画,然后抓住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几个重点句子去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是一堆细节。
(四)升华主题悟人生
抓住描写菊花的语句,引导学生品悟母亲“好好儿活”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出示史铁生的成就,让学生品味母爱的伟大!再播放歌曲《母亲》感受母爱,赞美母爱。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史铁生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形象,又突出了中心:是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爱心感召了绝望中的儿子,让儿子走出了绝望,好好儿活!
五、教后反思
(一)在这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他们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我主要采用接读、 自由读、诵读、指名读、配乐读等读书方法,如体会语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抓住“扑”“抓”“忍”三个表示母亲动作的词,先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此时的母亲身患绝症,已病入膏肓,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可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所有语言都化作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好好儿活”! 真是意味深长啊!”,在我的激情描述下,让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得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可能是我预设的问题有点难度,让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课堂发言还不够积极。
(四)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作用,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气氛。上课伊始,《母亲》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让学生能尽早地走进情境中,在音乐中,品味母亲广博深沉的爱。课堂上,理解母亲临死前的那些自然段时,我用悲伤的音乐《殇》作衬托,深深地打动师生的心弦。
总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01-17
优秀的说课稿11-27
《 春酒 》说课稿优秀11-23
《风筝》优秀说课稿12-21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01-17
《天上的街市》优秀说课稿12-10
小学英语的优秀说课稿06-10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09-14
中班音乐优秀说课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