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三)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2、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课堂伊始,我就抛出两个问题:①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②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然后微笑着告诉学生:算完下面的题,你们就会有答案了。
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有了这样一个外在因素的刺激,同样的计算,学生做起来的积极性就会大不一样。
2.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一读——会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看清题目就急于进行计算。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读一读”,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道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500)this.style.width=500;" >
能简算的题有:( )。
然后学生交流:你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在计算中,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议一议——会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做一做——会计算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4)编一编——会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要求:任选几个数,只添上“+”、“-”、“×”、“÷”号,拼成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提升,学会学习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会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自由地谈收获和体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歌
(1) 我们一起来看歌谱。这一遍呢!我要让小朋友们安静地听。一边听,一边想:哪一句唱得比较连贯? ( 听录音)
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回答)
一起唱唱这句,看看自己能不能唱好?
1=C 2/4
3. 3 6 | 6 — | 3.3 5 | 5 — |
蹦 蹦 跳 跳 快 快 乐 乐
(2)师:有的小朋友都已经很想唱这首歌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声把这首歌曲哼唱一遍,注意老师的速度会很慢,我们细心一点,慢慢唱!
(师生齐唱)
(3)师:好的,特别是刚才那句很连贯的那句唱得很好,但其他几句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点,下面老师唱一句,你们跟着唱一句,跟好老师来唱!
( 听唱法教唱)
师:注意下面一句:
“││:蹦 蹦 跳 跳│快快 乐乐:││”(范唱)
师:唱了几遍?(两遍) 为什么要唱两遍?知道吗?为什么……看这里有一个“反复记号”,这个反复记号表示把符号里面的这句话要两遍。记住了,小朋友们来试试!(把这一句重唱一遍,再往下接)
(4)师:“轻.轻 松松│ 轻.轻 松松│玩 一│玩--│”
最后这句和前面的一样,小朋友们都会唱,真聪明!小朋友连起来再唱一遍!
(5) 我要特别表扬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讲的“反复记号”唱对了,没有直接唱下面一句。唱得很好!但小朋友的'表情可以再好一点,把那个高兴的感觉在你的歌曲中表现出来,听老师唱(范唱全曲)
是不是更欢快一点,我们能不能再欢快一点?我们来试试!(学生跟琴欢快地唱)
(6)师:好多了,现在老师把速度加快一点,使这首歌曲听起来更加欢快,你们能接受吗?
[注意:听好老师的前奏!]
(7)师:很多小朋友都很好,还有的小朋友摇头晃脑的,很高兴!好,下面我们来分形式演唱。(男女生分开唱;接龙唱等)
(8)师:唱得真不错,下面请个别小朋友到前面来唱一唱。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重点学习本课,解决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由老师带领学生尝试探究演唱的多种表现方法,首先由老师说,到最后的学生自己总结。
说课稿 篇4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作文写作指导《由一句话展开成一段话》。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等方面进行说课。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在各年级考试中更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二、说“学情”
通过写作,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时不能做到文通字顺。不能根据一个中心意思发散思维。不能将中心句扩展开来。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内容不具体。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不能发散思维,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想象。二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技巧。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一节《由一句话展开成一段话》的写作指导课。
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互动、思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发挥想象,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重点与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是:会围绕中心意思说和写。
教学难点是: 运用描写方法将内容写具体。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说---品读---写----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说时学会思考;在品读中体会写作方法找出中心句;在练习中总结写作技巧,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头出示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中间出现短句,通过短句引导学生的思维;之后出示片段,引导学生学会找出段的中心句。复习中心句在段或文中的作用。最后通过说话、写话练习,从而成功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三维目标。
(二)说学法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1. 通过让学生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3. 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由字引入、激发兴趣——短句练习、发展思维能力——出示片段、复习中心句——出示中心句、说话扩写练习----布置作业、自由练习说话”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字引入、激发兴趣:
做法:课件出示“喜”字,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方式,组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不经意地去观察、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环节:短句练习、发展思维能力:
做法:通过思考,发挥想象,把短句扩展开来,变成一个长句。并比较几个句子的生动性、具体性。
3.出示片段、复习中心句:
其中学生品读语段,找出段的中心句,掌握中心句在一个段或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明白这段话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4. 出示中心句、说话扩写练习
出示中心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头扩写。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想一想,围绕这个中心意思要说什么?怎样把内容说具体。在扩民扩写训练中,老师感到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的时候,给学生提示用得很好的字词,让学生在瞬间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5.布置作业、自由练习说话
通过中心句的扩展扩写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胆创作的能力,让他们组队,自由练习围绕一句话展开想象扩展成一段话。互说互评。
6. 拓展练习
课外围绕一个中心句练习写一段话。这一作业是对写作技巧的进一步训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
说课稿 篇5
《我们的班级》一课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准备期中的第二课。
