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结构
观察研究食物的活动是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的。记录一天的食物,指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一日三餐以外所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从而发现食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种类。这是本单元教学指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希望学生在完成小组内的统计后,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如此的丰富,这会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陆续发现我们要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最后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在食物的选择、营养的获取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研究态度,而不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进行反思。
二、说教材内容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主副食”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是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说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说重点过程
1、比一比:课前导入活动。通过课前对比交流的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一日三餐。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一日三餐,进行一次统计,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分类活动,老师积极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一个铺垫。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 动物的主要类群 》 是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是在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之后而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前一章的基础,关于动物,学生能说出很多动物的名 称,但对怎样给动物分类还不肯定,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动物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常见脊椎动物的类群及代表性的脊椎动物
2. 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3. 了解每一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动物进化系统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类群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2.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类群。
●难点:
1. 认识动物的进化系统树。
2. 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说教法:
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本节采用情境导入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教法。
三、说学法:
在 这节课教学中我采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大屏幕、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直观感受,由浅入深,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 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真正的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视频引入,创设情境
(二)目标引领,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流,反馈解疑
(四)总结提升,强化知识
(五)训练巩固,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视频引入,创设情境
播 放“动物世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激发探究,进入情境,此时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形 态千差万别,这些动物分布广泛,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其分布,他们是生物圈中的大家族,与人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么可爱的动物需要我们去研究、利用和 保护他们,那就需要将他们进行分类,怎样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呢?”引入本节内容。
第二环节:目标引领,合作探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由浅入深,先从认识图片中的动物开始,找出它们的特征,多设几个问题,例如:
1. 思考哪些动物比较熟悉,并说出他们的主要特征。
2. 哪些动物是你比较陌生的?他们又有那些特点?
3. 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哪些动物可能与你熟悉的动物属于同一个类群?
4. 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合理地将这些动物分成不同类群?
5. 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6. 能否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以依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等给他们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组确定一个分类依据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反馈解疑
在 学生完成分类活动后,分别找不同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他们的分类方法及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多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并适时点 播。然后引入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引导学生观察动物进化系统树,从中总结出动物进化的规律,各类群动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等。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强化知识
先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给学生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记忆。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教师给以答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索。
第五环节:训练巩固,拓展延伸
为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动物之最”,目的是想让学生拓宽 视野,多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个环节以抢答形式完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为下节课内容的学习积累知识,我精选 了一些动物图片制作成flash动画片播放,并配上《动物世界》的主题音乐,使学生在那熟悉的旋律中欣赏多姿多彩的动物图片,然后结束本节课。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样能及时的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为发挥生物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我主要从课前的准备、课堂展示和检测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中有乐、学后有成”的感觉之中。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份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口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同桌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春天鸟岛的画面,并配上“春天大自然的声音”。)
师: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花儿变红了,鸟儿也在树林里快乐的歌唱。春天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华光小学将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小朋友去鸟岛春游,找找春天的脚步,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一环节,创设“去鸟岛春游”的情境,运用学生生活中现实、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探究心向”。)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理解图意:(课件显示课本92页主题图)
(1)瞧,小朋友们来到码头准备坐船去鸟岛。码头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①乘船去鸟岛春游②各班人数③船限乘68人……
师:“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生1:不能超过68人。生2:可以正好是68人。生3:还能少于68人。)
(2)师:如果现在让四个班的小朋友同时乘坐这一艘船前往鸟岛,你估计一下能坐下吗?为什么?
师:那你们再估计一下,至少要准备几条船才能将四个班的小朋友和老师送到鸟岛上去?
师:如果每两个班乘坐一条船,有那些组合方式?
(第一种:二(1)和二(2)乘一艘,二(3)和二(4)乘一艘
第二种:二(1)和二(3)、二(2)和二(4);第三种:二(1)和二(4)、二(2)和二(3))
列式算一算每种组合方式每艘船上一共坐了多少人?你采用的什么方法计算?请学生到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在下面尝试计算,并选择一道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探究算法:
交流23+31=?的计算方法。
生1:20+30=50 3+1=4 50+4=54
生2:23+30=53 53+1=54
生4:列竖式方法
交流32+39=?的计算方法。
生1:30+30=60 2+9=11 60+11=71
生2:32+9=41 41+30=71
生3:把39看作40 32+40-1=71
生4:列竖式的方法
师:口算方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了,你觉得哪一种口算方法比较简单,最适合你计算,你就选择哪一种。下面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告诉老师其他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师:根据每艘船上的乘船要求,那种组合方式最合理、最可行?
