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校园的作文精品[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景校园的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景校园的作文 篇1
校园再熟悉不过的字。每一个学校的校园个各有一个特色,听的比较多的是书香校园,而智慧校园还是我第一次听说,我想了想我的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学校。
早晨,红彤彤的太阳,还有晶莹的露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和我的同学高兴地来到了我们的智慧校园。
走进我们的学校一眼望去就有一座高大上的`学校,校园就在我们学校的中心。走进我们的学校左面就是一座假山,春天的时候好,它周围清澈的水也不断喷出,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外小是我们学习的乐园。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同学们热情的眼神看着老师,还聆听着老师智慧的讲解。她精心备的每一节课都是讲的那么精彩,吸引着我们去遨游书海。有这样一个好老师,每一堂课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我们学校的中间还有六棵高大的梧桐树,那梧桐树像威武的哨兵站立在我们学校的中间,像是守卫着我们的学校,又像特意为我们遮挡阳光。梧桐树的左边是停车位。那里有好多是老师停的车,梧桐树的右边是车棚,那是老师电动车专门停的地方。下课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在车棚里玩,很不安全。
这就是我们的智慧校园。我爱我校园里一切的智慧成果,在这个校园里,怎么能不给我们带来好的成长和学习的乐趣呢!
写景校园的作文 篇2
如果你问我那里最美,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我们的校园最美啦!”
清晨,一进校门,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上了一点点绿油油的颜色,伴着声声鸟语,我们来到校园中间。左边是宽阔的操场,右边是一座教学楼。几棵大树栽在教学大楼旁,大树长得非常茂盛,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大树真高啊,足以比得上六层教学楼;大叔真高啊,比路边的电线杆还直;大叔真美啊,叶子葱葱郁郁,花儿朵朵,芳香扑鼻,沁人心脾。树下被几盆鲜艳的兰花围绕着,蜜蜂在上面飞舞,穿梭着。
操场上,同学们早已做健身运动,有的正在打乒乓球,有的正在打羽毛球,有的在转呼啦圈,有的在练跑步,练跑的同学身穿各色衣裳,给校园增添了不少色彩。
走过操场,有一处非常美丽的小园林,那儿载着许多郁郁葱葱的树,还种着几棵苍翠挺拔的竹树。那一棵棵竹树,清新又雅致、高洁,让人感觉竹树迷人的魅力。竹树旁有一个大花坛,花团锦簇,五彩斑斓,到处都呈现百花争艳的美景,花坛里的茉莉花像喷了什么名贵香水,可香了。紫色的牵牛花像喇叭一样大大地绽放,显出花儿的绚丽多姿。粉红的月季在和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笑脸,犹如一位害羞的少女亭亭玉立。
花坛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中央有一个怪石嶙峋的假石山。太阳照在池塘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似的,金光灿烂。‘金子’在池塘上闪闪烁烁,像是在欢快的跳跃。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池塘中,小鱼儿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嬉戏着。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把校园点缀的更美丽。
小园林环境十分幽雅,站在草丛上,呼吸花草的清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茵茵的.草地中央蜿蜒一条长长的小径。这条水泥通道,像一条长长的录音带,真实地记录下我们的成长故事……
啊,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还有许许多多的美景等你来看。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多么好啊!我爱我们的校园!
写景校园的作文 篇3
春天来了,春姑娘也来了,她乘着汽车,手里握着魔法棒来到了春天这个鸟语花香的季节,但是我并没有找到春姑娘,所以我决定到校园里去寻找春天。
来到了校园里,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花朵,红的似火,白的似雪,蓝的似水,黄的似金……蝴蝶兰把自己打扮得像蝴蝶似的,好像在考春姑娘会不会把自己看成蝴蝶。郁金香像酒杯似的,好像里面倒满了好酒,邀请春姑娘喝大自然的.美酒呢!
我又来到了大树的下边,那大树绿油油的,可有生机了呢!那棵树像一位士兵,笔直笔直,好像狂风大雨也弄不倒它,好像是春姑娘的太阳伞。
大家别小看那绿茵茵的小草,无论怎样大的狂风大雨,它都不会轻易低头。有一次,一阵大雨过后,那小草好像被折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好像下一秒就会躺下来了,但是,它还是坚持着,并没有向狂风大雨低头。果然,它还是挺直了腰板,尽管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它还是骄傲的站着。
我没有找到春姑娘,只好问爸爸,爸爸说:“哈哈!孩子,你已经找到春姑娘了啊!”啊!原来如此,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啊!
【写景校园的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写景校园作文03-11
写景校园的作文[精选]03-19
写景校园作文[经典]04-05
作文校园写景05-16
写景校园的作文【精选】09-13
【经典】写景校园的作文06-02
校园写景作文08-06
【精选】写景校园的作文08-17
[经典]写景校园的作文03-10
写景校园作文12-02