从本课的课题上理解,《我们的班级》重在强化“集体”的概念,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维目标也应围绕“集体”展开。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这一课时才成为小学生没几天,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一定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许有些孩子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也许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却还没有机会或者勇气,作为学习准备期的这一课正好可以从此入手,依次从“认识集体环境”——使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级的名称、人数和环境;“认识集体成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学;“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知道教室的设施,初步形成能为班级出一份力的概念。这三点逐步将“集体”的概念形成于孩子们的心目中,既而达成教学目标——熟悉班级的师生与物品,喜爱自己的班级。
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孩子们怀着积极参与的心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家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教学活动来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认识集体环境
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带一个玩偶进入教室创设情景,并向孩子们介绍——这位是我们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请大家带着客人参观一下我们的教室吧!孩子们一定会被这样的活动设计吸引住,随着孩子们以班级主人的身份一一解开:“你们是几年级几班?”“带我参观一下你们的教室吧!”“刚才有好多小朋友给我介绍,你们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诸如此类的疑问,教学目标中所提及的班级名称、环境和人数也得到了落实,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在介绍班级环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孩子有能力并且也想介绍,而有些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不敢介绍,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可以请孩子们离开座位,给孩子们时间先绕着教室自己介绍一翻,然后再请有意愿的孩子介绍,之后,告诉孩子们老师会把教室的图片传输到家校网上,鼓励孩子们回家将自己的教室环境介绍给长辈们听,这样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心中也滋生出了身为班级主人的骄傲。其二,有关班级的人数,孩子们可能只算了在班级内孩子的数量,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强调在这个数字上加“一”,这个“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级成员之一,孩子们对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玩偶之口在总结这个教学环节时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地告知孩子们——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师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大家成长的大人。用这样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认识集体成员
班主任作为班级成员之一究竟能参与班集体的哪些活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集体成员”的教学环节了。先引导孩子们回忆班主任家访时的情景,马上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产生熟悉的画面,他们都有能力说上几句,在温馨的气氛中,打开书本看图说说图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课堂中现场模拟开展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比如“现场排队”,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是很愿意动动手脚的,乘这个机会活动活动从而又重温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当然在这个活动中,无论孩子们的队伍排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主要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活动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的。聊完了书上的内容,还可以请孩子们回忆回忆自己与班主任之间发生的事情,譬如: 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们与班主任的感情又进了一步。此时,开场白中的玩偶作为过渡角色再次出场,引导学生介绍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是他们自己,通过三个闯关游戏,再次激发起他们参与的兴趣,闯关游戏第一关: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谁?第二关:比听力——蒙住眼睛,听声音,说说同学的名字。第三关:比一比谁的朋友最多?在里的“比一比”与第一课《我上学了》的认识新朋友是有联系的,我们这里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课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础上,相处后已经有过交往的朋友,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关也就是对第一课“找朋友”教学活动的'反馈。最后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请孩子们边唱边跳与朋友玩在一起,结束这个教学环节。
三、喜爱参与集体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为集体出上一分力,这样的成就感是会给孩子巨大愉悦的。虽然新的集体才成立不久,虽然孩子们年龄很小,但他们一样有能力能为集体作贡献。因此,第三部分“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从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入手。说到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我想班级的第一次环境布置就是很好的契机,事先收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来布置教室环境,课上将有学生作品和没有学生作品的环境进行对比,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为集体出力,借着这股力,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看看自己还能为集体做些什么?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围绕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目标,以“聘任会”的形式依次从定下“小岗位”名称、要求以及人员进行,在整个聘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整堂课都是模拟“聘任会”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要与“聘任”有联系,譬如可以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小岗位聘任会”几个字,予以气氛的渲染。其二,“小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学生的想法为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尽量体现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岗位”中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其三,应聘“小岗位监督员”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全员参与,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平时比较内向,但却非常想为班集体做事的孩子。如果应聘同一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轮流的形式,阶段性地评比,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的班级”是个集体,集体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参与到集体中来,就达到本课的预期教学效果了。
说课稿 篇6
教学指导思想: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应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呈现,注重学生把数学问题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本案将从现实中提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去发现问题,提炼猜想归纳,分析解决,得出事物或者问题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自身发现能力的挖掘,建构模型的开发,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创新与创造力的潜能训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因此,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实验,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对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以及定理发现探索过程的构建及应用;