其他两种乘船方案为什么不合理?你能想办法使其他两种不合理的乘船方案变得合理吗?(小组交流)引出减法算式
3、小结、揭示课题: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前面我们学过笔算列竖式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方法(板书课题)。在口算时,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今天,你们运用口算数学知识解决了那么多问题,你们真是一群聪明能干的孩子,让我们也跟着华光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到鸟岛上去参观吧!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来到了鸟岛,鸟岛的管理员准备发给每个小组游览券,但是他想考考大家,过关才发,你们有信心通过测试吗?(“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在鸟岛上我们哪一大组的小朋友表现得最出色,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2、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情感等进行全面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进一步系统、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的引入以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配以清新美妙的旋律吸引学生,接着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春游情境,观看美丽鸟岛的动态的影像,在练习设计中,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字计算练习,选取了一组寓有童趣的素材。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到有趣、有桃战性,激发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这节课中,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的“情境链”,并从中生成教学所需的“问题串”。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1和图2.2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3页活动2、3、4三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4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填空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狐假虎威》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它与第六课《谁的本领大》、第七课《蜗牛的奖杯》都是寓言故事。寓言往往用虚构的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或教训。课文共九个自然段,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三.说学生:
二年级是属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五. 说教学准备及教学安排: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准备了如挂图、生字卡片、头饰、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学生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狐狸和乌鸦》,对狐狸的本性有了一些认识,我就让学生从回忆这篇课文入手,认识狐狸狡猾的本性,利用旧知与新课产生联系。
2.观察图画
在学生回想了《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之后,紧接着以谈话设问的形式过渡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今天,这只狡猾的狐狸出来玩,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请小朋友们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图后简单地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第一幅图狐狸被老虎逮住了;第二幅图老虎又把狐狸放了,其他动物都被吓跑了。这样既让学生在自己编的故事中饶有兴致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和能力。
3.导入新课
学生看图后我再直接导入课题:这两幅图上画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板书课题:狐假虎威。这样导课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课文和生动的实物挂图连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插图中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4.解题
让学生齐读课题,加深印象,对应插图初步理解课题中的“狐”指狐狸,“虎”指老虎,“威”是威风。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对于“假”暂时设疑在下面打上红点,并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学完寓言后再回答。这样让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是“有的放矢”,不仅仅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同桌互读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预习新课的习惯,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读通课文并不难,但对于少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听,不会读的互相教一教,这样就照顾到了所有学生,好的学生读得更好,差的学生在好生的带动下至少能够读通。
2.检查读书情况
①开火车读生字卡片,②指名读去拼音的生字词,③组词读 让学生对生字能够读准字音,达到会读的目的。④引导学习多音字“朝”。这样多形式的读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更加熟悉。
3.初步识记,描红部分生字。
让学生自由记忆生字字形并描红,认为难写、难记的生字打上着重号。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学生交流反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加强生字的学习记忆。
5.结合学生的交流反馈重点指导“派”和“威”的写法。达到初步识记会写一部分生字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理解题意
1.小组比赛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检查学生的课文是否真的
读通了。并及时给予评价,以红花奖励小组。
2.默读课文,读后在文中用“~~~~”勾画出能说明题目意思的一句话。因为默读不出声音,教室里非常安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3.交流反馈。先同桌交流勾画内容,再指名反馈。这样做,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培养了学生简单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用文中的语句理解题意,还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也完成了解题时留下的疑问,前有呼,后有应,让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理解了“假”是“借着”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角色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训练的素材。在朗读训练前,我先引导学生从老虎和狐狸的性格及当时的情况分析,找好感情朗读的基调。
2.小组合作,围绕故事内容,找重点词。这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3.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跟、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吓百兽(跑)。
4.分角色朗读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分角色朗读他们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能在朗读中表现自我,再说分角色朗读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再通过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适当的教师范读指导,给了学生朗读上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有样可依。
(五)读、演结合,体会寓意
1.读、演结合。爱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狐狸神气活现、大摇打摆的样子以及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可以借助课件或插图,让学生体会并理解这几个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形象地表演,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一定会很活跃,这也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这一教学过程迎合了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及心理需求,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然后再通过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谈感受,解寓意。通过表演读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寓意。这样就使理解寓意化难为易。
(六)总结复述,布置作业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课文内容。
2.读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就是复述课文。这是检验学生是否学懂课文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复述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讲故事”比用“复述课文”更适合他们的心里需求。
3.布置学生回家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讲故事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样做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七)说板书
下面是我根据课文的教学内容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板书:
8 狐 假 虎 威
借着
摇 跟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吓跑
(百兽)
这个板书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重难点,对比鲜明,充分体现了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及老虎不动脑筋任由狐狸利用的憨样,是学生复述课文的拐杖。
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2.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好生带动差生,人人动口动脑动手,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体性教学。
4.以读促学,读中感悟,整堂课的教学环节都贯穿了读,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从读中感悟出来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散步说课稿07-05
《雾凇》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8
《氓》说课稿06-29
浮力说课稿07-02
蜡烛说课稿06-23
《灯光》说课稿06-24
《小池》说课稿12-18
赵州桥说课稿12-24
鹭鸶说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