教学关键:学生对于实验的实践及函数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式:探究式 合作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经历课改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的框框内,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课堂实验可能存在问题:对EXEL软件不够熟练。对于模型构造思路不够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课,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课,教师的教应有瞻前性,应该在实验课前让学生对于软件的应用有充分的准备,并进行分组讨论得到数学模型。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问题教学法"确定本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环节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发生,发展和"再创造"的全过程,主动地吸收新知识的精髓。
四、学法指导
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多实践。"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这样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学习数学中体验发现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并学以致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实验内容与实验程序:
问题:元旦晚会我们学校即将举行游园活动,每个班级有一条20米长的红丝带在灯光球场围成一矩形的场地活动,请问大家应该怎么围才能使我们班级的场地面积最大
1问题提炼:(用数学语言表达)
2实验步骤:
A 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整数长度为边,按照制图方法绘制5个矩形,并比较面积
B 把上面的矩形按照边长与面积的不同列表归纳
长度(m)
宽度 (m)
面积 ()
C 根据以上表格数据,请用exel软件作出柱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边长变化过程中,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与趋势
(2)由这种趋势请同学们自己猜想总结一个结论。
3 实验的感言与进一步构造数学模型的思考。
六、教学流程
1,生活问题创设情景:通过生活问题设置情景并构建实验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构建函数及不等式解决问题并发现均值不等式
3,定理总结结论表述: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值不等式并用文字语言总结陈述
4,定理论证课堂练习:用几何与代数方法分别论证结论并进行课堂练习
5,学习感言教学小结:由学生发表学习感言,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实验猜想――构建模型――发现规律――论证再运用;学习方法:协作探讨,自主实验,猜想证明,发现应用。
七、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课利用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新试点,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一重要手段与途径。
本节课通过生活问题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实验的构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验与体现,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更加体会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点在于从书本某一个知识作为切入点构造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利用,再编改。使得学生在课堂,课外自主学习与接受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加多样,参与课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传统教学所没办法达到的。
说课稿 篇7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41~42页《观察物体》和相关练习。
从低年级起,学生就学习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简单知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册观察了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了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本课是这一学习内容的继续学习,也是观察4个以上同样大正方体摆的物体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初步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够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绘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技能目标: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小黑板 同样大的正方体4个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充分发挥主题性作用。三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学习方法上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研究,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互动工具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摆一摆,连一连。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观察后连线。
2、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的方法继续观察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在学生摆一摆和连一连的过程中对互动工具的使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自己的操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操作中建构“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数一数:每幅图有几个小正方体?你会摆吗?(小组四人合作摆一摆。)(三个同学每人用互动工具摆出其中的一种,一起观察所观察到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由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1)从正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你有什么发现?(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2)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有什么发现?(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
(3)、从上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从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有什么发现?(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思考:我们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使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突破。这样也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可持续、和谐地发展,切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的策略之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探索性、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三、巩固应用,“想一想”。
1、想想做做1
( 出示想想做做1的图)小组四人合作摆。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语气慢)
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要求:(出示题目的要求: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学生摆一摆,看一看,并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
学生画好后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了一组物体,再请大家来观察一组。
2、想想做做2
(出示想想做做2的两个图。)有兴趣摆一摆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摆好后,仔细观察这两个物体的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学生完成连线
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3
师:刚才,我们根据摆出的一些不同物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画出一些不同的形状。那根据一个画出的形状,你能摆出一些物体吗?
(出示要求: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
指名读,让学生说说用几个正方体?
①、按要求摆:(出示要求:(1)、从上面看到的是 □(2)、从上面看到的是□□(3)、从上面看到的是□□□ )
②、 学生摆,反馈时让学生自己摆,再观察侧面和正面
[设计意图: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都必须通过练习来解决。设计有效的练习时,我注意练习设计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练习时要求全体参与,并安排足够的时间,练习后及时组织反馈,收集反馈信息,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帮助他们发现在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让其自主寻找差距,自我矫正错误,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主动发展。]
四、总结延伸,“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想出这么多方法来拼一拼,摆一摆,真了不起。那么,如果用5个、6个、7个小正方体会摆出什么不同的物体,他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去拼一拼,摆一摆。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
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交流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促进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课堂交流是一种人文性、创造性、互动式、合作化的艺术。“说一说”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还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等比数列内容的介绍及通项公式的推导。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优良习惯,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的要求”。
下面我就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叠乘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习提问:(4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3)简单回答等差数列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运用。
目的: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9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7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抢答):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是,求出公比和通项公式,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1)1,-1,1,-1,……
2)0,2,0,2,0,……
3)1,3,5,7,9,……
4)3,3,3,3,3,……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5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2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128:l、1) 3)
2、1) 2)
4、
思考题:
已知:{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也是等比数列。
6、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9
一、活动分析(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 我的动画乐园”的 “活动1 探索动画奥秘”。本活动通过上网欣赏、收集动画作品,了解常见的网页动画,然后,通过分析生活中实例和动画作品,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即欣赏网上动画、下载并分类保存动画和探究动画原理。本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学习活动2制作我的动画的前提保证。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为非零起点,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特网的基本应用,则可以适当扩展,增加任务的难度,例如让其自行上网查找下载flash动画的方法,并在课下进行尝试。网上搜索一节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关键词搜索的使用较熟练,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搜索关键词的选择上还不够准确,教师应适当点拨。本节课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网络动画又是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在网络上易受无关信息的影响,容易脱离课堂,对此教师要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完成本课学习。动画原理的日常应用也很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它,对“视觉暂留”现象的'理解很重要,但该现象对初一学生有点抽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内容给学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特网上常见的两种动画类型;flash和gif。
2、掌握搜索网上flash动画及gif动画及保存gif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3、了解“视觉暂留”原理,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flash动画的过程。
2、体验搜索、保存gif动画的过程。
3、通过分析“视觉暂留”现象,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搜索flash动画和gif动画,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下载并分类保存gif动画,培养学生下载保存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动画的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审美能力及对动画的热爱。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网络搜索、保存和欣赏flash动画及gif动画。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理解动画产生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视觉暂留现象及动画产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法、学生互助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实例研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环境:传奇网络教室软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九、课外拓展
请同学在课下尝试从因特网上下载flash动画及视频。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雷雨》说课稿06-23
《寓言》说课稿10-18
优秀说课稿07-23
《燕子》说课稿03-23
《望月》说课稿02-18
《孔乙己》说课稿05-16
生物说课稿05-12
《桥》说课稿06-08
《故乡》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